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被称“老”师不是因为师,是因为老矣

(2011-01-27 00:58:29)
标签:

荀卿

凤凰城

《广州日报》

《师说》

被称“老”师不是因为师,是因为老矣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自己身边的一些年轻文友、省局市局的一些同事对我称起“老师”,就连报社新进那些硕士毕业的年轻编辑和记者也对我言必称师。开始我还揣揣不安,心想自己何德何能呀,怎配当人家的老师?后来才慢慢悟出一个道理,人家称你“老”师,不是因为你为人师表,而是你在年轻人眼里,已经老矣。

    掐指一算,从1986年5月起,自己在期刊编辑和新闻宣传的岗位上,与文字已经打了将近25个年头的交道了。前17年,在机关任期刊编辑,共编辑出版行业期刊85期。后8年的记者生涯中,共在地方媒体(报纸、电视、电台、网络、杂志)发表文章8000多篇,在行业报和中国局网络发稿3000多篇。年年被《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日报》和中新社、新华社、电台等地方媒体评为优秀通讯员,去年还荣获《广州日报》十杰通讯员这个至高奖励。在行业报蝉联优秀记者称号,多次获得好新闻奖、新闻业务大赛采编能手、报社优秀记者标兵等奖励。长期以来,自己一直满负荷、甚至是超负荷地工作,牺牲了很多节假日和休息时间,不知不觉中,竟然已经熬成“老”师而自己还全然不知。

被称“老”师不是因为师,是因为老矣

被称“老”师不是因为师,是因为老矣

被称“老”师不是因为师,是因为老矣

被称“老”师不是因为师,是因为老矣

被称“老”师不是因为师,是因为老矣

被称“老”师不是因为师,是因为老矣

被称“老”师不是因为师,是因为老矣

被称“老”师不是因为师,是因为老矣

被称“老”师不是因为师,是因为老矣

被称“老”师不是因为师,是因为老矣

   然而,一个人光是老,还不足以被称为师,为人师表必须要有过人的学识和优良的人格品质。此时,我想起我的小学班主任,她叫余霭蓉,是备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余老师当年并不老,刚从师专毕业没几年,风华正茂,她非常热爱教师这一职业,她刻苦钻研教学,钻研学生心理学,并有着一颗爱学生的心。余老师的声音甜美,她上语文课时,饱含感情,声情并茂,我们全班几十个同学常常陶醉在她的娓娓讲述之中。她课前非常费心思备课,常常把课文分解为情景剧,让同学们担任其中的不同角色,这样寓乐于教的教学方法印象深刻,收效甚好,也成就了我们的朗诵天赋,在她的教导下,我们全班同学个个学习热情高涨,人人争当上游,在年级是老先进,常常有学校组织的交流活动安排在我们班进行,班里常有小表演或诗朗诵的节目代表学校到县里表演。老师在教学上有很多过人之处:记得她把我们编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都安排成绩好的同学帮带一个成绩差的同学。上课时,老师把平常好动、调皮的男孩子安排在第一排,哪怕他长得很高,这样,可以制约他上课时少说话,少搞小动作,专心听课。老师还把个别特别顽皮、学习成绩特别差的同学安排做小组长,让他负责收作业,登记劳动课的出勤等工作,这样一来,小组长的荣誉感让他自觉遵守纪律,自觉完成作业,自觉参加课外劳动。老师还常常牺牲晚上和周末的休息时间,到学生家里去作家访,不厌其烦地与家长共同沟通教育问题,探讨教学之道。余老师熟悉全班每一个学生的家长,家长们也很乐意与余老师交换意见,大家相处十分融洽。

    我们全班同学不论男同学女同学好学生差学生,都对老师心存感激,毕业后,无论是留城还是下乡,只要春节回家,都会相约去探望老师,几十年风雨不改,年年都与老师聚会拍照留念,以最淳朴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爱和感激。余老师现在定居美国,同学们只要有机会出国探亲或公干,都会去凤凰城探望老师,并带去全班同学的心意。余老师是同学们心目中真正的“老师”!

被称“老”师不是因为师,是因为老矣

 

被称“老”师不是因为师,是因为老矣

被称“老”师不是因为师,是因为老矣

被称“老”师不是因为师,是因为老矣

被称“老”师不是因为师,是因为老矣

被称“老”师不是因为师,是因为老矣

    近几年很流行称“老师”,老师已不再是一种狭义的职业称谓,而是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其实,老师一词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后来,把教学生的人称为“老师”。如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一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从此,“老师”被定义为传授文化、技术的人。同时,老师还引喻为榜样,如“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这个意思。

    我自知自己既不敢称“资深学者”,也没从事“教学生”的职业,更不敢妄当“榜样”。但耳边“老师”的称呼听多了,也就由忐忑不安到惶惶然接受了。“老师”总是受人尊敬,被人爱戴的。我国历来有尊师重道的传统,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师”的说法。每当我惶惶然接受“老师”的称谓时,我都会在心里对自己说,“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我一定要按照西汉刘向所说,老而好学,老而不懈,老而思进,老而弥坚,对得起“老师”这个称谓,对得起称呼自己为“老师”的文友、同事和报社那些年轻人。

 

  更多心情在我的新浪微博里,欢迎和我一起分享:http://t.sina.com.cn/167677595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