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书虫289
书虫289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42,202
  • 关注人气:50,38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汉语固定结构【12例】

(2022-04-21 12:24:42)
标签:

教育

古汉语知识

分类: 语文知识备查

文言文中某些词语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已经形成的固定形式,叫固定结构。研究并掌握古汉语固定结构,对于从事中学文言文教学,大有裨益。本文就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结构,例列十五类,见教于方家

一、以为……

文言中的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 相当。如:

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石块来探求命名为钟山的原因,还自以为得到了它的实情。

在更多的场合,以为却是…………”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

第一,在“……以为……”…………”句式中,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的状语,此时的“……以为……”…………”相当于…………”……当作……”。如:

2、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老虎看见驴子,是个庞大的家伙,把它当作神怪。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一定要把长安君当作人质,才肯出兵。

4、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新唐书·魏征传》)

——把铜板当作镜子,可使衣冠端庄。

5、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到了太子丹,用派荆轲行刺作为计策,这才招致祸患啊。

第二,在“……以(之)为……”…………”句式中,是动词,认为的意思;“…………”是主谓词组,作的宾语。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认为(觉得)…………”。如:

6、(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

——(满座的宾客)认为它(口技)奇妙极了。(按: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的宾语 。)

 

二、所以

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介词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其一,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如: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前出师表》)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灭亡的原因。

2、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强暴的秦国不敢出兵侵犯赵国的缘故,仅仅是因为有我们两个在呀。

3、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这就是世上不能流传(石钟山命名)的缘故。

其二,字当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用来……,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如:

4、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墨子·公输》)

——我知道怎样抵御你的办法了,我不说。

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前出师表》)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

6、先王之所以为法者,民也。(《吕氏春秋·察今》)

——先王制定法律的根据,是老百姓。

7、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教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三、………………

古汉语中,如(若)是动词,是疑问代词,两个词连用,组成凝固结构。如何(若何)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样怎么对付等。如:

1、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诗经·豳风·伐柯》)

——砍个斧柄怎么办?没有斧子砍不成。娶个妻子怎么办?没有媒人办不成。

2、王曰: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王说:秦王如果拿去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呢?

3、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刘邦说:现在已经出来,没有告辞,那么办呢?

如果将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开,当中夹进名词或代词,就形成表示疑问的凝固格式………………,这种格式可用对(拿、能)……怎么样(怎么办)来对译。如:

4、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凭你的力量,竟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5、西门豹顾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

——西门豹回头(看大家)说:巫婆、三老不来回话,对这事怎么办呢?

6、若先生与百姓何?(《国语·周语》)

——对先生与百姓怎么样?

有时,如何若何又变作何如何若的形式,可以作为疑问形容词用,译作怎么样。如:

7、曰:今日之事何如?(《项羽本纪》)

——樊哙问道:现在的情况怎么样?

8“……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

9、此为何若人?(《墨子·公输》)

——此人是怎么样的人呢?

 

四、何以……

文言中,何以……也是表示疑问的一种格式。其中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是语气助词。何以……用现代汉语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如:

1、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去病传》)

——匈奴还没有消灭掉,要家做什么呢?

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何以……形式的变化,主要有这样几种:

1)压缩为何以为结构,意义不变。如:

2、坐卧念之,何以为心?(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

——对自己的举止行为起居要自问,怎么对得起良心?

2)有时省去了字,形成……式,这时,意义发生些变化,……可译作为什么……”或译为做(干)什么……”。如: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项羽本纪》)

——现在人家正处在宰割者的地位,我们处在被宰割的地位,还告辞做什么?

4、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

——项王笑着说:老天要灭我,我还渡江做什么呢?

5、(子鱼曰)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战为?(《子鱼论战》)

——(子鱼说)一定按您(宋襄公)所说的办,那就向敌人屈膝投降好啦,还打仗干什么呢?

3何以……中的字,有时换作字有时换为字,这样便形成奚以……何用……等形式,意义不变。如:

6、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向南飞呢?

 

五、……之有

……之有式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是动词的前置宾语,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之有可译为有什么……

有什么……的呢。如:

1、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列传》)

——这好比是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一样,有什么功效呢?

2、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姜氏有什么满足呢?

3、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4、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之有式有时变化,压缩为何有,成为一个凝固的形式,往往是对前文所叙述的内容,表示有什么……”的意思。如:

5、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除掉君王的敌人,瞧着力量去办,我有什么舍不得(杀)呢?

