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书摘

标签:
金耀基传统现代现代化杂谈 |
分类: 读书会意上华山 |
自序
·中西文化的论争表面上显得非常热闹,但粗率地从骨子里分析,皆不能跳出国粹主义派、“全盘西化”派及折中主义派三派的范畴。9页
·胡先生(胡适)一直被人误解为一个“全盘西化论”者,实则,他是一个文化上的世界主义者,也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一位启蒙大师。15页
第一篇 中国的传统社会
一、引言
·要了解古典中国的社会,首先必须尽量摆脱文化的、种族的、时空的以及个人的成见。在可能的范围内,应该记取孔子“勿意、勿必、勿固、勿我”的教训,培养斯宾诺莎“不笑、不悲、不怒,只是理解”的心态。4页
·一般的学者相信要研究一个社会的特性,必须籍社会学、人类学与心理学三门学问的支援,社会学所以知一个社会的结构(个人与团体之关系),人类学所以知一个社会之文化(个人与团体之所信与所知等),心理学所以知一个社会的人格(即社会成员之价值、动机、世界观等)。4-5页
二、传统性社会的定义与界定
·古典中国社会的特征:
(1)传统取向的;
(2)农业的;
(3)身份取向与阶层取向的;
(4)神圣的权威的;
(5)以原级团体为社会主要结构;
(6)特殊主义(particularism),关系取向(ascription)的;
(7)功能普化的;
(8)准开放的二元社会。8-9页
三、经济制度
·古典中国基本上是一古朴的农业社会。它是一个自足型的经济。9页
·赖德菲尔特(R. Redfield)还讨论到著名的“大传统”与“小传统”的问题。他认为在一“文明”中,大传统是属于“深思的少数人”的,而小传统则是属于“不思的多数人”的。他把古典中国称作是一“复合的农村社会”,系由士人与农夫所组成,是大传统与小传统彼此沟通而形成的文化的社会结构。10页
不过,士人与农人是相互流通的。“耕读传家”、“半耕半读”、“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社会的口语,亦是社会的现象。11页
四、价值系统
(1)尊古崇老
照雷斯曼(D. Riesman)的说法,中国是一“传统导向”的社会,亦即一切是唯古是尚地,“尧舜之治”被描摹为黄金时代的“理想型模”。自孔子以降,后人惟以远古为借镜,政治上的禅让,经济上的井田,皆成为后人梦寐以求的境界,最好的政治是“三代之盛,得以徐还”,最好的人是“今之古人”,从而形成了浓厚的“退化观”。11页
在一农业的伦理社会中,老人常是青年的领航,他们是祖先所遗留的智慧与经验的库藏,因此权威常在老人手中,故中国成为一“老人取向”的社会。12页
(2)内圣外王
在古代中国,一个知识分子最大的欲望是兼有内圣工夫,外王事业。内圣外王亦是儒者的“理想的自我形象”。12页
大学所示,自诚意、正心、修身,以至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内圣外王的一套由内而外、由己而人的作业,以此,作为一个儒者,他应不只以做到“君子”为满足,而必须做“官”……循着此一思想的发展,乃造成中国社会文化特殊的现象,即“士大夫王国”与“官僚王国”的重叠。12-13页
(3)君子与通才
儒家思想的基本性格是人文精神,一切经典与价值活动可说都是根源或环绕于人文思想的,君子是人文精神的世纪代表。而人文精神则是一全幅的展现,而不能落于一技一艺的,故君子必然是一通儒(一物之不知,儒者之耻),而不是一专才,因一为专才,便无足观了。孔子所谓“君子不器”,意殆在此而不在彼。13页
是以,中国人缺少一种“理性的专业化”心理,或缺少一种帕森斯所说的“工具取向”,绝对地走上了反专业化的道路上去,其结果是形成一种高度的“混合”的现象,在学术上如此,在政治上亦如此。13-14页
(4)家与孝
