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大学史--章华明
大学史--章华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16,371
  • 关注人气:1,16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末访陆家嘴地区一重点中学校史馆

(2017-12-09 18:40:26)
标签:

上海陆家嘴地区

洋泾中学

洋泾中学陆晨虹

高桥中学

张东升

分类: 档案博物校史地方志
周末访陆家嘴地区一重点中学校史馆
                               陆家嘴地区的洋泾中学校史馆位于校内历史保护建筑内,好!
2010年夏天,为迎接80周年校庆,洋泾中学校史馆落成。

1947年在钱家巷东张家宅新建的第一幢教学楼,

今为洋泾中学校史馆,名列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名录

周末访陆家嘴地区一重点中学校史馆

周末访陆家嘴地区一重点中学校史馆

周末访陆家嘴地区一重点中学校史馆

周末访陆家嘴地区一重点中学校史馆

周末访陆家嘴地区一重点中学校史馆

周末访陆家嘴地区一重点中学校史馆

周末访陆家嘴地区一重点中学校史馆

周末访陆家嘴地区一重点中学校史馆

周末访陆家嘴地区一重点中学校史馆
拜访校史专家、上海市洋泾中学校史馆馆长陆晨虹老师,听他介绍周边地区及洋泾中学
历史,探讨同济大学理学院原址的相关情况。陆晨虹老师曾对国顺路同济大学理学院
原址有过研究,并在《文汇报》“笔会”栏目发表过相关文章。
周末访陆家嘴地区一重点中学校史馆
听上海市高桥中学校长、洋泾中学原党总支书记张东升(右一)谈两校历史和概况。


    洋泾中学是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创建于民国19年(1930年)秋,系上海最早的4所市立中学之一、浦东最早的公办学校。创办人张载伯任第一任校长。抗日战争期间改为私立江东中学。民国35年洋泾镇私立洋泾中小学并入,设为分校(1954年独立,改为建平中学)。民国36年秋,购置朱家滩现址。1959年被定为市重点中学,1978年改为区重点中学,2005年被列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市重点)

        初创时,因缺少办学资金,连最基本的校舍亦无一间,借用震修小学(后为 浦东新区 第二中心小学校址)西北角的一幢二层楼房及北面的一幢平房办学,两幢房子的西面有廊檐相连。二层楼房作教学用房,平房作宿舍,与震修小学 同门 进出。校舍中间是共用的操场,与南面的震修小学 遥遥 相望。因借用的校舍坐落在震修支路上,属浦东洋泾区所管辖,故把 校名 定为“洋泾初级中学”。教职员工共十余人。任课教师多由当时浦东地区知名学者兼任,或聘请浦东工务局工程师担任,师资力量强。校长张载伯曾东渡日本访问,教务主任兼班主任 张楚 云曾任惠南小学校长。

        1937年“八·一三”淞沪之战爆发,日寇炮击浦东地区,教学用房被毁,上海市社会局命令停课辍教,学校遂搬迁到浦西租界。初假马浪路通惠小学(今马当路217号马当路小学)过渡,易校名为“私立江东初级中学”,设3个班级。1938年2月,又搬迁至 九江 路美最时大楼(今九江路210号),增设2个班,租赁 福州路 科学大楼(今福州路山东路与福建路中间的390号外文书店)扩大办学。未逾年,学校又在山东路有正大楼三楼扩招2个班。1941年8月,又迁福熙路232号(即以后的金陵西路232号),借用米店业主 吴建 嘉 石库门 二层楼房为校舍。东、西厢房各分隔为二,客堂间也辟为教室。门外的一段弄堂,以铁栅与居民隔离,与门内的天井连成一片,作为课余的活动场所。校舍狭小,不敷教学之用,另借学校西首不远处一位姓易的私人牙医诊所二楼作教师的办公室、宿舍。迁址福熙路后,增设小学部,更校名为“私立江东初级中小学”。至此,校址由分散三处趋于相对集中,教学质量相应提高,学校面貌有所刷新。洋泾中学在浦东地区名望较高,很多西迁的市民仍 慕名 将子女送往“江东”就读,初中3个年级 连同 小学部共有学生550余人。1942年秋,改聘高克继为校长。 抗日战争胜利 后,上海市教育局宣布接管复校。

        1946年1月,经地方人士协助,几经周折,择定浦东俞家庙(潍坊西路志忠里)为临时校舍,恢复校名为“市立洋泾初级中学”。因庙舍破旧不堪 ,1946年初,教育当局拨款一部分作修理费,不敷之数得浦东银行经理满志云及地方人士顾志良等支持募捐才完成修缮工程。同年2月,俞家庙改称第一部,招收初一、初二各1个班;洋泾镇私立洋泾初级中学被并入,改称第二部(设在宝仁堂,后独立为 建平中学 )。1946年夏,招收高一,更改校名为“市立洋泾中学”,为全市18所市立中学之一,浦西总部全部迁回俞家庙。校舍极其简陋,以竹 篱笆 作 围墙 。教学区主要设在侧院的二层回形楼内,侧院和庙堂相隔一墙,开有一门相通,庙堂的偏殿也设有2个班级。教室内保持原格局,尚有菩萨若干尊,主殿内偶有佛门子弟诵经 ,其声清晰可辨。学生自携板凳上课,初时共有师生员工393人,至1948年搬迁前,师生员工已发展到792人,有不少是慕名过江寄宿求学的浦西的学生。初时宿舍设在俞家庙二楼及阁楼上,后来,寄宿人数增加,女生住宿仍在俞家庙校内 ,另租陆家宅桥(以后改称张家楼 )民房供男生寄宿。当时教学区与宿舍之间田陌纵横,路途可谓远矣。1947年秋,经全校师生再向社会募捐,购得钱家巷土地14.5亩,其范围在现校园内东起中央大道,南面在现围墙北面,西至潍坊路19弄(今拓宽为崂山西路),北端在今图书馆、宿舍楼南面。

(文字转载于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