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基础概念篇 1-2
第一部分:基础概念篇 3-53.热带气旋的命名/ D" `* M$ w" R- ~&
U
; P4 N. Y) x4 J. i" m5 K世纪气象通常,JMA被气象爱好者戏称为小J,JTWC则被戏称为老J。老J在2000年以前,是台风观测的区域气象负责中心(RSMC),2000年开始,小J接替了这个位置。www.21cma.net8 ?9 X" e7 v * b, _' P5 d! h. D. ~8 hwww.21cma.net在热带气旋预测方面,JTWC的误差圈通常很大,不过预报改变较为灵活,经常改变预测路径;而JMA的误差圈相对较小,不过其主观预测相当倔强,经常在路径预测上固执己见,与其他机构都不相同。CMA则通常情况下,都是将上述两家的预报折中。$ i+ E6 ^& J% ?! R 世纪气象3 A+ X0 ~& G; N) V0 r/ T 不过在评定台风的中心气压时,JMA则较为灵活变通,会考虑到背景气压和实测情况,有时候1004hpa也能对应一个热带风暴;而JTWC则十分死板,只会根据自己评价的强度,按照风速—气压对照表去定气压。最突出的例子,就是2008年最强的台风蔷薇,老J自己的实测气压达到906hpa,而最终年鉴的时候,由于强度定了140kt,气压就按表照搬了918hpa,非常可笑。 + M9 ~9 G( E+ f, L4 l1 @' g! s 当然,对于国内的普通公众而言,他们所需要获得的台风资讯,主要还是来自所在地区城市或者省份的气象台。这点需要切记,因为对他们而言,这些机构才是当地的官方机构。 3 t# C7 z CMA是在北京的。有时候,北京认为的一个在广东附近的50m/s的强台风,并不是仅仅只有这样的强度的,影响也不见得会很小——仅仅是因为,对某些要害区域没有影响,而不强调其威胁。这个时候,更实时的资讯,还是来自地方的气象台。9 p* { ! T/ K8 p7 h+ e5 ~台风主要带来的对沿海地区的威胁,是风、雨、潮。对台风带来的灾害,民间一般有一定的认知,知道这是一种很可怕的灾害。更详细的内容,可以参见此帖:& h( x' P. j! |' A& y http://www.21cma.net/viewthread.php?tid=2268&page=1&fromuid=3#pid15180 7 H% z- q4 ~9 p- s7 m " S8 J ( F7 z; J+ l0 r5 R8 {; T; E 当江南进入伏旱时期的时候,这个时候登陆的台风可以带来丰沛的降水,缓和旱情和高温天气。有些地区,台风降水的多少是当地年景好坏的重要指标。 |
第二部分:基本常识篇
第二部分:基本常识篇www.21cma.net& |# F:
y! g/ \2 f* _ * ~$ v4 w6 U% p) h ! ]3 ?# i/ X8 V) z+ _4 M+ A 首先,追击台风的气象爱好者,需要至少听说过,或者能够理解如下名词:世纪气象6 m- u2 r0 u4 q; r - k6 o' ^4 `6 G6 k4 k中尺度、辐合、辐散、垂直结构、正压结构、热带气旋、涡度、LLCC、ULCC、副高、西风槽、冷空气、干空气、南亚高压、季风、海温、风切变、CISK机制、引导气流、鞍型场、环流、阻塞、切断、上游、脊、槽、赤道反气旋、经向活动、TUTT、CCC、CDO、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地形因素、背风低压(将臣波)、藤原效应、台风倒槽……等等。上述名词,还只是粗略地想到就写出,实际分析的时候所要遇到的,只会更多,不会有少。 * h0 \* y/ I- {4 A4 T& b1 V3 I ! H& n3 m5 l! Y$ W; I呵呵,不至于已经吓倒了吧?其实,也没必要全数掌握这些名词,只要稍微知道一点大略,追击台风就算入门了。 ! \: {( w! W7 B1 L2 Zwww.21cma.netwww.21cma.net6 K* i$ ]; \& c6 K/ C2 q8 k 部分名词,可以参见去年论坛创坛早期,风铃的大作: ( e8 s) u, f 这个帖子变成得在这里挖坟才能为人所知,实在太不应该了吧。 ) f5 _9 Y- T8 F5 w7 b% V. B 1 b$ r* J. u2 K9 W, y3 L好,现在开始较为系统地来叙述一下,追击台风时要认识到的一些台风的基本常识。2 P2 z* z5 x2 |; M- Q% p # K! B. h6 p! p 5 J2 s; G# J- }1 J* Y |
第三部分:应用篇 1
