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蛇(音频专辑)01/14杨仁麟

(2013-05-22 09:06:07)
(点击以下图片欣赏) 
杨仁麟(1906—1983)
   弹词演员。原姓沈,从养父杨筱亭姓。江苏苏州人。8岁起,从养父弹词白蛇传》、《双珠球》,12岁登台,与养父拼档,16岁起放单档。对养父所延伸改编的《后白蛇》,作了进一步丰富加工,使“许仙镇江”至“白娘娘出塔”前后书情及喜剧型、正剧型风格贯穿。30岁成为《白蛇传》名家,有“把下半截《白蛇》接活”之誉,人称“蛇王”。
   1949年后,先后与张维桢朱雪玲拼档,1954年与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合作整理《白蛇传》,慨然奉献脚本及书艺。1960年加入上海人民评弹团,曾参加中篇《大生堂》等演出,并在苏州评弹学校及上海人民评弹团学馆执教。说表幽默飘逸,生动清脱。脚色兼收京昆之长。尤擅手面,动作优美,开打边式干净,表现力强,自有不同于评话开打的独特风格。天赋嗓音清脆浏亮,对扬筱亭创始的“小阳调”,在继承的同时作了较大发展并融入京剧程派”唱腔,使韵味更足。又以大小嗓转化唱法演唱陈(遇乾)调,取得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代表性唱段有《白蛇传》的《上金山》、《断桥》、《合钵》、《哭塔》等。有徒徐绿霞、陈毓麟等。
 
《忆杨仁麟》唐耿良作 唐力行整理
      1983年3月中旬我正在团里上班,杨仁麟的女儿来评弹团报丧,其父于三月十二日逝世,享年七十八岁。团领导与她商妥,三月十八日在龙华殡仪馆开追悼会,并嘱我拟写悼词。
     杨仁麟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弹词单档的响档,当年夏荷生、徐云志、周玉泉是单档中的三鼎甲,杨仁麟是第四名。他继承发展了嗣父杨筱亭的《白蛇传》,被誉为“蛇王”。当年评弹界流传一句话:“蜻蜓尾巴白蛇头”,意思是《玉蜻蜓》这部书要说到《庵堂认母》才上关子,而《白蛇》只有前半段好听,后段就不好听了。而杨仁麟却把后段书说活了,后段的《水漫》《断桥》《合钵》《哭塔》都说得好听了,接活了整条白蛇,他的唱腔也超过了嗣父,被称为“小杨调”。
     1954年,蒋月泉斩尾巴之后要另补一部长篇,选中了《白蛇》,便向杨仁麟讨教,杨仁麟慨然允诺,在新华书场日场演出《白蛇》。当时杨仁麟说第三档,我说第四档。蒋月泉和陈灵犀每天到书场听书,观摩学习。后来由陈灵犀执笔编写唱词,在蛇王传统脚本的基础上编写出新版的《白蛇》,到常熟去实践演出,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
     1958年,以上海评弹团为主体的上海曲协代表闭赴北京公演,杨仁麟随团同去。曾写过京剧《白蛇传》的田汉同志,听杨仁麟的演出十分赞赏。1960年杨仁麟放弃了单干高额入,参加上海评弹团。他和蒋月泉合作演出的《许仙·投书》,成为经典折子书,书中一些细节描写已是脍炙人口。许仙从杭州发配到苏州,去投奔“大生堂”药材店老板王永昌。王知道许仙是杭州药材店善于接客营生的好伙计,有意聘他为店员。初次接待许仙时王永昌请他吃馄饨,叫小厮去买了五十只馄饨回来,又怕馄饨店老板揩油不给足数,于是边吃边点数目。许仙一汤匙舀了三只,他就舀了两只凑五只。许仙第二匙舀四只,他只能舀一只,许仙第三匙舀了五只,他只好吃—匙汤,凑满十五。许仙边吃边问:“婶母大人今年几岁了?”