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it |
分类: 工作随感 |
前一阵子,起点团队集体出走,引起了行业的渲染大波。我对事件本身只是一个纯看热闹的状态,但是虎嗅网和侯小强却吵起来了,我也想借此机会,说说我了解的虎嗅网以及这种新媒体。
虎嗅网刚推出不久,微博还只有两千多粉丝时我就关注了,因为我感觉这里的文章与其他媒体那种成固定模式的报道不同,很有思想也很有观点,文章少而精,用不了很长时间就能看完,后来每天上虎嗅也成为渐渐的也就成了一种习惯,而虎嗅也发展出了一定规模。
而在3B大战时,我由于微博上写了一些评论,虎嗅找我写文章,我想着除了自己的微博和博客多发一些地方也挺好,也就答应了。后来渐渐的习惯了有些内容先给虎嗅发,也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在这其中,除了偶尔评奖中了一下以外,也没拿过一分稿费。有其他媒体找我约稿我也没答应,因为自己全凭兴趣,不指望这个赚钱,也不想去写什么命题作文。
其实虎嗅和传统的IT媒体有着很大的区别,这里的文章并非源自于记者,而是凝聚了很多独立作者,其作为一个平台,让大家在这个平台上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得文章与传统媒体有很大的区别,很有思想,很有观点。
和虎嗅创始人和编辑在过去的交流中,他们也曾表示过,作为新媒体平台,他们更希望这里能够拥有多元化的观点,只要是有价值有思想的文章均很乐意进行刊发,给更多思想一个表达的声音。理越辨越明,即使有些文章内容有些问题,但有文章和评论去反驳。但是一个底线就是,决不能收厂商的钱。
过去曾经有两件事情。在3B大战的时候,李岷曾经拿过来一篇投稿文章让我评价,我看了是个很枪的文章(恕我不能说是偏向哪一方的),我们两个的判断也是一致的,最终没有发,后来这篇文章发在了别的地方,而且被一方炒的很热,她还笑称,如果真发了说不定转发都上千了。另一次,她又给我另一篇知名作者的文章让我看看有没有问题,我看了之后指出有些数据引用不当,在第二天看见发的文章中,我提出来的问题点已经被删掉和修改了。其实他们对待稿件内容还是非常严谨的。
对于起点事件,我只是个旁观者,无法去评论功过是非,对于侯小强的这条微博:
虎嗅网发表文章称:从侯强加盟盛大以来,多次收购亏损严重的文学网站、出版社的情况来看,这个文艺CEO有没有替陈天桥养好这只不断成长的金奶牛的能力,还待检验。我当即短信了虎嗅网创始人李岷,说我们当时并购的公司现在基本全盈利了。李狡辩说我们说的是当时啊。身为媒体人,你有起码的职业道德吗?
我看了三五遍,觉得从逻辑上看,确实没啥太大问题,一个说的收购时亏损,一个说的现在盈利,理解不同而已。不过这些具体字眼都不重要,作为一个新媒体平台,这个只能代表投稿者的观点而非网站的观点,我相信,虎嗅也是一定希望看到并刊登侯小强一方的回应的。
另外,我一直认为,作为管理者真的很不容易,不管发生了什么问题,都一定是管理者的错误。并不是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对,最终就是对的,很多事情也并不是有苦劳就一定有功劳。矛盾这么大,作为任何一方,自省都是很重要的,希望最后能有一个妥善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