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史光起
史光起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576,312
  • 关注人气:7,22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打造企业共鸣团队

(2010-11-01 09:03:26)
标签:

杰克

中国

团队成员

石料

盆花

史光起

华盛顿

管理创新

财经

分类: 管理文章
      打造企业共鸣团队

本文纸媒体首发:《销售与市场》管理版,网络媒体首发:史光起新浪官方博客中国营销传播网

一次海难中生还的5个人漂流到了一个小岛上,他们为了生存,必须建造一栋房屋,以抵御野兽与即将到来的寒冬,幸好,这个小岛曾经有人居住过,留有很多残存的建筑物,有大量的石料可以使用。但是,这些石料都非常巨大且沉重,每块都需要4个人各台一角,才能移动,想把这些石料搬运到适合盖房子的地方实在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漂流到小岛上的一共有5个人,大家都相互推诿,不愿意去抬石料,即使是去抬石料,也不愿意出力气,眼看寒冬将至,盖房子的工作却没有一点进展。

这时候,又有一个人遭遇海难漂流到这个小岛,当知道大家在为严冬将至却依然没有盖起房子而苦恼时,这个人先是在小岛上转了一圈,而后把大家召集起来,对大家说:“我已经调查并估算过了,我们盖房子大约需要480块石料,每块石料要4个人抬,那么就是要1920人次,我们是6个人,每人抬320次,每天每人抬32次石料,一天就可以抬48块,十天全部抬完。用不了一个月,我们的房子就能盖起来,那时候刚好是这里的冬天,我们在屋子里温暖的过冬,也不用担心野兽的袭击,来年春天就会有船经过,我们就都能得救”。

听到这里,大家都非常兴奋。这个人接着说:“大家的劳动付出是一样的,不计先后,每天完成这个工作量就可以休息,但是,有一点必须强调,每个人都必须全力以赴,因为,搬石料时,四个人中如果有一个人偷懒,石料就很可能落地,砸伤其他人的脚,这样一来虽然自己没有受伤,但是却打破了这个劳动分工的平衡,如果受伤的人超过两个,我们将无法再完成房子的建造,只能眼睁睁的冻死,或是被野兽吃掉,所以,为了自己,大家也要全力以赴”,大家都由衷地点头表示赞同。“好,既然是我的提议,那么我就第一个去搬石头”,说罢,这个人甩掉上衣走向巨石。因为已经有了明确的分工,大家也就不在推诿,也都抢着去搬运,同时都很卖力气,生怕同伴受伤,因为谁都不希望这个计划失败。

果然,十天时间石料就全部如期搬运完了,这个人用同样的方法解决了后面建造中的团队分工合作问题。不到一个月,一栋温暖、结实的房子便建了起来,他们顺利挨过冬季,第二年有航船经过,他们都顺利获救。

共鸣的力量

上面的小故事充分体现出了团队的力量,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了一件艰难的工作。但是,当初他们之间的协作并不成功,甚至使任务根本无法推进,直到后来的那个人唤起了团队成员的共识,才使工作顺利完成。他首先找出大家共同的利益与目标,而后提出科学、公正的工作方法,最后身体力行,做出表率。这些要素让团队成员在思想上达成共识,接下来的合作就变得高效、顺畅。这比起单纯提倡团队精神,团队合作,显然来得更实际、有效。团队合作不仅仅是相互关心,爱护,也不是单纯团结在某个人的周围,更不是一种洗脑一样的惟命是从或军事化的绝对服从。一个优秀团队的力量来源是以团队成员个体能力为基础,以成员间默契合作为核心。而默契合作的必须条件就是团队成员思想的相互理解、统一,最终产生共鸣。到达这个阶段的团队效率是最高的,合作也是最顺畅的,力量也是最强大的。

我们中国的企业团队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开会时对于团队领导者或同事的提议与决策多是没有任何争议,最多是低头默许,或是提一些无关痛痒或锦上添花的建议,往往每次会议都是在一片赞同声中通过一项项决议。真的没有任何问题和不同意见吗?当然不是,只是大家都把真正的问题与牢骚留在会后窃窃私语,或是消极对抗,更有甚者喜欢把这些不满对客户倾诉,甚至是把负面情绪发泄在客户身上,造成很多不良的后果。虽然我们都讲求团队精神,但并非只是让这种精神停留在口号或形式上,像上面提到的那样:人前和气一团,非常有团队精神,人后却怨气冲天,拆团队的台。这样的情况在一个团队中是非常危险的现象,这样的团队不仅效率低下,更可能在遭遇危机时土崩瓦解。

据一位美国朋友杰克说,他在美国企业工作时,开会的争吵声经常是还没有进到办公大楼就能听到,但是不管如何争吵,最终总是有停止的时候,这个时候,问题也都解决了。杰克对中国企业中的这种团队文化很不适应,在中国企业里,其经常当面提出问题与反对意见,领导和同事慢慢把他视为“挑剔,难缠”的另类。