家与孝原本有伟大的理性意义,但由于过分的强调,终于养成一种强烈的家族意识,而阻害了“个人主义”与“社会精神”的发展。再则,由于家是建立在“特定”的“身份”上的,故形成了中国社会的“身份取向”、“特殊取向”及“关系取向”的性格。14-15页
(5)道德与学问
中国人对于学问与道德最为尊敬。所谓“尊德性、道学问”即是学者之最要工夫,普通人亦以“道德文章”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君子也者实即具备此二者之人。15页
(6)重农轻商
(7)和谐与礼
和谐之境是中国人的最基本的哲学目标,此和谐存于自然与人之间、天人之间、人与人之间。16页
在中国,从来就缺少“征服自然”的观念。中国人从不想征服自然而只想与自然融合为一……这种过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性,或是构成阻塞中国人自然科学不得发展的一因。当然,真正阻止中国科学不发达的或是因为中国人太注重人事,而对自然的观察仅止于美艺的欣赏而止。17页
中国人重视和谐,乃逻辑地亦重视“礼”,何以说呢?因礼是为建立人间秩序与和谐而设的……而由于礼的过分繁琐,从而,一般人都成为“强烈的合模主义者”,这恐是中国人的行为所以变得“仪式化”、形式化的原因。17-18页
(8)和平与王道
游牧生活有战斗精神,商业生活有竞争精神,而农业生活则坦荡平易,不必有战斗,亦不必有竞争,只“尽人事,听天命”而已。18页
设有二人相争,在中国其解决之方法常是请第三者评理,第三者评定后,虽吃亏,亦无后言。而在西方则常以决斗来解决,则虽有理,但战败,亦无后言。19页
五、政治体系
(一)君主政治为唯一的政体
中国历史上只有在人民忍无可忍的时候起来反抗暴君,而非反抗政治原则。梅笃斯(T.T. Meadows)把反抗暴君的称之为叛乱,反抗政治现行原则的称之为“革命”,他指出中国是人类历史上最少革命而最多叛乱的民族。20页
(二)民本思想之精神与所缺
中国人是不相信政治应由人民自己来管的,中国人一直认为政治应由贤德的人来做,如有贤德的人在位,则必以民之好为好,民之恶为恶,如此政治便不啻由民自管自理。21页
(三)家产官僚主义
古典中国的政治形态,照韦伯来说是属于一种“家产官僚主义”(patrimonialism),亦即政府多少是皇室的扩大,官员不啻是君主之奴仆,而成为君主私人的倚存者。22页
老百姓对政治则始终漠不关心,如韦伯所说有一种“非政治的态度”,除非在民不聊生,走投无路,铤而“叛乱”外,别无其他制衡以君主为轴心的官僚的滥权的途径。23页
六、社会结构
(一)二元社会
古典的中国社会亦是一“双元社会”,城市与村落形成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知识分子的人生观、生活格调及行为模式与农民无不大异其趣。24页
(二)家的角色与功能
1.家的性质
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中最重要而特殊的是家族制度。中国的家是社会的核心。……在传统中国,家不只是一生殖单元,并且还是一社会的、经济的、教育的、政治的,乃至宗教、娱乐的单元。24页
2.孝与伦常
“孝”实是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以及“小传统”的核心(仁的观念相对地说,只是大传统的核心)。27页
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所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义”,任何一个角色都非居于绝对性的权利或义务的地位:亦即是基于一“对称性”的关系,可是到了汉朝以后建立在“大小”、“上下”上的“三纲”思想出现了。从此父亲对儿子,君主对臣子,丈夫对妻子便居于一“合法的”绝对性的地位,这么一来,五伦中原有的“契约取向”的色彩全褪色了,而真正形成了片面的、绝对性的权利义务关系,亦即为非对称性的关系。27页
