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三字经暂时淡出孩子的视野

(2011-01-13 14:59:09)
标签:

早教

阅读

三字经

唐诗

宋词

国学

智慧教育

参透

机械

育儿

分类: 主题征文

http://s16/bmiddle/64813258t99b4821bd34f&690

   

   真可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想当初选择学中文,被亲朋认为不仅是入错行而且还选错专业,看看人家数学、英语多与时俱进。如今呢,风向变了,阅读从娃娃抓起,甚至是从胎教开始;想当初课本里那些少的可怜的唐诗宋词,而且翻来覆去都是几位大家的,连《论语》也只有六则(现增为十则)。自从于丹教授用她智慧的语言解读《论语》心得,感觉曾经遥远而枯燥的文字突然变得温暖起来,于是国学曾一度风靡了中国大地,走进了很多人的心中,也走进了校园。

 

   我们不否认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也深知三字经里融进了多少历史知识和德育教育,也钦佩唐诗宋词历经千百年魅力不减自有他的精髓之处,就连我们现在“因材施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不还都是孔老夫子的思想?可是,老祖宗的这些遗产沉睡了那么多年,为什么现在才被唤醒?还不是于教授深入浅出的语言,智慧独到的见解,才让其豁然于眼前。

 

   三字经,读来琅琅上口,可是其中涉及到多少内涵?就拿最简单的“融四岁,能让梨”这句来说吧,孔融让梨的故事童叟皆知,可是孔融是谁?哪个朝代的?后来又有哪些成就?如果我们每个家长都能做到于教授那样,结合生活实际将内容和道理娓娓道来固然容易,但还要看看我们的孩子能听懂几分?一个简单的谦让的故事尚且如此,那些《六经》、《四书》、《三传》又当如何呢?

 

   有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记得,上大学的时候,为了应付学校的考试,一个寒假我把《唐诗三百首》倒背如流,可是今天呢?自知资质驽钝,不仅一首诗都没作出来,甚至能背出来的也寥寥无几了。学过古体诗的人都知道,每首诗都有一定的背景,就如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只有充分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你才会发现这首诗其实是一首藏头诗,“千万孤独”这才是柳宗元真正的心境。别说是孩子了,就是我们这些自认为上了些学的大人们,又有几人能参透呢?

 

   也有的人说,让孩子背三字经,读唐诗,纯属培养孩子的记忆力。那教育成了什么?成了记忆之学,机械之学,仿佛现代教育的惟一的基本功就是背书,就是把圣人说过的每一句话牢牢记住。难怪有人说,在中国,教育赖以生存的东西有三样,一是权威,再是记忆,三是考试。

 

   当代著名作家王小波对此刻画得更入木三分:“假如孔子或者孟子死而复生,看到后世的儒生总在重复他们说过的只言片语,一定会感到诧异。难道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不加批判地记住所教的一切,难道一切学科知识都是铁板钉钉,不可动摇的吗?如果真的这就是教育,那是人类的悲哀,因为这样意味着我们将把代表人类未来的孩子塑造成只会记诵和模仿的动物。” 

 

   教育不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不是外面有了打字机,我们就要教孩子打字;外面发明了电脑,就让学五笔字型;人口太多,我们就宣传人口教育。却不去或不愿去想一想,我们的孩子是否对这些东西感兴趣。教育不应只是往木桶里注水的过程,而应是不断向外流淌创造之泉的过程。

 

   有智慧的教育不在于背了多少首唐诗宋词和多少句三字经、千字文,更不在于其是否博大精深,而在于孩子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在于他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展开想像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于他们对自己以及身边的人和事有多少深刻的感受。

 

   如此,智慧、理性的家长们,你们说学龄前儿童包括低年级的小学生们,要不要背唐诗、读三字经?

 

 

http://s9/middle/64813258t99b871ca2ab8&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