第三部分:应用篇 9 | 追击台风并不是为了寻求刺激或者发泄情绪,而应该是通过追击,找出台风活动、威胁等的一些规律,从而应用于实际生活,识灾、防灾、减灾。一句话,应用气象(应气),才是气象爱好者追求的最高境界。 * x 我们来确认一下,在追击台风的过程中,我们真正应该关心的,到底是哪些问题。 0 c2 W( [$ q; [普及气象灾害防御意识 提高气候变化应对能力, R1 d' R: T3 q 包括普通公众在内,人类对台风真正感兴趣的信息,应该是:$ I' T2 \- u4 F0 L, G1 Z" e# z% G 1.台风的位置(定位);世纪气象) t8 @# y% s" q- u 2.台风的强弱(强度);% w' [1 Y* d: X+ [. X' T 3.台风未来发展的趋势和路径如何(预测); 7 ^: l% C5 t3 _, u% z8 a( y/ E* P普及气象灾害防御意识 提高气候变化应对能力4.台风是否会影响本地,威胁我们的生活(威胁)。- F, O% `* n; C: K 5 y: X4 D( l$ H9 A0 N世纪气象也就是说,我们真正关注一个台风的应气资讯,其实正是:台风的定位、强度、预测和威胁程度。 7 N) ~5 ]; m& y. x6 \2 g' K) Owww.21cma.netwww.21cma.net' [2 ^9 ~. ` 那么,让我们走入应用篇。 % S; _/ v0 u8 Z9 i世纪气象世纪气象" }2 l. _, |6 |0 W 1.定位 * m. t: V3 J$ v9 j; \6 l为什么定位是放在第一位的呢?很浅显的道理。人通常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如果一个台风位于远洋,那哪怕它是泰培再世、超大型猛烈台风,一般人都不会对其有任何兴趣,除了气象工作者和气象爱好者之外。因为,这个东西根本不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压根不会有多少影响。1 L3 o" u0 A1 M8 c+ E& u( q . {9 q) Q- @6 O# [www.21cma.net而哪怕是一个热带低压也好,如果就近在咫尺,很可能影响甚至威胁到我们的生活乃至生命,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想不关注都不行。$ j, f; l 3 R, E, f" v1 H& J/ _; }( \7 Q 那么,公众第一个想知道的,首先是台风的位置。气象爱好者在追击台风的过程中,对此也比较敏感。我们来看定位的问题。世纪气象1 v2 U& C/ w# c3 \6 k& g( T- ^6 k2 N & H% o4 x& Z3 l8 P+ X& s 定位(Position),说到底也就是确定一个数据,台风中心所在地的经纬度的数据;最多也就再多算上这个地点,距离本地有多远(威胁还有多远)。这个资讯,一般通过官方机构的资讯,就能够获知。- R. t9 x! f" @+ K" y" p 世纪气象7 Q; `: k+ T* F$ a" ?+ F9 r 但是,实际情况,就真这么简单么? * ^9 i! B9 _: e! [# Q! f& K6 X世纪气象 + P" K/ N2 x& U2 G+ A* t当然不是。我们先得明白一个问题,定位精准度的问题。7 _! Q/ b& b# C' O5 e$ t. P 普及气象灾害防御意识 提高气候变化应对能力6 ?5 S$ ~! e6 z. R 对一个台风系统的定位,定位精准度很重要。如果定位精准度低(Position Poor),那么定位得出的经纬度,其参考意义就很低。只有当定位精准度很高的时候,定位的数据,才算比较可靠。世纪气象% X4 W: R: ?4 C. G ' K! x: Q& M& `6 R6 d7 q8 d, L) o 打个比方。如果一个热带低压系统的定位是在南海中部,但是定位精准度很低。那么,这个定位对我们的参考意义就不大。有可能,甚至真正的中心位于南海的东部;或者,真正的中心位于南海的西部。这个差距,已经足够大了,使得这个系统可能威胁到的区域,完全不同。 - A! x% v9 ]: k4 K普及气象灾害防御意识 提高气候变化应对能力www.21cma.net7 a) U, J. }! t5 ^9 E% N; \ 在什么情况下,台风系统的定位精准度低呢?通常是在热带气旋发展的早期(尚未发展成熟),或者是晚期(开始走向衰亡)。1 Q4 E" A: K/ j& L4 C - l. F+ M+ C' h+ y; K5 N& U7 V% Qwww.21cma.net在台风发展早期,系统很不稳定,中心附近的结构尚未有效整合,台风的典型垂直、正压结构尚未成型。