王永昌冲口而说:“十五。”许仙惊奇问:“怎么婶母只有十五岁?”王永昌尴尬地搪塞道:“勿勿勿,是五十岁,我说错哉。 ”杨仁麟把精于盘算而又极度吝啬的药店老板,刻划得活灵活现。后来陈灵犀编了中篇《大生堂》,王永昌是中心人物,杨仁麟把王永昌演活了。我在静园书场听杨说—回《盗仙草》,白娘娘和白鹤童子交战的手面好看极了,他吸收了京剧的手面,又加以评弹化。他的语言幽默,老寿星念白娘娘救夫心切,但道行不够,驾的云头太低,速度又慢,怕来不及把仙草带到苏州,要耽误许仙生机,老寿星助她一扇,云头又高又快,飞过了苏州飞到了莫斯科。台下哄堂大笑,他的语言简洁,有很高水平。
     1962年,他在西园书场演出,散场后夜车回苏州,不幸中风,团领导开了文化局的轿车到苏州把他接回上海治疗。从此杨偏瘫卧床不能走路,他在病中不忘艺术,邻居来探病时,他还说书给他们听。文革时书场停业,邻居书迷们拥到杨家探病,听他说书。被里弄造反派知道,竟丧心病狂地批斗病人,杨老吃了不少苦头。幸得女儿孝顺,照顾周到,卧床二十多年,未生褥疮,这是很不容易的。
     杨仁麟有回见女儿在吃棒冰,他也要吃,女儿买了给他吃。他躺在床上嘴巴朝天,一不小心棒冰的木片落进了喉咙,被喉咙卡住,拔又不敢用力,怕擦伤了喉咙,只能送医院急诊才拔了出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每逢春节,团里分工由我去闸北杨家拜年。我提一筐桔子到他房里,他安详地躺在被窝里,我向他祝福时,他的眼光盯住了桔子,女儿知道他的心思,剥开桔子撕去桔络,把一瓣桔子塞到他嘴里,他嚼桔子时嘴唇上一小撮胡子一动一动,我联想起他说的《白蛇》中有一回,钱塘知县审问白娘娘,不料下跪的却是捉白娘娘的地保王日千,白娘娘用一张白纸覆盖在地保面孔上,地保变成了白娘娘的形象,县官问话,他嘴唇在动,嘴唇上的小胡子擦在白纸上,发出“沙沙沙”的响声。我看杨的小胡子在动,不免就想到书里的情节而忍俊不禁。
      我又想到“描王”夏荷生在旧社会卧病几个月,家里典质殆尽,死后丧葬费用,全靠同行们捐助料理,“蛇王”卧病二十余年有新社会保障,还能安度晚年。正是新旧社会两重天哪!
     我的朋友金石家陈巨来先生爱好评弹是个老听客,陈家就住在评弹团的面,我去陈家,告诉他杨仁麟逝世的消息,他当即挥毫写了一副挽联:“绝艺传杨调,成名著蛇工”。把挽联交我带往追悼会悬挂。
     三月二十日星期书会,我和蒋月泉主持节目,向广大听众报告了杨仁麟逝世的消息,并播放了杨仁麟生前的录音唱段,一段是《白蛇·捉白》,白娘娘被捉往衙门,经过闹市大街,两对面店家被白娘娘的美貌惊呆了,做生意时错误百出,这段唱叫《令令调》,“在南货店门前来经过,令啊伊令啊,南货店老板要看佳人,看得俚倷浑淘淘,(白:买三文钱白糖,送脱仔二斤糖莲心)。在肉店门前来经过,肉店老板看佳人,(白:买四文钱板油)斩仔二斤前夹心。剃头店门前来经过,老板看得浑淘淘,(白:勒浪替客人修面)两条眉毛剃干净(白:那是接也接勿上个哉)。在裁缝门前来经过,老板也要看佳人(白:勒浪裁裤子哟)裤裆里开仔个琵琶领……。这个手法比用说表叙述白娘娘鹅蛋脸,秋波眼,琼瑶鼻,樱桃口的漂亮要逼真、生动得多。
     节日还播放杨仁麟唱的《合钵》(白:快把梦蛟抱来)“让他再饮几口分离乳,”把白娘娘的母爱表达得扣人心弦。蒋月泉对半师半友的杨仁麟也深表哀悼,我们二人共同祝福“蛇王”走好。
     “蛇王”虽然走了,“蛇王”的弹词艺术却永留人间。
               白蛇(音频专辑)01/14杨仁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