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石毓智
石毓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036,693
  • 关注人气:14,01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例子全错的文章如何登上《中国语文》?

(2020-07-28 09:40:08)
标签:

教育

时评

文化

分类: 汉语学界的那些事儿

例子全错的文章如何登上《中国语文》?

 

石毓智

 

         陈莉、潘海华的这篇文章发在《中国语文》2020年第2期上,题目为《极项理论中衍推关系的评估层面》。这篇文章的前6个汉语例子全部判断错误,而且错得离谱。我只是出于职业习惯,看到这种现象,觉得总得有人站出来说两句。因为我认为这样的讨论是对学界的健康发展有好处,所以才拿出来讨论。

        文章一旦发表,就成为公众的财富,已经不属于个人的东西了。所以下面的讨论是针对发表物,而不是针对作者个人。希望文章作者和广大读者不要把这种讨论简单理解为个人之争。不当之处,欢迎作者和其他读者批评指正。 

         黑色部分是陈潘原文,蓝色部分是我的说明。

 

        (一) 陈潘文的摘要:

        提要否定极项能够出现在only 句、“只”字句以及其他一些语言中排他焦点句的非焦点位置,而这些位置表面看来并不具有向下衍推( DE) 的性质,这给经典的衍推极项理论带来很大挑战。文章分析排他焦点句的量化结构,将其非焦点部分投射到全称量化三分结构的限定域部分,并论证全称量化限定域的向下衍推性,从而化解了其对衍推极项理论形成的威胁。本文认为极项理论中的衍推关系,需要在逻辑量化层面而非句子表面进行评估,逻辑层面的向下衍推语境才是允准否定极项的必要条件,抽象为LF-DE 条件,LF-DE 对各种极性现象具有普遍的解释力。

 

         石评:

         提要应该是文章的点睛之处,文字要反复推敲斟酌,可是这里就透露出粗制滥造的现象。文章题目并未谈及所讨论的语言范围,突然冒出“only句”、“‘只’字句”,能这样表达吗?应该说明“英汉”的范围,如此下文的“其他一些语言”才有着落。而且这里应该用一个概括的术语来表达。此外,“only”和“只”都只是英汉的一个副词,并不代表任何固定的语法结构,不像“被”、“把”等,所以不宜称之为“只字句”、“only句”。太随意了。能说“就”字句、“快”字句、“白”字句吗?专业文章应该有符合规范的表达。摘要上就出现英文缩写“(DE)”,这是啥写作规范?

         

         (二)陈潘文的第一段:

          极性敏感现象( polarity sensitivity) 在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Haspelmath( 1997) 从跨语言研究的角度报告了约40 种语言的极性敏感数据。具有极性敏感特征的语言单位,称为极项( polarity itemsPIs) ,其中否定极项( negative polarity itemsNPIs) 的典型特征是需要出现在否定的辖域内,不能出现在肯定的语境中,否定极项的名号也由此而来。讨论较多的有英文里的any( 如例( 1) ) ever( 如例( 2) ) 、极小词( 如例( 3) ) ,汉语非疑问词“什么”也有极项的用法( 如例( 4) ) ( 参看Cheng1991; Li1992) :

 

          石评:

            “名号”是中国古人名字和号的简称,用在这里显然不合适,宜改为简单明了的“名称”。文中多处用词不当。

              记住陈潘给的“否定极项”的定义:“需要出现在否定的辖域内,不能出现在肯定句中。”

 

         (三)陈潘文的第一个汉语例子

           ( 4) a 我没吃什么东西。b * 我吃什么东西。

 

         石评:

         第一个汉语例子就错。“什么”表不定指(存在量),可自由用于肯定和否定句中,例如:

            他吃了些什么东西。

      他们正在讨论什么事情。

最起码查一查《现代汉语八百词》这种书,搞清楚有关语言事实。

 