此时,低层水平环流中心(LLCC),有可能和高层水平环流中心(ULCC)尚未重合,甚至这两个中心与系统对流云团的中心也都不重合。这个时候,系统的三个中心,以哪个为准?通常还是以LLCC为系统中心。这个中心的定位,参考意义不大。这时候,可能强烈对流的云团的区域的信息,给我们的参考意义更大。 # q9 q- q( \4 x/ ?# g& [ 9 A* L& y9 D7 f! N 3 z( G% @2 k7 L* kwww.21cma.net比如,如果一个台风系统,上述三个中心都是分离的(身首异处);LLCC周围甚至完全没有对流,那么这个系统中心主要的威力,就只剩下了风(无雨)。哪怕LLCC登陆了,对流云团可能还在海上,登陆地甚至不会有太多的感觉。南海最近的浪卡台风,就是这样的情况。6 b1 S8 ^* X( F- P9 X4 Z % s8 g7 g& ~( }' A/ G3 r, R0 @ 也就是说,当系统定位精准度低的时候,台风中心的定位,意义就不是很大。这个时候,应该关注与我们相关度更大的东西,比如台风系统的尺度(强风、暴风圈的半径),系统强烈对流的云团的所在区域,系统外围激发的强烈对流的不稳定天气等等。世纪气象9 B% o4 k* G8 t# w( `% w 世纪气象3 _9 V, l- z- l1 g 而当一个台风发展成熟,形成一个明显的可见光风眼的时候,此时台风中心定位的精准度就大幅提高。风眼是无可置疑的台风中心,台风眼墙是台风系统风力最强、对流最旺盛的地方。在这个时候,知道台风的定位,就能很直观地明白,威胁到底还离我们有多远。普及气象灾害防御意识 提高气候变化应对能力$ E7 d4 v- _# H" {( e5 m 普及气象灾害防御意识 提高气候变化应对能力1 G- G$ x0 i* p# A 不过,这个时候,虽然定位精准度较高,但是不同地区的机构的定位,仍有一定的可能,会不完全一致。这其实很好理解,台风的风眼也是有范围的(半径几公里到几百公里都有可能),不可能真的是一个点。所以,此时较为权威的机构所定位到的“点”,基本都能反映台风中心位置。这个时候,定位的些微差距,问题并不会很大。( b8 C; C' ?' j+ U% }0 ` / s, Q1 B$ J' {( O- e! I3 ]普及气象灾害防御意识 提高气候变化应对能力再有,就是观测、追击近海台风的连续定位的时候会遇到的问题。我国对已经进入24小时警戒线的台风,进行一小时一定位(平常距离较远的时候,通常是三小时一定位)。这个时候的定位(一小时一定位),参考意义有限。4 J9 w# y6 A$ ?3 v, W - d" [- D- U1 g7 i$ ^为什么这么说呢?台风实际的移动,并不是完全呈直线运动,而是有一定的波动和偏折。当定位的频率加密的时候,这个波动和偏折就被放大了,一定程度上会干扰到给人的台风移动趋势的主观感觉。此时要密切留意,必须排除这个干扰。一小时一定位,只是为了更实时地提供相关的台风现状的信息,但是不要认为,一个小时的趋势偏离,就是台风移动趋势的变更。尤其当台风停滞的时候(引导气流微弱),一小时一定位所得到的定位,仅供参考而已。 ( B1 M5 }' \$ C普及气象灾害防御意识 提高气候变化应对能力 + R# J& G& V7 v' ^特别是气象爱好者,尤其需要意识到这一点,而不是在论坛吹水的时候,因为一个小时定位的波动,就大惊小怪。要知道,这个时候的定位,有时还只是对之前的错误定位的小幅修正(追定位)。 ( p! M+ ~ * A1 Z) ^ |
第三部分:应用篇 2
2.强度8 A1 s( w# R3 K/ J 台风的强度,通常是我们在关注其定位之后,第二个要关注的。通常情况下,台风强度越强,对我们的威胁就越大,可能带来的灾害的严重程度和生命财产损失的惨重程度就越高。而较弱的台风,甚至可能对我们的影响是利大于弊。 - E2 k 我们获知台风强度的一般渠道,仍然是官方气象机构提供的资讯。在科普宣传上,尤其需要重视这一点。没错,官方机构的定位很有可能不科学、不实时、不实事求是;有水平的业余气象爱好者,甚至可以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气象知识,自行研判台风的强度。但是,在宣传上,我们仍然需要倚赖官方机构的权威性。当在向周围的亲友,乃至社会公众提供相关信息、号召加强防御的时候,如果依据的是个人自行的判断,哪怕更接近于事实,在现行体制下,甚至有可能会被视为妖言惑众,效果适得其反,事倍功半。 6 q! `4 f3 f' [0 i# P7 D+ N0 o; q世纪气象8 I3 B, H 简单来说,自行判断台风强度,在积累了一定的气象基础知识之后,可以较为方便地进行。