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石毓智
石毓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032,107
  • 关注人气:14,01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羊城晚报:为何那么多人会被 “哈佛凌晨4点半”忽悠?

(2016-12-07 21:59:37)
标签:

365

教育

文化

历史

分类: 教育、科技和创新

羊城晚报:为何那么多人会被 <wbr>“哈佛凌晨4点半”忽悠?

羊城晚报:为何那么多人会被 <wbr>“哈佛凌晨4点半”忽悠?

 

       按:此文发表于《羊城晚报》20167日“晚会”栏目中。反思几千年来中国人所秉持的教育理念。

 

        1、哈佛大学图书馆最晚12点关门

        不久前,《北京青年报》刊登一文,题目是《哈佛凌晨4点半骗了多少人》。该文讲述一个在哈佛读书的中国留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和调查,发现这是个杜撰的“假话”。其实,要弄清问题的实质,应该换个角度来发问:为什么那么多国人会被这个虚假的故事所忽悠?这个问题值得从文化深层上进行反思。

        “哈佛凌晨4点半”这个故事,最初是在网上被疯转,后来是作为一本书于20121月出版。故事描述的是:凌晨4点多的哈佛大学图书馆里,灯火通明,座无虚席,莘莘学子仍坐满图书馆,静静看书、认真做笔记、积极思考问题。

   无论是文章还是书,想要描述的中心问题是: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其实,在凌晨4点半之时,不论是谁,此时做梦,你将上课清醒;此时看书,你将上课糊涂。

        我早在20121月出版的《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一书中就对这个问题做过澄清。当时我也查了哈佛大学的所有大大小小的图书馆,基本都是每天最早8点开门,最晚12点关门,怎么可能有凌晨4点大家仍在图书馆学习的情况呢?如果让中国不明真相的年轻学子去仿效,轻则上课走神,重则导致健康灾难。类似的励志故事古今都有,为何这种“神话”在我们这里特别有市场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2、“头悬梁,锥刺股”的励志典故

         头悬梁,锥刺股,这两个典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说白了,这哥俩儿就是典型的“自虐狂”,他们所用的自虐工具虽然不同,但采用的方法一样,都是“疼痛驱睡法”。

    “头悬梁”讲的是汉代孙敬读书的故事。这小孩学习很刻苦,常常读书到深夜,有时控制不住自己睡着了。他一觉醒来,懊悔不已,为了不让睡觉耽误学习,就想出一个办法,用根绳子一头拴住自己的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这样打瞌睡时头一低,绳子就会拽疼他的头皮。疼痛赶走了睡意,就继续读书。这样反反复复,就可以通宵达旦地看书。

        “锥刺股”则说的是战国时期的苏秦为了实现做官梦出人头地,决心发奋读书。他晚上读书时,一只手拿着书本,一只手握着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猛刺一下自己的大腿。这样疼痛难忍,也就不瞌睡了,就继续读书。从时间上看,“疼痛驱睡法”的发明专利应该是苏秦的了。

        这两则励志故事比“哈佛凌晨四点半”的“假话”害的人更多,古今不知多少年轻的学子,就是在这种自我折磨中度过青春甚至是一生的。试想一下,一个人困到这种神志不清的程度,思想稍一松懈就会睡着,那大脑还能工作吗?能看清楚书上的字吗?能记住内容吗?又能动脑子消化理解吗?

        这些答案不需要现代的复杂心理学来实验证明,只要亲身体验一次就会明白个中的滋味。可是令人不解的是,古今竟没有人对这种“自虐学习法”提出过任何质疑,而是乐此不疲地把它作为教育下一代刻苦读书的励志佳话而代代传颂。

 

         3、孔子讲“好学”,先看对待吃住的态度

         儒家文化很重视学习,可是更重视学习的态度,至于学习效果如何,往往放在次要位置。很多家长批评孩子,不少老师批评学生,常说的一句话是:“成绩好不好还在其次,首先态度要端正。”

        孔子最喜欢好学的学生,他谈“好学”,首先要看学生对待饮食和居住条件的态度如何。根据《论语》的记载,孔子评价“好学”的标准定义是:“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在孔子看来,一个好学之人首先不要吃得太饱,不要住得太舒适,然后对事情敏锐,说话要小心,接近有道者,改正自己的错误。假如一个人吃得饱一点儿,住得舒适一些,那就属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属于“好吃懒做”,不属于“好学”之人。可是在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好的时代,还降低生活标准,就有可能突破个人的健康底线。

