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原装三菱杆身试打会将于4月25日(星期六)在叠泉举行

标签:
体育日本杆身硬度球杆 |
分类: 活动资讯 |
http://s11/middle/632d3873gbe1c85cb36ea&690
杆身知识。选自《高尔夫球杆量身定制》一书
杆身材质选择
钢制杆身比起碳纤杆身而言,主要差别在重量、击球反馈及价格上的不同。
首先,钢杆身和碳素杆身的差别主要在重量上的差别,碳素杆身在重量上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余地,碳素杆身可以做得很轻,弹性也更好,球杆较轻意味着同样的挥杆力道,杆头速度会加快,再加上良好的弹性,可以更加有效的帮助球手增加击球距离,对女性及老年球友更加有帮助。这也是为什么目前木杆杆身都是用碳素纤维杆身的原因。
其次,钢杆身和碳素杆身的差别还有挥杆时反馈的不同,碳纤杆身比起钢制杆身而言,碳素杆身有较强的吸震效果,可有效减少击球时球杆对手腕和手臂的震动,对手腕及上肢有运动损伤的球友会是更好的选择。若以效能来看,相比碳素杆身,钢杆身有控制性强,方向和距离稳定的效果,这也是为何男性职业选手大多在铁杆上使用钢制杆身的原因。
另一个差异是价格,一般来说,碳素杆身要达到较好的性能,需要有较好的原材料、复杂的加工工艺和更多的人工投入,所以在价格上也会较钢制杆身贵。
三、杆身硬度(Shaft
(一)杆身硬度的定义
杆身硬度是用来表示杆身坚硬的程度或是抵抗弯曲的能力。以杆身的硬度来区分,粗略地,我们可以将杆身硬度区分成五个级别:①特硬(X)、②硬(S)、③普通(R)、④软(A)、⑤特软(L)。此外介于X和S之间还有SX、TS,介于S和R之间还有SR,介于A和R之间还有AR等。
表4-2:常见杆身硬度标识 |
|
代表符号 |
硬度 |
X-Extra |
特硬 |
S-Stiff |
硬 |
R-Medium/ |
普通 |
A-Flexible |
软 |
L-Ladie′s |
特软 |
在杆身硬度标示方面,业界没有统一的标准,品牌杆身制造厂家都有自己的测量标准,因为杆身硬度的测量方法有很多,测量结果也不尽相同,虽然目前市面上大多分为L、A、R、S、X等硬度,但每一家制造商对于L、A、R、S、X等硬度符号的界定皆不相同,A厂家的S硬度可能是B厂家的R,也有可能是C厂家的X。这令球友在选择球杆方面非常头疼;
目前较被大家广泛使用的测量方法——CPM值(Cycle
为了符合人们追求距离的欲望心理,球具品牌商开始将杆身硬度标示越标越硬,有些厂商将较软的杆身标示成较硬的硬度符号,标示硬一些的杆身更容易被接受,这一招很奏效,以至于发展到今天,我们所购买的品牌套杆杆身上所标示的硬度都比杆身实际的硬度要硬,尽管杆身上印了一个大大的S,却有可能软的像鞭子。
(二)杆身硬度对击球的影响
如果把挥杆击球比作射箭动作,杆身就如同弓,硬弓拉到50厘米距离,与软弓拉到50厘米距离,当然是硬弓的射程比较远,将不同软硬度的弓拉到同样距离,硬弓则因具有较大的张力,而产生出较远的射程。由此可见,单从击球距离来看,一支软硬度合适的球杆,才能获得最佳的击球距离。太硬的杆身其变形量不够,就如同弓箭拉不到应有的张力,将无法达到想要的击球距离。那么杆身硬度对都会影响我们击球的哪些方面呢?
杆身的软硬度对挥杆击球的影响主要有在以下五个方面:
①打感(Solidness
挥杆击球时的打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但杆身的软硬度是影响打感的最关键因素,杆身越硬,击球时的打感越硬,反馈越强烈;反之,打感越软。
②杆头速度(Clubhead
除了球杆长度会影响挥杆时的杆头速度外,杆身的硬度也会影响杆头速度,杆身越软,挥杆击球时杆头的速度也会更快。
③方向的控制性(Directional
击球瞬间杆面能否方正是保证击球方向稳定的关键因素,但如果杆身的硬度不合适,会因为挥杆力道的不同而使杆身产生不同程度的扭曲(杆身硬度的不同也意味着扭矩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击球杆面角,以至于无法准确的把握击球点,容易使球偏离目标方向,而造成击球方向的不稳定。
④击球弹道的高低(Trajectory);
击球弹道的高低除了受杆面倾角的影响外,还会受到杆身硬度的影响,杆身越软,挥杆时杆身弯曲的程度越大,击球瞬间的动态杆面倾角就会越大(如下图),进而影响击球弹道的高低。
由以上可知,可通过改变杆身的硬度来解决击球时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下表是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杆身硬度的影响结果进行分析,在面对球手出现的具体问题时,还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下面就杆身硬度(太硬或太软)对击球的影响总结如下:
表4-5:杆身硬度不适合对击球造成的影响 |
|
杆身过硬 |
★杆头速度无法提高,击球距离较近 |
★击球弹道较低 |
|
★容易产生右曲球 |
|
★打感较硬,击球反馈强烈,大强度训练易造成损伤 |
|
杆身过软 |
★击球方向不准 |
★击球弹道较高 |
|
★容易产生左曲球 |
|
★打感较软,击球反馈过轻 |
|
注:假设除杆身硬度以外其他条件不变。 |
(三)杆身硬度的选择
下面就杆身硬度选择要考虑的因素加以分析:
手腕释放较晚
图4-7:手腕释放的早晚
表:挥杆速度与杆身硬度建议对照表
图4-8:挥杆速度与杆身硬度建议对照
注:在挥杆速度的测量上,要多次测量,一般在测量挥杆速度时,很多测量者都会刻意的用力挥杆,所以,要多次测量后,选择测量者较稳定击球的挥杆速度最为最终的参考值。如上图所示,在同样的挥杆速度下,推荐打杆身硬度有重叠的部分,如挥杆速度是44m/s,杆身硬度的选择既可以是R,也可以是S,这时,就需要考虑其他相关因素,最终推荐适合定制者硬度的杆身,建议的一般原则是“就软不就硬”,先从较软的杆身开始推荐使用。
表4-6:一号木杆杆头速度与杆身硬度参考建议表 |
|||
球飞行距离[飞行距离](码) |
挥杆速度 |
建议硬度 |
|
米/秒(M/SEC) |
英里/小时(MPH) |
||
小于195 |
小于35 |
小于75 |
LL |
195—205 |
35—37 |
75—80 |
L |
205—215 |
37—39 |
80—85 |
A |
215—225 |
39—41 |
85—90 |
AR |
225—235 |
41—43 |
90—95 |
R |
235—245 |
43—45 |
95—100 |
SR |
245—255 |
45—47 |
100—105 |
S |
255—265 |
47—49 |
105—110 |
SX |
265—275 |
49—51 |
110—115 |
X |
大于275 |
大于51 |
大于115 |
X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