正册——中庸(二)
6、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解
孔子说:“大舜真是有大智慧啊!他喜欢征询别人的意见,愿意推敲浅近的言论。他能容忍别人的缺点而宣扬别人的优点。将众人的意见中,所有过分与欠缺的地方加以综合,取其中道,施行于人民。这就是舜之所以为天下百姓所拥戴、津津乐道的缘故吧!”
7、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解
孔子说:“颜回在做人处事上,能选择并居于中庸之道。只要懂得一个好的道理,就牢牢记在心中而不会失掉。”
8、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解
子路请教什么叫做“强”。孔子说:你所问的是南方人的“强”呢?还是北方人的“强”?或者是你自己认为的“强”呢?用宽宏柔和的态度教化人,人家无理欺侮也不报复,这是南方人的“强”,安然处之,有道德的君子属于这种。至于披着铠甲,枕着刀枪,随时准备打仗,战死也不后悔,这是北方人的“强”。好勇斗狠、生性强悍的人属于这种。因此君子虽然与人和平相处,却不轻易附和,这才是真正的“强”啊!
9、君子之道,肇端乎夫妇。
解
君子做人的道理,从建立良好的夫妇关系开始。有夫妇始有家庭,有家庭才有父母儿女与兄弟姐妹等亲属关系,然后扩展到朋友与君臣(领导与属下)等社会关系。因此家庭关系的和乐健康是社会安定的基础,家庭教育更是一切教育的关键和基础。
10、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解
孔子说:“中庸之道是不远离人的,假使有人实行道的准则却脱离了自身的日常生活,那就不可以称之为道了。”“道”本来就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并不是要远离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而去追求一个既高深又遥远的“道”。
11、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解
说话时要顾虑到能不能做到、能不能做好,做事时也要顾虑到与自己所说的话,是不是一致,君子何不努力笃行实践,做到言行一致呢?
12、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解
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位置,踏踏实实地做他应该做的事,不羡慕自己本分以外的东西。处在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该做的事;处在贫贱的地位,就做贫贱时应该做的事;处在边远的地方,就做边远地方的事;处在患难的境遇,就做患难时所应该做的事。君子安心在道,乐天知命、知足守分,故能随遇而安,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安然自得。
13、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解
身居高位,不会欺凌下属;身居下位,不会巴结依附上司。端正自己的思想行为,而不依求别人,就没有怨恨。对上不埋怨命运,对下不归咎于他人,所以君子能安然地处于平静心态,做好本分的事情,等候命运的自然发展;小人却会冒险去妄求侥幸的机会,希求非份的利益。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则修身见于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