         孔子不光是在理论上提倡这种“好学”精神,而且也付诸实践,因此他夸自己最喜欢的学生颜回,也是首先从颜回对待生活的态度夸起。颜回是孔子一生树立的唯一学习标兵,也是两千多年来最知名的三好学生。孔子夸颜回就像唱咏叹调一样,一句话中就反复多次“贤哉回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颜回家里只有一竹篮的粮食,一个舀水的瓢,也只能“物以稀为贵”,喝点儿稀饭了,自然“食无求饱”了。家徒四壁,居住在穷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可是颜回还乐在其中。颜回怎么会乐于这种自虐式的生活呢,可能就是为了孔子的那份期待,要被孔夫子赏识,要保住学习标兵这个光荣称号,就不能添置家具,乔迁新居。结果,颜回29岁头发就全白了,40岁就去世了,因为他是以突破健康底线来博得老师的欢心。

        孔子到处夸颜回“好学”,不仅在国君面前夸颜回,而且在大臣那里也夸颜回,而且夸得一步到位,不留任何余地。孔子向鲁国的国君说,颜回不幸短命死了,从此以后再没有听过还有第二个好学的人。颜回一生的唯一功业,就是得到老师这顶“好学”的桂冠。

 

        4、“天道酬勤”的误区

        时至今日,不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都坚定不移地相信“天道酬勤”。的确,没有勤奋专注的态度,做事肯定不会成功,但是,将“天道酬勤”作简单的理解,衍生出一种机械的学习方式,显然是错的。例如,仅仅是围绕书本的知识,老师勤奋,加班加点;学生刻苦,早起晚睡;家长忙活,早晚督促。平时学校把学生关在学校里,放学后家长把孩子“锁”在家里,好学生就自觉把自己限制在书桌旁,生活就是围绕着书桌转。

   在应试环境中,这样做固然可以提高考试分数,然而与此同时,却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开发。要知道,一个人的想象力来自丰富的社会和自然体验,而且只有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充分发挥,所以在考试压力下,高度紧张的学习是不利于开发人的创造力的。

 

         5、好态度不如好思路

         重态度而轻结果,是一种儒家教育观。中国大学的校训常常把学习态度放在第一位,像“自强不息”、“勤奋严谨”、“博学笃志”、“弘毅”都是各个大学校训中常见的字眼。其实,很多时候,好态度不如好思路。

         从我们每个人接受教育的生涯中都会看到,周围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往往看起来很轻松,还能腾出时间参加一些文体娱乐活动,德智体发展得很全面。

          爱因斯坦的“成功公式”告诉一个道理:休息好,多思考,才是成功的硬道理。有一次,一个美国记者问爱因斯坦关于他成功的秘诀。他回答:“早在1901年,我还是22岁的青年时,我已经发现了成功的公式。我可以把这公式的秘密告诉你,那就是“A=X+Y+Z”!A就是成功,X就是努力工作,Y是懂得休息,Z是少说废话!这公式对我有用,我想对许多人也一样有用。”

          西方教育理念中有一点值得我们思考,就是从来没有人关心你的态度,从来没有人叫你端正态度,只要能够把事情做好,啥态度都行。反过来,没有能力,做不成事,态度再好也没有人同情你。

         西方人学习不讲究态度,也可以从他们读书的姿势中看出来,你看那校园里,坐着的,趴着的,躺着的,歪着的,斜着的,仰着的,都在看书学习。夫子教我们“食不语,寝不言”,可是美国的校园里,边吃边喝边看书,是最常见的一幕情景。

     好态度不如好思路,看效果而不要看形式,这才是学习成功的要诀。



 【敬告读者】:在过去的一两年内,作者的文章被《读者》、《青年文摘》、《意林》转过17篇。此外,《文摘报》和《报刊文摘》也转过作者的多篇文章。凡是对作者其他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搜索“金羊网石毓智”或者“石毓智博客”便可看到其中的一部分此前正式发表的文章。如有反馈意见,请联系yuzhishi087@gmail.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