通过一段时间的论坛潜水观望,就有可能实现这样的积累。所以,在此不予赘述。下面主要要说明的,是对官方机构所定的强度的认识。 : M. G6 k( v; p$ [5 K& k4 i世纪气象 5 f! c5 `, d: }3 F# \; W9 ]4 j+ k我们身在中国大陆,主要参考的国家级官方气象机构,当然只有中国气象局(CMA)。不过,周围地区的一些气象机构,其对台风的评价,通常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特别是RSMC日本气象厅(JMA),和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的强度评价,可以作为参考。普及气象灾害防御意识 提高气候变化应对能力/ Z1 b+ M0 i6 n5 m0 @& } www.21cma.net' B# ?* U; A# S 这就需要补充说明一下,一些台风观测的物理要素的标准。* M2 `" I3 V' b( E$ y 7 Y8 |" N, B# @% \* S. r 众所周知,台风强度的评价的两个最重要的标准,就是中心附近最大风速(单位:m/s或者kt,也就是米每秒或者海里每小时)和中心气压(单位:hpa,也就是百帕斯卡)。 & L. o % ?) n! ~' R0 h世纪气象中心附近最大风速的概念,指的是台风中心附近(台风系统中风速最大的区域),持续的平均风速(请注意,不是瞬间阵风)。不同机构采用的对这个持续风速的评价,标准不同。CMA采用的是两分钟平均风速的标准,JMA采用的是十分钟平均风速的标准,JTWC采用的是一分钟平均风速的标准。普及气象灾害防御意识 提高气候变化应对能力. W+ b% d/ m& m- {( T5 n# ? / E# \5 P4 ^& |" x3 X5 r# R5 G 在一般情况下,一分钟平均风速大于两分钟平均风速,而两分钟平均风速大于十分钟平均风速;而最大瞬间阵风的风速,往往比这些平均持续风速,要来得更大。 : R7 E% E- s2 y! G5 [# Vwww.21cma.netwww.21cma.net" j2 o: o& V7 l- ?7 J. R 以大家都熟知的2006年的台风桑美为例。当时各机构的评价,CMA两分钟定60m/s,JMA十分钟定95kt(48m/s,不过这是低估了桑美的强度),而JTWC的一分钟定到140kt(72m/s)。 & @$ o# c& Y2 F' f* p, s! v7 T9 \& V+ g* t6 o) K 不过,在实际情况中,不一定总是如此。有时候,CMA会低估一些台风的强度,甚至其评定的两分钟风速,会低于JMA的十分钟风速。 5 n& j! \2 Z, m6 X4 C6 d) ~普及气象灾害防御意识 提高气候变化应对能力 ' ]
当所定强度在65—84kt之间时,JMA称强台风(強い);在85-104kt之间,JMA称非常强台风(非常に強い);在105kt以上时,JMA称猛烈台风(猛烈な)。 * Q: e2 r, r$ A4 h9 Zwww.21cma.net + d1 Q1 l7 z7 q1 C- BCMA的等级划分,则如第一部分所述。0 B, a$ w) b: F, { ' g4 A: A www.21cma.net% n5 D/ S 基本上,在弄明白上述论述之后,我们就能比较清楚地参照各家机构主观评价的强度,对某个台风的真实强度能有一定的认识。www.21cma.net" e& L6 f: C/ T. Z; i/ o2 x - R+ {( f+ D* h* u) O 台风中心气压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物理量。中心气压越低,说明台风强度越强。当然,各家机构的评价,通常是主观认定的中心气压,和实测气压(实际测到的可以代表台风真实气压的气压值)是有一定的距离的。 $ k' {' b. N6 }5 }+ b( |) J , P$ V1 { 9 m# |/ ?, [% d% N" O世纪气象另外,台风中心气压,都是指海平面气压。如果某地测得很低的实测气压,必须先进行修正,换算成海平面气压之后,才可作为比较。(高度不同,气压值不同。一般来说,海拔高度越高,气压就越低。)普及气象灾害防御意识 提高气候变化应对能力! `' ^$ e3 N5 t6 A5 b$ ^* G 7 q2 v7 z. f. [3 Y& g& [ 作为低气压系统,台风的中心气压,一定低于标准大气压。 0 U( _% p9 c9 E$ S2 `" Vwww.21cma.net世纪气象9 O, j) u6 i, X& Q. V, z6 F* I8 g6 f 再有,对台风的强度的认识,还必须清楚具体的台风的结构特点。