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民生银行兴业银行表外业务中间业务开票揽存贷款规模隐性风险杂谈 |
分类: 业已绩日 |

已公布半年报的8家上市银行数据显示,华夏、深发展、兴业增加了票据贴现贷款,增幅最高至63%;光大、建行、民生、浦发、交行则缩减了票据融资,减幅在17%-35%之间。在表内票据贷款总体受限情况下,各银行普遍加大了表外银票资产的拓展力度,此举亦可大幅扩大存款规模。前述8家上市银行中,部分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新增存款对上半年总存款的贡献度超过30%。
央行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末,商业汇票(即银行承兑汇票)未到期金额6.7万亿元,同比增长42.8%。对比之前发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可见,这一增速达到了7年半以来的最高点。银行做大票据表外资产的重要动力,一在于满足企业融资需求,二在于拉存款缓解存贷比压力。但银行非理性开出承兑汇票,埋下了风险隐患。
作为一种灵活的信贷规模调节工具,2011年上半年,部分银行又持续压减票据贴现,腾空规模让渡于一般贷款,提高盈利水平。6月末,光大银行票据贴现余额99.19亿元,相比2010年末137.89亿元大幅下降了28%。建行(集团口径)票据贴现944.67 亿元,占总额百分比1.54%,主要用于满足重点优质客户短期融资需求,这一数量较上年末减少483.68 亿元,减幅34%。
此外,民生银行半年末的票据贴现余额为77.12亿元,相比去年末119.31亿元降幅35%;浦发银行票据贴现6月末余额181.17亿元,比2010年末218.89亿元下降17%;交行票据贴现468.69亿元,比2010年末减少102.05亿元。
但另外4家上市银行在过去半年里却采取了反向操作。以华夏银行为例,2010年末,该行票据融资余额6.35亿元,在贷款与垫款总额中占比仅0.12%,在上市银行中最低,压无可压。2011年上半年,华夏增加了票据资产,6月末贴现余额23.08亿元,在贷款与垫款总额中占比提升至0.40%。
深发展的票据资产操作在这两年也是“过山车”方式。2010末,该行票据贴现及同业业务余额是1223.82亿元,仅比上一年新增30亿元。然而,2011年上半年,深发展此业务狂增568.56亿元。兴业银行6月末票据贴现133.81亿元,比2010年末增加36.53亿元。
各机构虽战略分化,但市场总体趋势是增持。央行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票据融资余额企稳回升,票据市场交易活跃,上半年累计贴现13.2
贷款规模受限,商业银行纷纷开具表外银行承兑汇票,满足企业融资需求。
光大、华夏、交行、浦发的银票增速在20%左右,余额分别为3167.87亿元、2300.45亿元、4275.88亿元、3761.29亿元。深发展银票余额2849.56亿元,相比2010年末2466.14亿元增16%。建行银票余额4169.73亿元,比2010年末3936.71亿元略增6%,居末位。
6月末,兴业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余额达到933.11亿元,2010年末为623.09亿元,这意味着2011年上半年此类存款增加了310.02亿元,占上半年该行全部新增存款的34%。光大银行亦不弱,截至6月末,该行银票保证金存款余额1402.66亿元,比2011年初增加220.79亿元,在存款总额占比高达22%。
2010年下半年开始,由于信贷规模增长受控,生息资产的增长相对有限;而多种收费与合作项目被叫停,也使手续费收入大幅缩水。银行只有靠大力发展表外业务,寻求增长的空间。2011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为7.76万亿元,其中银行承兑汇票增加1.33万亿元,属于银行表外信贷,未受信贷调控。实际上这意味着,银行表外业务(除去理财产品乱象频生之外)——信贷规模失控。
按照民间的说法是“贷款有刚性,一旦政策变化,银行就死掉;而票据具有柔性的特质,银行经营必须刚柔并济。”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表外业务的规模将直接决定着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多少。开具承兑汇票属于承兑行的表外业务,并不占用银行的信贷额度,却能为银行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同时增加了保证金存款的规模。如此一举多得,银行何乐而不为呢?
央行统计显示,中国社会融资总量中的银行承兑汇票占比从2008年的1.6%上升到2010年的16.3%。很多银行都规定中间业务占比不能低于一定的比例,现在很多银行都上市,这方面的规定更加严格,而且(开承兑汇票)还能帮助银行完成存款任务。
银监会自7月以来,逐渐整顿票据理财业务以来,票据转贴市场利率连连爬高。半年左右的银行承兑汇贴现利率已迈向年息9%高位,预计2011年票据市场整体利率水平仍将保持高位。
一方面是市场需求,一方面是银行隐性放大信贷规模,其信贷风险再次引起监管层的注意。目前表外业务增长迅猛的银行正忙于应付检查,接下来对实际业务的影响暂时还不好说。
首先因为监管层不会采取一刀切,银行业务的刚性太强,做大容易,但往回收不好办。票据作为目前市场元素最多的信贷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也被赋予了推动利率市场化的期望。在实际操作中,很多银行票据交易以Shibor为定价基础,其受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市场化程度较高。
在诸多结算工具中,商业汇票(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以其支付性和融资性兼具等特点,被广泛使用。商业汇票的首要功能是支付工具,因此票据法特别规定银行承兑汇票必须有真实的贸易背景。但企业和银行往往出于各种目的开票,导致承兑汇票在一级市场签发承兑时就颇为“暧昧”。
企业除了与银行有类似的合作外,如果能够获得银行敞口的信用,即30%或50%的保证金比例开票,则银行承兑汇票兼具了杠杆融资的功能。受人力限制和开展业务驱动,其对商业汇票的审核只要表面要素齐全,银行就把它看作合法合规的。尤其是全额保证金,肯定是可以开的。甚至有银行与企业约定,企业若想获得贷款资金,条件是企业动用一定的自有资金滚动开票,即开票後马上贴现,贴现资金再作为保证金继续开票,以此来为银行创造存款,滚动开票损失的贴现利息银行将在其他合作的业务环节予以补偿。这类承兑汇票往往要求90%甚至100%的保证金。
现实中,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主体的票据市场的独立性而言,很多时候是信贷的附属品,所以随着宏观政策变化而起伏并不令人意外。与几乎很少划分信用等级的银行承兑汇票相比,不同企业的信用等级可以拉开银行贴现业务的利率水平,增加银行开展业务的吸引力。
目前签发的商业汇票中,95%以上都是银行承兑汇票。对商业承兑汇票业务,“从严”是唯一标准。除了本机构项目下的,直贴基本不做。转贴除了需要给对手银行授信,管理上等同于贷款。而央行在2009年10月推出了电子票据以杜绝银行伪造票据和克隆票据的风险损失,但大部分银行根本不使用这一监管流程,而是认为“票据在手,比什么都踏实、比什么都具有灵活性”。
因此,中间业务增长快的银行多半都是表外业务做得猛的银行。大量开票揽存的背后,不排除有部分银行放松审核标准。2011年上半年银票余额近7万亿元,其中可能有近3成风险较大的融资性票据,银行应适当减缓发展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