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书虫289
书虫289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42,202
  • 关注人气:50,38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镇西反对语文教学公开课吗?【原创】

(2015-10-27 08:23:08)
标签:

教育

李镇西老师评价演戏

语文公开课

分类: 教育教学集萃
  近些年来,各地为了有效推广语文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不断创造带有观摩示范性质的教学公开课,有些地方的教育领导为了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成绩,利用公开课的导向作用强行推行某种教学模式。这样做客观上或许能够帮助老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水平,但却难以做到让老师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推助老师教学艺术的健康成长。因为,集体创造出来形式内容优质完美的公开课,绝不是教师个体正常的课堂教学行为,而是全年级组乃至全校学科老师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经过多次集思广益逐步尽善尽美起来的样板课。
  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认为,这样近乎完美和无懈可击的公开课固然是在演戏,但却成了各种课堂教学的学习借鉴的模式,这种“完美的虚假”示范性质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有违教师道德,另一方面等于是公开地给学生进行作假示范(因为这样完美的公开课和平时上课大相径庭),是长期以来语文教育中对教学个性排斥的直接产物。
  本来,语文课应该是最具教学个性的学科。且不说每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都是一朵独一无二的精神花朵;即使是面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老师,都可依据各自的个性上出风格迥异的课来。任何一个杰出的教育专家或优秀教师,其教育模式、风格乃至具体的方法技巧都深深地打着他的个性烙印。不同的生活阅历、智力类型、知识结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以及所处的环境文化、所面对的学生实际等等因素,决定了任何一个教育专家都是惟一的、不可重复的,他们所上的课也是惟一的、不可重复的——试看于漪、钱梦龙、宁鸿彬、魏书生……哪一个的课不是其鲜明个性的体现?由于有了个性,他们便成了公认的语文教育改革家。
  但是,多年来,为什么我们的语文教育专家仍然只是于漪、钱梦龙等人呢?原因在于,广大普通教师教学个性空间实在是太狭窄了。从刚踏上讲台开时,带有导向性质一堂堂汇报课、观摩课、示范课接踵而来,规范着他们上课只能“这样”而不能“那样”。都说上公开课锻炼人,但正是在这一次次不断“锤炼”中,教师逐渐失去了自己鲜明教学的个性,因而失去了创造性。语文公开课的规范化、模式化,实际上是传统文化中“大一统”思想对语文教学个性潜移默化的扼杀;而扼杀了个性,便窒息了语文教育科学的生命!
  窃以为,李镇西老师的粉丝遍布全国,慕名去他那儿观摩学习的应接不暇,他应该很得意这样带有表演性质的公开课,或者说,李老师因此还会有怎样上一堂尽善尽美的公开课的经验。但是,李镇西老师对语文学科教学和榜样示范有着自己深刻而科学的解读诠释,他对举全校之力打造的公开课很深恶痛绝。他自己和魏书生、宁鸿彬等名师一样举行过很多次公开课,但并没有被眼花缭乱的恭维赞誉捧晕了头,飘飘然昏昏然起来,相反,他始终站在语文教学阵地前沿努力探索语文教学的最佳境界,并清醒地认识到各种造假表演公开课对青年老师健康成长的误导和戕害,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从李镇西老师的话里可以解读出这样的信息:他反对带有表演性质明显造假的语文教学公开课。他认为公开课应该是优秀教师带有老师鲜明个性和创建性的课堂教学样板,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借鉴性。他强调老师要努力通过自己的教学探索,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教学技巧和上课艺术,不断追求并形成自己的语文教学个性。我们知道,向行家里手借鉴学习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捷径,青年教师(或者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老师)的成长需要学习名师的先进经验,借鉴他们经过长期教学实践已经证明有成效的教育教学经验,这样才能少走弯路,避免大量时间和青春浪费在毫无意义的探索实践上去(因为实践探索是要付出学费的,弄不好就要贻误学生的青春和损伤学生的大好前途)。
  但是,面对成名的榜样人物,我们需要的是学习内核灵魂,而不是东施效颦那样简单机械的模仿。艺术大师齐白石曾有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美国思想家爱默生也说过:“羡慕就是无知,模仿就是自杀。”把某种教学公开课作为教学模式推广开来,让广大教师模仿复制,以求达到整体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是一厢情愿的幻想。因为模仿永远是鹦鹉学舌,跟在别人的脚印走成不了经典,做不了大师。模仿得了他人的教学轨迹,却永不可能超越别人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还可能迷失前行的方向。
  我们知道,公开课的教学示范作用是不能一概否定的,因为公开课并非都是集体创作的完美得虚假那种类型,很多名师(譬如魏书生、于漪、李镇西、王崧舟等)的公开课,的确是语文教学路上的一盏盏航标灯,引领着语文教学教改的方向。李镇西所反对的只是演戏那样的公开课,深恶痛绝的只是以此为标本硬性推广某种教学模式,任性地要求老师按照模式复制出遍地开花的名师教学效应来。师其意而不泥其形,取其精华而非亦步亦趋,善于汲取他人教学思想和经验,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自己的教学之路,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实现自己的教学理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