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此间的少年影评电影北大学生电影北京大学春晚虐鱼陆序杂谈 |
分类: 小电影Movies |
《此间的少年》--未曾轰轰烈烈,已然归于平淡
文/陆序
原載于台湾《两岸犇报》2011年9月 第30期
图说:小說《此間的少年》作者江南談今日的自己:「2010年人生基本什么都有了,就是没有悬念。」圖為電影海報。
印度片《三个傻瓜》以知名学府为背景,在台湾上映时得到不错的票房和口碑。在今年的北京,校园电影《此间的少年》也颇受瞩目,影片在故事背景北京大学的售票放映场场满座,DVD首发前就有数千张的预订。但它不同于《三个傻瓜》的励志效果和批判性,与其说出自在校学生之手的《此间的少年》是“一代人的青春故事”,不如说它饱含无限愁怅。
图说:
左為觀眾好感度冠軍:北大學生心中的花樣文藝少女穆念慈。
天真:身在此间的幻觉
在今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魔术师傅琰东表演的节目,是让六只金鱼列队行进,表演各种组合队型。这段「年年有鱼」节目所引发的火热讨论,除了民众纷纷猜测甚至喂金鱼吃铁珠来试验以外,更有民间动保组织联名指责魔术师虐待动物的行为。然而,在中外媒体报导中最有意思的一篇文章,首推光明网的<春晚那几条金鱼为何牵动人心>:
「几条小小的金鱼竟然引起了如此巨大的反响,窃以为已然超出了“虐鱼”的范畴,而是另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心理。…很多人心里都有一条春晚金鱼,他们从金鱼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甚至找到了社会的影子。…金鱼的命运遭遇了人为的操纵,它们已经沦为魔术师表演的道具和为人类制造“安定祥和”氛围的工具。不自由、毋宁死,失去自由、失去自我是最可悲的事情。看到金鱼就想到了自己,难免有人会由此生出几分“惺惺相惜”的共鸣。」
不同于看到金鱼任人摆布,而从心中油然升起的苦恼,「自由的气息」一直以来是一个被默认的北大免费广告。电影版《此间的少年》将观众锁定为北京的在校学生,虽然原著的背景是十年前的北大校园,导演尝试了将它与当下的校园气质接轨。不少人在大学以前就阅读过这本畅销小说,而且更有些学生因此立志进北大,导演胤祥说,他在大学的本科阶段就有将它拍成电影的想法,「什么年纪,拍什么样的电影。」
图说:
導演說:「什麼年紀,拍什麼樣的電影。」KTV是北大青年的重要聚會。
失落:未曾恋爱就已经失恋。
《此间的少年》的小说作者江南,在23岁时开始写这个源自校园生活的故事。现就读于艺术学院的胤祥则希望尽量基于原著内容来讲述。影片同样将所有角色赋予了金庸小说的人物名字,乔峰成了篮球猛将,郭靖则是同为国际关系学院的憨厚书生,故事自然在北京大学(片中名称是「汴京大学」)登场。
在一股大陆高校故事风潮中(还有《草样年华》、《理工大风流往事》等等),观众迫不及待的在这个故事中配对人物并自我归类。彷佛入了大学之门,就能浸淫在一个自由的江湖,所演绎的,或者是小说中的三段爱情故事:郭靖与黄蓉天真的爱、穆念慈对杨康的单恋,以及乔锋关于爱情的追忆,或者是一个最不愿被归类,但同样身在此间的令狐冲。
在导演胤祥口中,今日的北大学生分成两种,牛逼(很厉害的人)和傻逼(傻得令人讨厌的人),「傻逼都是一个样子,牛逼的人则各有各的不同。」郭靖在剧中最傻却能傻得可爱,然而最多人参加试镜的角色不是「精通六种番话」的黄蓉,而是穆念慈。电影推出以后,剧中画外音不断的穆念慈登上观众好感度冠军。从中学开始单恋杨康的穆念慈,追求着一个自己不了解的朦胧对象。然而,天才是懂得放弃的,最终穆念慈和比较「靠谱」的彭连虎在学校出双入对。杨康仍旧是一池不起波澜的湖水,一个没有答案的追寻。
图说:
沒有人知道令狐沖的「遼國」在哪裡;最終他決定留洋後回國「報效朝廷」。右為籃球英雄喬峰。
追忆:多数人是令狐冲
小说的作者江南说:「对男孩来说,所有的热血青年最后都会变成一个养家糊口的男人。」
电影从令狐冲的角度叙事,人物的初次登场以雾面处理,最后的镜头则是令狐冲的定格特写和淡出。一个关于浪漫往事的事实是,未来和当下,都会成为过去。这是所有浪漫的起点,也是一切之所以苍白的原因。
「在北大里,更多的年轻人像令狐冲」,胤祥表示。
这个故事链接了今日年轻人对北大的向往,观众的自我投射与预想,还有毕业校友的追忆和感伤。当然,我们也不至于以为只要塑造出人物结构,江湖的存在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少年们早已对未来的世故做好了准备。
他们不时盼望自己很傻很幸运,想象自己既痴情又浪漫,期待自己很率性很潇洒,到头来多数是一个「有能指没所指」(导演胤祥语)的令狐冲。不曾真正去做梦,但有当下青年的狂妄和失落。他是一个观察者,同时是一个「幽明湖」边的失败者。或许,他们更像是希腊神话中的水仙花,同时却也是只能听见自已回声的小精灵。
图说:
一个关于浪漫往事的事实是,未来和当下,都会成为过去。这是所有浪漫的起点,也是一切之所以苍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