比如台风的尺度,台风的风圈分布,等等。台风的最大风速,一般就是指中心附近最大风速,不过这样的风速通常只出现在台风风眼的眼墙。如果台风不是正面登陆本地的话,那么,这样的风速不会在本地出现。这个时候,较有参考价值的,是台风的风圈半径。如果台风的强风圈很广泛,那么即便没有登陆本地,也可能在本地造成一定的风灾;但若台风尺度很小,强风圈半径不大,那么,距离较远的地区,可能只受到极小的影响,但是,在遭受这样的台风正面侵袭的区域,灾害和破坏将极其严重。普及气象灾害防御意识 提高气候变化应对能力 * k+ m; A7 e% g8 J实际追击的时候,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普及气象灾害防御意识 提高气候变化应对能力# k1 Q0 ]3 E/ |6 B* t ) P; S . g) m $ k# I% N: u+ Z3 g. y' H# K- " E世纪气象( P$ C& c! @3 x* O- g ) T, N$ m1 N1 |( [& q" \% Pwww.21cma.net ' L7 ^+ K" n/ {, Owww.21cma.net所谓的UTC,是指协调世界时间,也就是零时区的时间。中国是在东八区,北京时间是UTC+8(时);日本和韩国是在东九区,东京时间是UTC+9(时),比我们早一个小时。 |
第三部分:应用篇 3
3.台风预测+ D3 Z3 C7 Z1 Z 终于谈到这一点了。这是追击台风、应用气象的很重要的高度。真正能够达到这样高度的气象爱好者,其实不多,必须排除掉那些只会吹水和抄袭的某些“爱好者”。www.21cma.net5 i% P$ u& M5 a1 j# s www.21cma.net" v' Y& n7 M% R4 { 对台风的预测,通常预测的基本要素有二:强度、路径。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必须具备相当的气象基础知识,同时拥有追击所积累的经验,才能比较正规地进行预测。+ I( R8 u" C6 m( y) i, L/ c . D6 p) L: u6 v' _' Q) ^4 D* P预测台风,最忌讳的就是,没有任何依据,凭着预报者个人的主观愿望,胡说八道。台风不会无缘无故地就到你家,不管你有多么强烈地盼望台风的来临。听风就是雨,仅仅看到一小时定位的些许波动就大惊小怪,以至于认为台风路径将怎样怎样了,就是某些风迷非常幼稚的表现。世纪气象, v/ m, x7 l: p" b. f 4 ` 即便这么预测,有那么一回两回蒙中,让预测者爽上那么一回两回,也不见得预测者当真有了什么长进。而且,这些小几率事件的发生,可能使得这样的预测者迷途不知返,从此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再回头。事实上,相当一部分气象爱好者对天气系统的不正常的追击和测报心态,反而成为了国内气象科普的重大障碍。在这里,我不妨很难听地类比说一句,PAGASA和IMD的水平,大家很清楚,它们也不是没有蒙中的时候。结果呢?在风迷中它们的地位,依旧如故。 5 c, I7 Y8 s- k6 |# R4 T: G普及气象灾害防御意识 提高气候变化应对能力 . A- n+ K4 b3 C+ Kwww.21cma.net当然,即便有所依据,也不见得就能预报准确。追击和预报台风,也不能仅仅只从中尺度的角度去看;这仅仅只是切入的一种视角而已,仅凭一管,难窥全豹。同时,权威不见得可以迷信,计算机数值运算结果也并非总是“神准”。从各类天气资讯中摘取对自己的主观愿望有利的部分,以此支持自己的“预测”,不见得比没依据的胡说八道高明多少;而那种“采集各家之长”,故弄玄虚的“测报”做法,也总有露出马脚的时候的。至于各类谣言,就更是等而下之了。 . _! `* y% K5 r: Y: ] " x) o$ `. {( K+ f) W- b$ {我们应该知道,台风是有其形成、发展和行进规律的。掌握了这些规律的一些基本常识,就能有效地甄别很多“预报”的可信度,也就能尽量地避免,在测报的时候,混杂入自己的主观愿望,不管你是盼风还是厌风。/ o/ k8 k$ d" R, H! I3 p2 @ " j$ f" s8 H4 B我们应该知道,台风并不是一个单独、孤立的系统。台风作为一个中尺度热带气旋系统,是存在于所处的区域,乃至整个半球、甚至全球的环流系统之中的,是全球天气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和周围乃至全球的其他天气系统,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这些系统,彼此之间有耦合和互动;而且,这些系统并非是静止而一成不变的。