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计文君
计文君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6,753
  • 关注人气:24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诗故事  物候诗学

(2013-04-19 22:43:53)

唐诗故事  物候诗学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月夜》  刘方平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的诗歌是从一声鸟叫开始的。

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诗经》的第一篇是《关雎》。《关雎》的开篇首句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于是,那只河州上鸟儿关关的叫声,成为中国几千诗歌吟唱的源头。

这也许有几分是偶然,但偶然中却也有必然。《诗经》中花鸟鱼虫多的是,我们完全有理由猜度,打头儿的即使不是那只雎鸠,也很有可能是交交黄鸟,或者是其他的花花草草、莺莺燕燕。孔子说,《诗经》的一大功能就是让人们认识很多草木的名称,但《诗经》是诗的典籍,不是动植物学手册,是文学作品,不是工具书,诗性和美才是它的第一属性。但我们也必须承认,中国古典诗歌强大的审美力量,很大程度上的确得益于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表现。

自然界的种种变化,被人类观察总结,表述为我们熟悉的物候,物候是中国诗歌最为重要的表现对象之一,所谓伤春悲秋,吟风弄月,《诗经》时代,这一传统已经形成,此后历朝历代的中国诗人很好地予以了传承。

刘方平的《月夜》,不能比回响千古的《关雎》,但却也是中国“物候诗学”的经典案例。在群星灿烂的唐代诗坛,刘方平不算是大诗人,仕途不甚得意的他,大半的生命时间是在故乡颍水和汝水之畔度过的。闲适的隐居生活,给了他长久凝视、感受世界和精细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感受的可能。而且,四季分明的中纬度地区,有着丰富的物候变换,也给诗人提供了丰盈的创作题材。

《月夜》是刘方平最广为人知的一首诗。这首诗写的是春夜,诗人捕捉到了季节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在诗人的内心唤起了幽微而深刻的感受,虽然表达得很含蓄,却异常动人。“更深月色半人家”,七个字,一幅画,明暗对比,光影可见,这一句里的“半”字素来为人称道,这户人家的房屋,一半在月色里,一半在暗影里,更可想见如银的月色。“北斗阑干南斗斜”,是互文,北斗和南斗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天空中星宿列张,是季节变换的标志,这标志大而遥远,天上的星宿变换位置,告诉你,自然正在发生了变化——这变化已经来到了你的身边,“今夜偏知春气暖”,春天真的来了,而且不只你可以感觉到夜风中的暖意,连草丛中的虫儿也感受到了,它们开始吟唱春夜的奏鸣曲——“虫声新透绿窗纱”。

我们不必胶柱鼓瑟地去追究,诗中幽微的景物描写到底唤起了诗人什么样的主观感受,有人读出了属于春天的淡淡喜悦,也有人读出了同样属于春天的淡淡忧伤——但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属于诗歌的美。

作为农耕文明下的文化表现,“物候诗学”的产生是必然的,中国古代诗歌,天然会与物候产生这样密切的联系,对物候的关注,构成了中国古代诗人介入现实世界的一种重要途径。然而物候本身不能构成诗,春花秋月之所以产生诗性,是因为一代又一代诗人投向它们的目光。《随园诗话》中记载,法时帆学士打造了一个诗龛,在上面题写道:“情有不容己,语有不自知。天籁与人籁,感召而成诗。”诗,是“天籁”与“人籁”之间的呼应。

通晓“物候诗学”应该是古代诗人的常识,就连对小孩子进行的诗歌基础训练,也是要他先背几句“天对地,雨对风,山花对海树,大路对长空。”即使在新文学运动之后,新诗有着完全不同的表现手段,“物候诗学”也并没有完全失效,我们可以在现代文学中找到不胜枚举的例子。也许是现代主义诗歌的洗礼,也许是社会生活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对于我们今天的诗人,“物候诗学”开始失效了,我们很难在今天的诗歌里看到诗人去“吟风弄月”,他们更愿意去写春运时火车票难买,写货币战争和底层艰难。不是说这些题材不能入诗,然而我们今天的诗歌如此“贴近生活”,却也是值得做些逆向思考的。单向度的“关注现实”,对于诗人未必是一种真正的赞美。失去了超拔的审美力量,失去对天地和人心的长久凝视与幽微体察,失去和天籁的呼应能力,诗还会是诗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