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多一点“探究味”
(徐卫国讲座提纲)
一、什么是探究
在汉语中“探究”就是“探索、研究”,而“探索”的解释是“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研究”的解释是“探求事物的性质、发展规律等;考虑或商讨”(《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一词的解释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
什么是探究性学习?
学生围绕着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一些共识
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
一个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构建他们自己的意义。
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使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一个有效的知识。
三、“探究”型教学模式中一些角色的转变
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
教材: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
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
媒体:是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究的认知工具,
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
四、探究型课堂模式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问题的情境。
2、提供创造性的探索工具。
3、指导方法,研究策略。
(二)自主探索,合作成功。
1、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组内交流,合作成功。
3、组际交流,形成共识。
4、及时评价,反思提高。
5、拓展应用,提高能力。
五、值得思考的问题
1、哪些内容有探究味?
2、探究如何收放?(如:探究到什么程度比较恰当?老师何时介入合适?)
3、探究是不是一定要小组合作?如果要怎么来汇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