环流形势,才真正跟台风的动态和未来移动趋势密切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或许某个角落的某个细微的变化,就会导致全局的完全变动——用最似曾相识的说法来说,亚马逊河的一只蝴蝶,拍动一下翅膀,能够诱发墨西哥湾的一股热带风暴。 : @% H; B- \# b* ]世纪气象世纪气象% I$ g& E7 n( T' Z2 B: Y/ @ 我们应该知道,计算机并非是万能的。超级计算机的数值运算结果,可能切合实际,也完全可能跟实况相差十万八千里。这仍然是蝴蝶效应的一种表现,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计算机再厉害,也总是只会执行程序、进行人类难以实现的超级运算而已,并不真的比人脑厉害,会懂得变通。只要计算机中期演算的初始场有哪怕一丁点的和实际的出入,运算结果早已面目全非。 & q1 G4 W% p4 e( H2 ?/ L! G/ n普及气象灾害防御意识 提高气候变化应对能力www.21cma.net+ l% r6 z. y9 H 我们应该知道,权威并不值得迷信。要学预测,首先必须知道“测不准”原理。世界是混沌易变的,而未来也因而是难以真正掌握的,不可能总有所谓100%的精确预测。能有90%的预测准确概率值,确实也可以称为预报权威;但是,如果恰恰遇到剩下的10%的情况呢?风神可就是因为“风神定律”,而名声大噪的。普及气象灾害防御意识 提高气候变化应对能力6 f& e# J7 B% |6 B$ \& `* \ ) x3 W1 d" z" ~1 c 我们应该懂得,我们追击和预测台风,并不是仅仅单纯地为了刺激而去这么做,更不是为了追风而追风。我们应该树立“普及气象灾害防御意识”的气象爱好者应该秉持的理念,从我做起,在追击中积累经验,在预测中修正和提高,逐步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知识水平,从而能够发散、感染我们周围的人,真正普及气象灾害的防御意识。www.21cma.net+ B7 R' I7 L( |8 y( m ( H' k# B0 C$ f& M3 ~1 V/ T世纪气象第一,我们应该有最基本的气候常识。比如今年的风季,到底有怎样的气候背景呢?厄尔尼诺现象已经重生;全球经向活动异常活跃;夏季风提前到来且水汽输送非常旺盛;阻塞和切断形势特别剧烈;中层副高格外庞大;高层南高也是非常变态。种种这些气候背景,对于我们观测和预报台风,都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 j* U( U1 @* M% w! J 普及气象灾害防御意识 提高气候变化应对能力! i' f$ {8 }- A9 K 第二,我们应该至少知道当前的区域环流和天气形势的实况,然后基于这个实况来预测台风。至少,我们应该知道东亚各个层面的环流形势吧;至少,我们应该了解系统周边的辐合、辐散、风切变、引导气流的形势吧;至少,我们应该清楚台风当前的实际强度、结构和周边的海水情况和地形吧;甚至,某些关键地点的探空数据,可能都是必需的。 ! `: y' S# ~/ j 第三,我们需要有计算机的数值运算结果作为参考。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了解的资讯,判断计算机演算结果代表的意义和实际可信度。尽信电脑是不行的,但是没有电脑是万万不行的。 * k( U1 H! Z6 Xwww.21cma.net5 O1 A5 I4 k* l7 e 第四,如果允许,我们应该通过气象爱好者现成的平台,进行有效、高价值的预测和分析的交流。自己一个人的水平,不一定总是强于团队的水平,大家应该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7 M# |' \8 T* `; L ; B; C 6 V4 | 0 S3 S! r% L% g8 G, B世纪气象东亚各层面的天气图实况?怎么,你还不知道? . [; v+ m3 W4 L3 H6 V, M. J$ M韩国气象厅的这个地址,值得收藏吧:http://web.kma.go.kr/eng/wea/wea_06_10.jspwww.21cma.net& L/ s) Y6 h5 W5 P 普及气象灾害防御意识 提高气候变化应对能力# B* a6 u9 F CMISS西太平洋实时分析资料?www.21cma.net; E1 G# r0 x7 {( e: m) q9 H http://hi.baidu.com/����/blog/item/b12da16eda9875da80cb4a30 世纪气象0 z2 i5 z; L, L" i CMISS西太平洋引导气流?