有时,在……之有的压缩式何有的前边加字,或在后边加字,形成……何有何有于……”的形式,这两种形式所表示的意义基本相同,都可以用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的格式来对译。如:

6、王曰:六国之后君,吾不能封也。远世之王,于我何有?(《孔丛子》)

——(陈)王说:六国的后代,我是不能封他们为诸侯的。那些远世的国君,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关系呢?

7、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

——子贡通达事理,对于治理政事有什么难处呢?

8、劳之不图,报于何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没有想尽什么劳力,对报答来说,又有什么呢?

9、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孔子说: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呢?

 

六、不亦……

不亦……是古代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句式。句式中的字是副词,可译为字是疑问语气词,可译作字与前面的不亦呼应,构成反问句式不亦……,可以用现代汉语不也……岂不也是……对译。如: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孔子说:学到了知识,再按一定的时间温习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道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2、外内称恶,以待强敌,不亦殆乎?(《五蠹》)

——(他们)在国内外呼应配合干坏事,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去对付强大的敌人,不也是很危险吗?

3、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

——而彭祖是今天独以长寿闻名于世,众人要比彭祖,不也感到悲哀吗?

4、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子鱼论战》)

——(利用敌人在地形上)受困的机会向他们发动进攻,岂不是很好吗?

5、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淝水之战》)

——如果秦军从淝水岸边稍向后撤,使晋军得以渡过淝水与秦军决一胜负,这岂不是很好吗?

 

七、无乃……

无乃……是表示一种委婉商量的疑问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测度。句式中的为副词,表示的意义相当于字,无实际意义,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乃,表示不是的意思,与疑问语气词相呼应,构成无乃……的凝固结构,这一凝固结构可以用恐怕(只怕、大概)……对译。如:

1、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栖会稽》)

——如今君王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到了这种地步才寻求有智谋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

2、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部队(因长途行军)筋疲力尽,郑国又有了准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3、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论语·雍也》)

——在简单的基础上,再行简单,恐怕是过于简单了吧?

有时无乃……中的字换成字,成为毋乃……的形式,其意义不变。如:

4、君反其国而私也,毋乃不可乎?(《礼记·檀弓》)

——您一返回国家便有了私心,这样做恐怕不可以吧?

值得一提的是,无乃……切忌用不是……去对译,因为在古汉语中,无乃……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而不是……则偏重于反问。

 

八、得无……

得无……是一种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在一般情况下,译为能不……能没有……。如: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不有所不同吗?

然而,当得无……用于表示猜想性、推测性的疑问时,得无则为该不会(是)的意思,得无……可用现代汉语的该不会(莫非、只怕、恐怕)(是)……对译。如:

2、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3、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如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乎?(《晏子使楚》)

——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该不会是(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吧?

4、高帝曰:得无难乎?(《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汉高祖说:(拟定朝廷礼仪之事)只怕是不容易吧?

有时句末与得无呼应使用的疑问语气助词省而不用,或换作字,其意义不变。如:

5、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曹操《举贤勿拘品行令》)

——现在国家只怕是有高尚品德和才能的人才流散在民间?

6、成反复思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成名反复思量,只怕是(岂不是)给我指点捕捉虫的地点吧?

另外, 得无中的有时还换成,构成得微……得非……的格式,其意义也不变。如:

7、堂下得微有疾臣者乎?(《韩非子·内储说下》)

——堂下莫非有厌恶我的人吧?

8、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柳宗元《封建论》)

——我以为周王室事实上老早就灭亡了,不过在诸侯之上保存个空名罢了。这恐怕是诸侯强盛,好比尾巴大了便摇不动的弊病吧?

 

九、……

文言文中,常用……这样的凝固结构,叙述某个特定的人物的行为事迹,以突出所要叙述的对象。……可译作有(个)……有(个)……的人。如:

1、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揠苗助长》)

——宋国人有个担心庄稼长得太慢就去拔苗助长的。

2、楚人有涉江者。(《吕氏春秋·察今》)

——楚国人有个乘船过江的。

3、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史记·魏公子列传》)

——有敢替魏王的使臣来通报的,处死。

4、门下有毛遂者。(《史记·平原君列传》)

——门客中有个叫毛遂的人。

 

十、“……孰与……”

字,作疑问代词为常见的现象,它可以就人就事提出疑问。指代人时,可译作,指代事物时,用哪个对译。如:

1、孰知道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谁知道赋税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知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

3、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这样的事可以忍受的话,哪样事不可以忍受呢?

