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黄凡
黄凡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422,039
  • 关注人气:3,76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投资应取“物有所值”

(2011-05-20 21:45:38)
标签:

投资在等待

捕捉时机

过度自信

思维定式

财经

分类: 财富管理

本文在<<投资与理财>>发表

 

过去几十年主流投资学的基石理论一直认为:投资者对市场的价值标准是趋同的,人是理性的,市场是有效的。说到这,大家一定困惑了: 近期国际股市与国内股市估值接近;然而国际市场表现不俗,国内市场却不太给力。那么标准如何“趋同”? 更有趣的是,上证指数3000点对应的预测市盈率仅为13倍,这已经是与2006年初以及2008年底的低市盈率水平相当了;在这两个时点后股市发生的故事,大家现在也就已经知道了;然而以此作为“择时”投资的依据者寥寥无几?那么如何作“理性”的解释?

 

其实可以理解为,投资者多在等待捕捉更好的时机,而且自信能捕捉到更好的时机。很少有投资者意识到自己在投资择时方面过于自信了。投资人之所以会过度自信,根源在于我们并不如我们以为的那样客观能够认识自己。以下例子会说明问题:

 

有人做了一个调查,看看人们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水平如何。答案有三个选项:低于平均水平等于平均水平和高于平均水平理论上,调查结果应该在平均值上呈现正态分布。结果是, 远远超过50%的人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高于平均水平 ——而这显然与事实不符。

 

投资操作上的过度自信 会导致投资者的一些非理性行为,最常见的一种是以短期获利为目的的频繁操作,不论市场总体的牛熊,他们都自信能驾驭市场,这就是常挂在嘴边的“抛开大势,专做个股”。然而,实际结果往往是在上涨趋势中错过主要的升浪而在跌势中逃不过主要跌势。

 

“过度自信还会带来信息抑制的结果。因为过度自信而更加追求自我肯定,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往往只会考虑与现有评估相符的信息,而忽视或刻意回避相悖的信息。这就有些时候令人成了把脑袋埋在沙子里面的鸵鸟,对外界重要的变动视而不见。例如,现在大家的思维会停留在过去十年房价的长期大涨的定式里,因而投资买房态度始终积极。无论如何调控、无论实际租金回报率如何低,总觉得买房“物有所值”。

 

而股市方面,从2008年起的几年多有反复而未现财富效应。投资者们在对投资市场不利的信息当中( CPI 居高、加息、准备金比率上调)已有时日,基本上已经定下较为消极投资的态度。然而,投资者通常基于已有的概要信息做出投资决定,而未能分析信息的有效期限,或是否存在其他被忽略的信息。目前的例子是,减税方案增加个人的可支配收入而增强消费能力的因素被忽略;估值这一对市场非常有利的因素被忘却;甚至连四月份CPI同比和环比同时回落显示出通胀压力已实实在在开始缓解事实亦被视而不见。

 

不少投资者都认为自己是价值投资者,价值投资的代表人巴菲特也无疑为多数投资者所追随。然而,实际操作上,“过度自信”往往令投资者过于着重“择时”而轻于判断投资标的绝对价值。这并非真正的价值投资。

 

股神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有一句经典之言——短期来看,市场是个投票器;长期来看,市场是个称重机这就是所谓的价值投资的方法论。时间可以熨平估值的多数皱纹。长期投资的目的,应该是寻求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比如五到十年或者二十年)获得尽可能高的预期回报。如果目的明确,则尽管界定价值投资和非价值投资有一定难度。但如果您的投资标的(企业)生意红火、与买入价相对的回报率很高(市盈率低)、每年分红、而且分红持续增加。作为投资人,不觉得这正是衡量其“物有所值”的价值投资标准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