普及气象灾害防御意识 提高气候变化应对能力2 w9 q, s2 ~! c http://www.21cma.net/thread-99-1-1.html+ R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引用这一楼的表述世纪气象# X* M- E0 I http://www.21cma.net/viewthread.php?tid=361&page=1&fromuid=3#pid1484 4 i. `1 S/ j/ N4 Z& c; U普及气象灾害防御意识 提高气候变化应对能力 : f' Q& q8 x9 [1 e世纪气象“查看引导气流,CIMSS建议的不同强度热带气旋对应的引导气流图,箭头表示引导气流方向,颜色代表引导气流强度。热带气旋中心气压以CMA-NMC(中国中央气象台)为标准。” ' |) P+ b) M2 A( [世纪气象这样的说法已经过时了。我们不应该死抱着理论而不去进行实践的检验。修正后的版本应该是:7 R! A9 x* I( {% K; v 普及气象灾害防御意识 提高气候变化应对能力) t5 X( N8 M, |/ n & L) E& C* o7 _: Q' R" ~; T, s& l( x普及气象灾害防御意识 提高气候变化应对能力" L# m- u# }2 @) ` 计算机数值演算的中期预报?www.21cma.net: l* ~# X5 p! }5 |! H; o 可以参见这个网址:3 c, f+ o7 T http://hi.baidu.com/����/blog/category/ecmwf ��ֵԤ�� , A# W: K5 O5 P$ g# E( F5 [$ K% G 4 j& w- {9 k; M$ t( kwww.21cma.nethttp://www.21cma.net/thread-875-1-1.html 8 Q' ~' q3 L3 n4 C ! G# d/ H' P- e, ]5 m& r2 f: ^% B预测台风,就是基于台风系统当前的强度、位置、环流形势,以及各地的天气实况的参考值(如变压情况、受外围影响的实况天气等),参考计算机数值运算结果,根据掌握的气象知识和积累的追击经验,作出台风未来强度和路径的预报。 " Y5 ~# \: m7 p! J1 @ 0 L% z7 |+ K" I! ]+ c5 M; y普及气象灾害防御意识 提高气候变化应对能力例子: 3 Z2 W3 \$ |. Z' Rhttp://www.21cma.net/viewthread.php?tid=4580&page=1&fromuid=112#pid36739 - N9 r) U, k0 D5 ~$ ^普及气象灾害防御意识 提高气候变化应对能力
9 M* S- v" H# I! j. Twww.21cma.net ) N( G4 d$ ?' E2 q3 a3 }普及气象灾害防御意识 提高气候变化应对能力 ( j9 K: D' G& U9 d' ~9 F + d6 D% J- W7 s& jwww.21cma.net # ^% g' \( c' s24小时变压,是在台风临近时判断台风最大可能移动趋势的有用的气象参考信息。台风具有趋向于变压更为剧烈的地区的趋势,本例就是据此判断,而较为准确地预测的。 / d6 Q6 d- G2 e: J世纪气象 # y+ v) n3 }0 _' f6 c9 q! \ 2 E3 m- u& ~% Y$ K& h) ~( T世纪气象 6 D& H# Q* ]( G& d 3 d" c& g, t% O9 r0 Y6 g普及气象灾害防御意识 提高气候变化应对能力再例如,当鄂霍次克海阻塞时,环流形势比较稳定。此时如台风位于副高南缘,将稳定地向西北—西方向移动。如数值演算鄂海阻塞崩溃,而且实况是鄂海位势减损,证明数值运算有相当的可信度,阻塞将会崩溃。则西风槽将东移并更替,将强烈打击西太副高。副高势必大幅振荡东退,台风将在副高弱点急转东北而去。这是比较典型的转向台风类型。www.21cma.net# m. f$ [8 v9 f, u( Q1 M+ } 世纪气象- c( T% t; A& N* h6 t) D: d 更多的情况,只能在各个台风的追击中不断积累了。具体情况,必须具体分析。 |
第三部分:应用篇 4
4.对台风威胁的个人实际研判www.21cma.net' z$ E3 F# M- H' Z! E)