另一种用法是,字之前如有先行词,即表示人或事物的词语,而这个先行词是表示字所代的范围的,这时,字就有从中选择其一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一个哪一件。如:

4、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跟徐公哪一个美?

5、哀公曰:弟子孰为好学?(《论语·雍也》)

——哀公问:学生们哪一个算是好学呢?

4中的孰美和例5中的孰为好学都含有二者或多者比较的意思,这种比较的意思,古人用另一种形式孰与两词连用,就不是表示抉择,而在于表示比较,并成为固定格式。如:

6、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项羽本纪》)

——刘邦说:(他)比起您来年纪谁小谁大?

7、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谁漂亮?

8、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坚决制止他们,说:各位看廉将军跟秦王比哪一个厉害些呢?

9、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天论》)

——观望等待时机,哪里比得上顺应并利用它呢?

从上面例句可以看出:孰与若用在名词或代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询问,一般对译为“…………怎么样“……跟(与)……比谁(哪一个)……”,如例678;若用在动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反问,意在肯定后者,一般译为“……哪里比得上……”“……怎比得上……”“……怎如……”,如例9孰与这个凝固结构在文言文中常常遇到,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拆开理解,二是要译出它的比较意义。

 

十一、与其……孰若……”与其……岂若……”

与其……孰若……”与其……岂若……”是表示在反问中有比较而抉择(肯定)其中之一的两种凝固结构,可用现代汉语与其……不如……”与其……怎么赶得上……”对译。如:

1、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与其有人称赞在事前,不如没有人批评在事后。与其得到快活在身体上,哪如没有忧愁事在心里?

2、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童区寄传》)

——与其杀死这个孩子,哪如卖掉他?与其卖掉而分得利益,怎么赶得上我独得利益呢?

3、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论语·微子》)

——且说你与其跟着躲避坏人的人,哪如跟着躲避恶世的人呢?

有时,与其……孰若……”格式中,与其不出现,单用孰若关联。如:

4、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童区寄传》)

——做两个人的僮仆,哪如做一个人的僮仆呢?

5、从天而颂之,孰若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

——顺从天而歌颂天,怎么如掌握天行的规律而利用它呢?

 

十二、与其…………”……无(不)……”

与其…………”……无(不)……”是表示抉择的两种格式,其抉择是在比较中肯定其中之一的。与其…………”是肯定后者,是语气副词;……无(不)……”是肯定前者,舍其后者。这两种格式可用现代汉语与其……宁可……”宁可…………”对译。如:

1、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

——礼仪,与其奢华过分,宁可(倒不如)俭朴;丧事,与其治理的完备,宁可(倒不如)哀戚。

2、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新注四书白话解说》)

——与其有聚敛民财的臣,宁可(还不如)有偷盗的臣。

3、与其害于民,宁我独死。(《左传·定公十三年》)

——与其对民有害,宁可我一个人死去。

4、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羽本纪》)

——汉王笑着推辞说:我宁可斗智慧,也不能较量力气。

5、孙叔曰:进之!宁我薄(通),无人薄我。(《左传·宣公十二年》)

——孙叔说:进军!宁可使我们的军队逼近敌人,不让敌军逼近我们。

有时,在与其…………”格式中的字后加字,构成与其……宁其……”的形式,意义不变。如:

6、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勾践栖会稽》)

——与其杀死这些人,不如得这个国家。

也有时在字前加否定副词,构成与其……毋宁……”的形式,意义仍然不变。如:

7、与其饥死道路,为群兽食,毋宁毙于虞人,以俎豆于贵家。(《中山狼传》)

——与其饿死在路上,被别的野兽吃掉,还不如死在猎人手中,把我放在贵族家的食具中当食品。

还有时与其中的字不出现,构成…………”的形式,其意义也不变。如:

8、与人刃我,宁自刃。(《史记·鲁仲连列传》)

——与其让别人用刀子杀死我,宁可自杀。

 

文言常见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下面分别介绍几种在高考中经常考到的固定结构。

1以为……

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 相当。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更多的场合,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