        (四)陈潘文的第2-6汉语例子

        汉语否定极项除了非疑问词“什么”之外,还有与any 平行的“任何”( a) 、其他非疑问义的wh-( b) 、副词“从来”( c) 和“根本”( d) 、极小词( e) 等,它们的极性和英文极项类似,例如:

      ( 5) a 由于美国代表团的破坏,这次会谈没有达成任何协议。

b 如果哪个坏人欺负你,你就来找我。

c 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时间这么长、强度这么大的风暴。

d 一般的植物在松软的海滩上根本无法生存。

e 家家户户的水管中流不出一滴水,这种情况持续了数周。( 例句来自CCL 语料库)

 

            石评:

            全部例子都错,没有一个是符合陈潘上述定义的。它们都是可以自由出现于肯定和否定两种句中。

 

        1)我们能够战胜任何困难。(现代汉语八百词)

        2哪个句根本不是否定句,而且用法是表示遍指whoever),不知为何列在否定极项下?请指教。如果有个稍微认真的审阅人,这种问题就可避免。

        3)我跟他下棋从来都要输的。(现代汉语八百词)

        4)问题已根本解决。(现代汉语八百词)

        5)水管滴下了一滴水。一滴水不是一个词,也不是一个固定搭配。

 

         本文用了大量的逻辑符号,来分析语义逻辑,所以分析时更应该避免简单的逻辑错误。逻辑学要求,语言表达的并列各项应该以同一标准,各项外延之间不能交叉打架,然而作者用“wh-词”、“副词”、“极小词”,这里有两个标准:一是词类,二是“极小”语义特征,这就好比说“北京人、上海人、女人”等,是不能这样用的。要知道,副词、名词、动词等中的否定极项都有“极小词”,请参阅我1989《语言研究》的文章。

         本文以中文发表,而且这里谈的是汉语例子,能用“wh-词”吗?汉语的疑问代词有“wh”吗?

 

       (五)陈潘文引证其他文献

        “什么”在疑问句、否定句以及一些肯定句中的表现,用Cheng( 1991) 的观点来看,属于非量化的变量( non-quantificational variable) ,这个变量的语义值依赖于句子中约束它的其他成分,由疑问算子约束,得到疑问解读,由“都”约束,得到全称解读,由否定词约束,得到存在量的解读,后两者与其他语言中极项的表现一样。对疑问词的这个观察由Kuroda( 1965) 研究日语疑问不定式时提出,后来Haspelmath( 1997) 通过对各种语言不定代词的类型学调查发现,疑问词的变量性质是跨语言的。除了日语,他还举出拉脱维亚语等语言的例子,来展现疑问词根可以在各种不同的算子或词缀作用下得到疑问解读或极项解读。

 

         石评:

         Cheng (1991) 的上述观点,既严重扭曲汉语事实,又在汉语学界的海外生成语言学群体中被严重质疑(详见Lin 2014)。学术研究应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而不能无视已有的研究成果,拿出30年之前的东西作为自己文章的讨论基础。

        汉语的疑问代词根本不需要所谓的“疑问算子”的约束,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详见我1997年发于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上的文章。

        汉语疑问代词的全程解读并不是来自“都”的约束,虽然经常伴随“都”的出现。这就好比一个人发烧就会脸红,但是“脸红”并不是“发烧”的原因,只是发烧的伴随现象。

下面是吕叔湘(1985)的例子,“谁”用作遍指,并不要“都”来约束。

 

         你不管叫谁来也罢了。

         凭他是谁,……。

         谁也不能走。

       

         疑问代词的存在量解读,更与否定词毫无关系,它们可以自由出现于肯定和否定之中。至于真正约束疑问代词的遍指和不定指用法的因素,详见我2000年发于《当代语言学》上的文章。把Cheng1991)观点拿来作为自己文章分析的基础,说明作者既不了解学术界的研究现状,更不懂汉语事实。

        上面只是文章前2页的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