a. | 是的,最后是对台风威胁程度的判断。我们对定位、强度、预测等信息感兴趣,说到底就是要关注,台风是否会影响本地,对自己的生活造成影响,甚至对自己或亲人朋友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上面的种种资讯,其实到最后,都是为了对这个威胁的判断而服务的,是气象应用于生活,是谓“应用气象”。普及气象灾害防御意识 提高气候变化应对能力3 \9 b9 j& P: o% P5 B0 I 普及气象灾害防御意识 提高气候变化应对能力6 A1 x) Q+ u( Q. T 我们已经知道,台风的威胁主要是风、雨、潮,以及风、雨、潮可能诱发衍生的次生灾害,如山区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以及城市市区可能的渍涝、沿海地区可能的海水倒灌等。由于国民的气象灾害防御意识相对比较薄弱,在城市渍涝时,甚至有因贸然趟过积水而遭触电致死的案例。对于这些可以预见到的灾害,我们都应该有一定的认知,并做好相应的防范。 . s& a) X7 l( ?4 @' I* b' V* B' h5 r3 Z. b! m! v' f 当然,官方气象部门,在台风临近的时候,往往也有相关的防灾指引。这些也值得参考。如下就是一个官方的指引: ( o0 }8 R% [3 m1 D9 ~. d1 [9 Vhttp://www.21cma.net/viewthread.php?tid=2268&page=1&fromuid=3#pid15227 % v5 P# E1 P- C% ~% ? / g- i; \0 e2 m/ k+ R' ~0 }世纪气象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有些时候,官方气象机构也完全可能忽视了某些可能,导致对防台的漏报。这种情况下,台风对因漏报而在防范上麻痹大意的地区的奇袭,往往是致命的。2001年的飞燕台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普及气象灾害防御意识 提高气候变化应对能力5 n% V6 {% E& c' c7 @5 T2 ^& L www.21cma.net0 H+ }, K' m) D9 K 真正可怕的,并不是超强台风正面侵袭某个地方。只要提前预测准确,积极防御得当,完全可能将损失减小到最低。真正可怕的,是某个台风,从我们做梦都没想到的地方袭来,然后…… 4 S9 B0 t+ Y5 M) r 1 Q% J4 p / d+ d) e$ I) z; T1 p% K& h( ^( F/ h5 G 每个台风,对某个威胁地区可能带来的威胁,都不尽相同。除了要及时了解台风的实时动态之外,我们对我们居住的地方,也要有一定的了解,要知道,我们所住的地方,会不会在台风侵袭的时候有额外的天气变化。世纪气象$ [7 M# f5 `5 X9 _& B' u 普及气象灾害防御意识 提高气候变化应对能力! B6 o' E8 k0 W. L8 L1 X8 N8 | 比如地质疏松的山区。那么,这里在台风来临的时候,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就很大。台风带来的狂暴降水,太容易诱发次生灾害了。世纪气象) R+ [6 X" S7 s" M2 H3 Z 8 Q3 a3 G( W! w1 [/ Q世纪气象又比如特定的地区,比如粤东。由于地形因素,粤东有某些地方,极易在台风来临时,有格外强烈的地形抬升的狂暴降水,对此当地的民众要有足够的认识。/ {# `, h" c8 E 3 D' |0 z- b$ P; e% \( i/ {再有,必要的防风意识,也总该有吧。在台风来临的时候,外出“感受大自然的威力”,去“追风”,去high,嗯,没错,真的是风迷,不,“疯”迷。生命可贵,丢失了就永远不会有重来的机会了。台风实况很重要,但实况是用来分析的,不是用来欢呼的。0 T* p; w+ H) a: Y1 r) F * s% C8 B) L7 m! G+ H 也许,当每个国人都有这么清醒的意识的时候,中国的气象事业,中国人的科学素养,中国人的防御自然灾害的意识、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才真正能够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2 Y. j( J; h" w) t7 I4 L/ Z( { ' _( p- {7 [& c' D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