1)在“……以为……”…………”句式中,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的状语,此时的“……以为……”…………”相当于…………”……当作……”。如: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新唐书·魏征传》)

2)在“……以(之)为……”…………”句式中,是动词,认为的意思;“…………”是主谓词组,作的宾语。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认为(觉得)…………”。如:

(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

注意: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的宾语

2所以

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由于介词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因此,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1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2字当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用来……,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如: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3………………

文言文中,如(若)是动词,是疑问代词,这两个词经常连在一起用,组成凝固结构。如何(若何)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样为什么等。如: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鸿门宴》)

如果将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开,当中夹进名词或代词,就形成表示疑问的凝固格式………………,这种格式可译作对(拿、能)……怎么样(怎么办)。如: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郑伯克段于鄢》)

有时,如何若何又变作何如何若的形式,可以作为疑问形容词用,译为怎么样。如:

曰:今日之事何如?(《项羽本纪》)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4何以……奚以……

文言文中,何以……也是表示疑问的一种格式。其中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是语气助词。何以……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如: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去病传》)

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5……之有

……之有式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是动词的前置宾语,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之有可译为有什么……有什么……的呢。如:

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有时,在……之有的压缩式何有的前边加字,或在后边加字,形成……何有何有于……”的形式,这两种形式所表示的意义基本相同,都可译为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如: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6不亦……岂(其)……哉(乎)……

范氏富,盍已乎?(2004年高考福建卷)

译: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或:范家富贵,为什么不停止婚事呢?

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2004年高考江苏卷)

译:各人有各人的志向,我哪能因为利禄改变它呢?

不亦……是古代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句式。句式中的字是副词,可译为字是疑问语气词,可译作。可以用现代汉语不也……岂不也是……对译。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

7无(毋)乃……乎(与、欤)

无乃……是表示一种委婉商量的疑问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测度。句式中的为副词,表示的意义相当于字,无实际意义,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乃,表示不是的意思,与疑问语气词相呼应,可译为恐怕(只怕、大概)……。如: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令欲降之西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2006年高考天津卷)

译: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

注意:无乃……切忌用不是……去对译,因为在古汉语中,无乃……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而不是……则偏重于反问。

8得无(微、非)……乎(耶)

得无……是一种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译为能不……能没有……。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然而,当得无……用于表示猜想性、推测性的疑问时,可译为该不会(莫非、只怕、恐怕)(是)……。如:

成反复思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9“……孰与……”

字,作疑问代词指代人时,可译作,指代事物时,可译为哪个。如:

孰知道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另一种用法是,字之前如有先行词,即表示人或事物的词语,而这个先行词是表示字所代的范围的,这时,字就有从中选择其一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一个哪一件。如:

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与两词连用,就不是表示抉择,而在于表示比较,并成为固定格式。如: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注意:孰与若用在名词或代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询问,译为“…………怎么样“……跟(与)……比谁(哪一个)……”;用在动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反问,意在肯定后者,译为“……哪里比得上……”“……怎比得上……”“……怎如……”。如: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10与其……孰若(岂若)……”

与其……孰若……”与其……岂若……”是表示在反问中有比较而抉择(肯定)其中之一的两种凝固结构,可译为与其……不如……”与其……怎么赶得上……” 。如:

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童区寄传》)

有时,与其不出现,单用孰若。如:

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童区寄传》)

11“……有(无)…………”

“……有(无)以……”中的都是动词(谓语),字用于另一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与之间,表示关联,可译作(没有)用来(拿来)等。如: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项王未有以应。(《鸿门宴》)

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2004年高考湖北卷)

译: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用来取代薛季昶的人。

足以连用,形成了固定格式,意义与有以无以相近,相当于能够拿来足够拿来的意思。如: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12“……有所(无所)……”

“……有所(无所)……”是文言中常见的格式,字,经常用于动词、主谓词组的谓语动词之前,组成……”词组,也叫做字结构,具有名词性,经常用在动词之后,可译为“……有(没有)什么……”。如: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13“……之谓也……之谓(也、矣、乎)

文言文中,尤其是议论文,常出现“……之谓也……之谓也……之谓矣……之谓乎的格式。它往往是作者先提出一句名言或一个典故,然后来判断前文讲的道理或现实的人或事。

“……之谓也是总结性判断的基本形式。是动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这种形式可译为说的就是……这就叫……。如: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