(三)阶层结构
1.治者和治于人者
“治人”阶层依孔孟原始的理念是有德的“君子”,而“治于人”阶层则是“小人”。29页
汉代选举贤良、孝廉,皆循此意,但至隋唐由于选举之弊,转为考试,自此之后,治人阶层遂逐渐为由“道德之士”转为“学问之士”所取代,而学问之士则系熟读儒家经典之士,故韦伯说:“两千年来,士大夫实独占地成为中国的统治阶层”。而我们知道,要想穷通经典,非“十年寒窗”不办,而这却不是劳力阶层的农、工、商人所能有时间去从事的,因此,事实上只有地主、官吏的子弟才能去应考,由于他们在实际上垄有了学问,于是也就垄有了古典中国的上层社会。29-30页
2.儒吏为一身份团体
在传统中国,士大夫是被高度尊敬的,但最受尊敬的角色却还是“儒吏”,亦即“做了官的士”,这是循前述中国重视“内圣外王”的价值观念而发展来的。30页
3.考试制度
中国的考试制度,最大的功能之一是把士大夫有系统地转变为儒吏(用现代的术语是官员),使“学而优则仕”与“内圣外王”的观念成为一建构化的制度,也因此使士人阶层垄有官僚结构,而成为货币之两面。33页
由于考试以经典为本,整个官僚治体乃不自觉地对经典所描写之远古产生一景慕,并变为传统性的、保守性的、礼仪性的及文学性的,其结果则不自觉地对庶民之事与日常问题产生一不屑之态度,并逐渐忘记原始“内圣外王”的理想,而把研究经典本身作为目的,从而儒吏乃都不以官衙为安身立命之所,亦即不以做官为一终身之职业,而形成一玩票、客串者的心态。34页
七、人格构造
(一)文化与人格
(二)中国人格的特征
1.一般性观察:美国汉学家亚瑟·莱特(Arthur Wright)所举出的中国传统性格的十三个特征:
(1)服从权威——父母或长上;
(2)服从礼法;
(3)尊重过去和历史;
(4)好学,尤其是好学正统的经典;
(5)循例重俗;
(6)君子不器;
(7)主张渐进的改革;
(8)中庸之道;
(9)与人无争;
(10)任重道远;
(11)自重与自尊;
(12)当仁不让,不妄自菲薄;
(13)待人接物,中规中矩。37-38页。
2.特殊性分析
—闭固性人格:古典中国是一典型的农业社会,社会形态代代相传,历久不变,这形成中国人顺乎自然、行乎自然的人生观,他们把自然界与人事界的种种安排都视为天经地义,他们很少想到改变世界,借用冷纳(D.Lerner)的术语,中国人具有一种“闭固性的人格”(constricted personality)。38页
—权威性人格:在传统社会中,由于对自然之不可捉摸,常充满焦虑,而焦虑之避免与解消则惟有两个途径,一是倚赖传统,一是倚赖权威。39页
—特殊取向与人情味:凡中国人活动范围接触所及,他都会不知不觉间以“亲人”目之,因此亦以“亲人”相待,而显出殷勤与关怀,乃充满一片人情味。可是,在一个亲属或拟亲属关系圈之外的人即属“外人”,外人则人际关系中断,而不免显出无情。41页
—形式化与面子问题:礼是一通向道德的手段,但过分强调的结果却产生了“仪式主义”,亦即手段变成了目的本身。42页
—融洽自然,当下即时:中国人对自然始于欣赏,终于相忘。西方人对自然始于观解,终于征服;完全走上两条不同的道路,而中国文化此一特性乃塑造了中国人融洽自然,“当下即是”的人格……43页
第二篇 巨变中的中国
一、引言
·我们在基本上没有认清西方的帝国主义与扩张主义并不等于西方文化之一事实。61页
二、中国的巨变
(一)经济制度
(二)社会结构
“功能专化”(functionally specific)的组织逐渐地瓜分了传统的“功能普化”的家庭制度的功能。67页
(三)沟通网
古典中国,在某一意义上,只是一个文化,而不是一个国家。68页
(四)政治符号
传统的中国,有伟大的理性的政治思想,但人民对政治却带有一种半神秘的、半宗教的观念,人民相信皇帝是神圣的,他是龙种,天之子,上帝的代表,这些构成了人民的“政治的迷思”。70页
三、转型期社会的素描
(一)中国转型期社会的性质
假如我们以为中国已经完全从“传统”转到“现代”,从身份转到契约,从神圣转到世俗,从农业转到工业,从特殊主义转到普遍主义,从功能普化转到功能专化……那么,我们将完全无法理解我们这个社会里的种种现象,我们将完全迷失。71页
