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计文君
计文君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6,753
  • 关注人气:24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诗故事·计量相思

(2013-02-22 14:47:23)
标签:

散文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王维《红豆》

 

钻石的计量单位是克拉,据说克拉是生长在地中海沿岸的一种豆子的名字,我们的诗人也在南中国找到了一种豆子,用来计量比钻石更为珍贵的情感。

红豆,并非天然就是相思的计量单位,它不过是某种无名的亚热带木本植物上结的豆荚里的豆子,只是这豆子有着漂亮的颜色,鲜红夺目。在王维写下那首著名的绝句的时候,这种红色的豆子显然就已经在某个爱情故事里扮演重要角色了。

那是个最为常规的关于相思的故事。相传古时有人死于边塞,他的妻子思念于他,所谓“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在树下哭泣,终于死于树下,这树就被人命名为“相思木”,相思木结出的子,自然就被叫做“相思子”。相思子就是红豆。我私心揣想,多半是某人被这美丽的红色豆粒诱惑得想象力膨胀,比附到“相思血泪”上去了,于是敷衍出了这么一段故事。即使有这么一段故事伴随,比起“相思子”这个名字,我还是更喜欢“红豆”两个字。虽然五谷杂粮之中和绿豆黑豆豇豆一起站班的还有一个同名的红豆,但彼“红豆”却并不干扰此“红豆”的诗意生成,这个朴素得近乎简陋、多少算是望文生义的名字,却比“相思子”三个字,显得更加含蓄蕴藉,值得玩味。

细想其原因,“相思子”这样的名字,是直陈其事,而“红豆”两个字,却在话语间悄然变成了意象——能被纤纤玉指轻轻拈起的一颗颗盈盈欲语却又欲语还休的艳色比喻。诗意就此产生。

红豆真正变成世人皆知的相思意象,王维的这首《红豆》恐怕是居功厥伟。那个“相思子”的传说,实在有些缺少原创性和独特性,诸如此类的民间传说俯拾皆是,花鸟鱼虫都有,都是相思而死的优美亡灵的化身。而王维这首绝句《红豆》,因其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绵延不绝的影响力,使得红豆获得了标志相思的专属授权。

“相思”自然是指男女之情,却又不只是男女之情。“相相见亦无事,不来常思君”的相思,多半是友情;“美人如花隔云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思的也可能是理想;也有些时候,那摧心肝的长相思,乃是“思君思国思社稷”的天下之忧。据《云溪友议》记载,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湘中,曾经在某官员的筵席上演唱此曲,座下人人惨然。八百多年后,身逢乱世的钱谦益,为红豆树赋诗的情形,竟与此不无神似之处。钱谦益道:“秋来一颗寄相思,叶落深宫正此时。舞辍歌移人既醉,停觞偏唱右丞词。”

清代的管世铭在《读雪山房唐诗范序例》中说王右丞的这首《红豆》:“祖帐离筵,听之惘惘,二十字移情故至此哉!”的确如此,简简单单的二十个字,却让人千古之下,读来怦然心动。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唐诗中的绝句,把汉语的表达张力,用到了极致。

“红豆生南国”一句,满眼的老绿深红,以南中国植物特有的蓊郁为背景,鲜明的红豆意象被推出来。王维的诗素来诗画一体,即使在这样白描式的诗句中,他也给出了色彩明暗,难怪王维自己都认为自己前世是画家,“如画”已经成为他的本能。下一句“春来发几枝”,静态的画面因为时间的介入开始成为动态:时光流传,人事代谢,在无常中只有这种植物,守着它的常,春来抽枝,秋来结子,人间无情的离别太多,好在还有多情的红豆树,濯濯生长,累累结子。诗人劝你,临行前多多采撷些红豆吧,因为“此物最相思”。

何谓“最相思”?此物最能慰藉相思吗?还是最能表达相思?

或许两者都是,王摩诘没有细说,似乎也不必说,在信笺中夹带几颗红豆,成为古典中国式的浪漫表达,而至于将红豆当作爱情信物的做法,一致延续到二十世纪,在宗璞的小说《红豆》里,新女性江玫心里,依然有着被红豆牵绊的情丝,琼瑶还不是阿姨的时候,也拿“一颗红豆”赚了不少少男少女的眼泪。

一颗红豆胜似千言万语,两颗红豆表示两心相依、两情相悦……然而袁枚说:“相思千粒少”,为什么一千颗都少?因为相思太长,离别太久……至此王维当年的那句“愿君多采撷”的叮嘱,才显出对无常世事的了然,对受苦人心的体恤:一寸相思一寸灰,灰烬中还有存留的火种,宛若红豆——没有你的世界已经成了荒原和废墟,只是那相思在阴冷依然存留着温度,在晦暗中凝聚血色,在焦灼中盼望,等待重逢时的燃烧……

采撷红豆,就是苦苦握着相思。王国维在《红豆词》中说:“匀圆万颗争相似,暗数千回不厌痴;留取他年银烛下,拈来细与话相思。”

随园主人说一千粒红豆太少,静安先生又说一万颗红豆不够,他还要数一千遍……相思在此处开始量化,他们以红豆为计量单位,开始被计数……这是一种特殊的执着,充满理想主义色彩。故而,相思之于相思者本人的意义,远远大于相思的对象,因为“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的计量过程,也正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对爱情或者精神理想的建构过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