(二)中国转型期社会的特征
1.异质性
在经济上,自足的经济制度与市场制度杂然并存;在政治上,“作之君,作之师”的观念与“平民主权”的观念杂然并存;在文化上,西化派与保守派杂然并存;在社会上,传统的家庭制度与现代的会社组织杂然并存。74页
2.形式主义
所谓形式主义是指“什么应是什么”与“什么是什么”之间的脱节而言。74页
3.重叠性
由于转型期社会具有上述的“异质性”及“形式主义”的现象,所以,任何一个组织都无法有效地完成其使命,因此,商人不能完全用市场的法则来做生意,官僚也不能完全靠“行政的原理原则”来达成其行政之目的……。77页
四、中国过渡人的画像
(一)过渡人的性格
过渡人站在“传统——现代的连续体”上的人。一方面,他既不生活在传统世界里,也不生活在现代世界里;另一方面,他既生活在传统的世界里,也生活在现代的世界里。由于转型期社会的“新”与“旧”的混合物,在这里,新、旧两个“价值系统”中的他一只脚踩在新的价值世界中,另一只脚还踩在旧的价值世界里。78页
(二)中国的过渡人之分析
中国的过渡人一直在“新”、“旧”、“中”、“西”中摇摆不停,他一方面要扬弃传统的价值,因为它是落伍的;另一方面,他却极不愿接受西方的价值,因为它是外国的。81页
第三篇 现代与现代化
一、引言
二、现代一词之意义及其问题
三、现代的内涵
第一,工业化。
第二,都市化。
第三,普遍参与。
第四,世俗化。
第五,高度的结构分殊性。
第六,高度的“普遍的成就取向”。
四、现代化之本质与过程
五、现代化的困窘
六、现代化的选择与出路
第四篇 中国的现代化
一、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背景
·用白兰克(C.E.Black)的术语说,中国的现代化是一种“防卫的现代化”。
·西方对中国的挑战,在形式上是军事的、经济的、政治的侵略。实则上,则是西方价值对中国价值的挑战,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挑战。123页
二、中国现代化与本土运动
三、中国现代化的三个层次
·器物技能层次的现代化;制度层次的现代化;思想行为层次的现代化。
四、中国现代化的障碍
(一)民族的崇古心理
任何一个在农业性文化中成长的民族,都是比较保守,比较安于现状,比较崇古的。138页
(二)知识分子不健全的心态
中国的现代化害于两种心理。一种是民族的“优越意结”与“中国中心的困局”所造成的自卫反抗。另一种是“自卑意结”与“盲目的崇新主义”所造成的虚无感。140页
(三)普遍认知的不足
1.中西文化本质的认知之不足。
2.社会发展的阶段的认知之不足。
3.“现代”与“现代化”的认知之不足。
(四)旧势力的反抗。
五、中国现代化的目的方向与步骤
·中国现代化的目的,简单地说,有二,一是使中国能跻身于世界之林,使古典的中国能够成功地参与到现代世界社会中去;二是使中国古典文化彻底更新,使中国古典文化能在未来的世界文化中扮演一重要的角色。153-154页
·中国的现代化运动,更具体一点说,应该系统地、持续地从下列三个步骤做去。
第一,在思想教育上,应该积极推进科学思想教育,现代化是与科学化不能分开的。
第二,在经济上,应该积极地推进工业化运动。
第三,在政治上,应该积极地推进民主化运动。
中国古代有民本思想,但在民本思想下,人民只是被动地承认其价值(是一政治客体),而不能自觉地感到自己之价值(成为政治之主体),民本思想在最好的情形里,只在圣君贤相的格局下,达到的“开明专制”境地。158页
六、中国现代化之前瞻
·当然,中国文化的“再造”与“重来”,并不是说她将回到孤立的中国中心的文化主义的路上去,而是走向“世界中心”的文化主义的路上去。我们千万要记住,中国的现代化运动,不是否定传统,而是批判传统,不是死守传统,而是再造传统。1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