这一点给我的印象很深,仔细探究起来就会发现,这是东西方文化与习惯的差距使然。西方人为人处事很直接,有问题就摆在桌面,讨论到面红耳赤也要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了,大家都会很开心,不会计较刚才的争吵,典型的对事不对人。而中国人不同,受历史与文化的影响,当着别人的面总不愿意撕破脸,对于领导的言论更是举双手赞成,颇有些对人不对事的味道。这样表面看起来很和气,但并不等于没有问题的存在,一个团队中,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会使问题变大,导致严重的负面后果。

笔者曾经在清华大学总裁班的一次授课时讲过:中国人的顾面子习惯会阻碍一个团队的运转,甚至可能为企业发展埋下重大的隐患。7个月后,不幸被我言中,一位老板学员在拿出拓展全国市场的计划时,因为一群讲面子的下属没有一个提出反对意见,导致扩张计划失败,失败之后大家才开始侃侃而谈自己当初就认为计划不可行,让这位老板哭笑不得。试问,那你们当初都干嘛去了呢?虽然这个事件有这位老板固执己见,惯于威权管理的自身原因,但缺乏良性的团队互动与合作才是主要原因,也是中国企业团队中讲面子的积弊。治理面子问题的一个有效应对工具就是制度,但是,在企业的团队合作中,不仅有面子问题,还有威权问题、利益驱动问题及很多根深蒂固的思想问题,单单靠制度就能扭转一个国家国民的思想与习惯吗?而过于强调西方的团队协作方式,也很容易落入杰克那样的窘境,毕竟这里是文化氛围截然不同的中国。

笔者以为,一个团队能够持久发挥强大的团队力量,依靠的应该是“共鸣力”!团队中的思想共鸣可以产生出比共识更加高效有力的工作动能,共鸣是一个组织强大并和谐发展的必要因素之一,共鸣可以产生巨大的一致性力量,同时使一个团队具有高度的核心凝聚力,可以创造出很多不可能的奇迹。但是,共鸣是否会意味着大家都是同样的想法,却可能齐心协力地一起走错路,做错事呢?一个共鸣团队又是如何构建的呢?

笔者以为,一个优秀共鸣团队拥有4项要素,接下来我们逐个解析并探索。

1、          寻找共同利益与愿景

所谓寻找共同的利益与愿景就是找出团队中成员共同关心的事物,如共同的利益、共同的远景与目标等。切不可只是为了团队领导者或团队自身目的,也不能停留在表面的口号或理念上,因为,流于形式的理念很难让大家发自内心地认同团队价值。一个优秀的团队首先就是满足团队成员的思想需求与物质需求,把大家这些共性的东西塑造、提炼出来,而后通过团队的协作,切实地达到大家的这些共同期望。当团队成员发现,原来大家共同的目标是一样的,价值观也相同,就有了一种同一条战线的兄弟的感性意识,当遭遇内部矛盾时就会多一些理解与包容,遭遇外部困难的时候也能同舟共济,而团队目标会在成员追求与达到个体目标的过程中自然随之达成。

2、          让团队成员制定工作方法与规则

如果计划都是团队成员一起协商制定的,大家也更容易理解与认同,使计划一旦确立,就能很顺畅的执行并拥有高度的合作默契。我们通常都是高层制定计划,而后颁布实施,执行者很多都不理解、不认同,这样团队的效率自然不高。如果制定一个计划的时候,让所有的参与者都参加到计划的制定过程中来,不仅可以获得很多宝贵的建议与思想,更容易使团队达成默契,甚至是产生共鸣。

曾经我为一家分公司的员工做商务培训,但开始时发现公司的员工从未接受过正规培训,整体素质偏低,对培训不理解,有抵触情绪。因为他们多数都有一套自己工作的习惯和经验,并且自我感觉良好,这种情况下培训效果一定不理想,于是我把准备好的培训材料收起来,坐下来与大家一起探讨,该如何开发与维护客户。本来大家板着脸,带着抵触情绪,但当我不是说教,而是向大家请教,大家都来了兴趣,各抒己见,踊跃发言。我把大家的思想慢慢向培训内容引导并结合了一些大家的意见,因为他们提出了很多我没有想到的好方法,好点子。培训顺利的展开了,因为员工觉得这些培训内容是他们自己制定的,所以在后期的执行上都一丝不苟并严格遵守。而且,有这些当地一线工作人员的意见参与,使培训更加具有针对性与时效性,效果非常理想。比起强行灌输上级的规定与工作方法要有效很多,同时团队成员的热情都很高。

3、                具有奉献精神的团队领导者

一个团队想要达到思想共鸣的程度,需要所有团队成员共同努力,但是,即使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够通力合作,也拥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还是很难有效达成思想共鸣与默契协作,因为,还需要一个共鸣型的领导者,也就是说,这个领导者是否能发出引起共鸣的声音才是关键。

共鸣一词来源于物理学,意思是两个或多个质量与频率相同的物体,当其中一个发出声音,旁边的相同物体也会跟随发出同样的声音。而发声物体是否能引起其它质量相同物体的共鸣,不仅要看彼此质量与形状是否相同,更要看其发出声音的频率和波长。

这就像一个团队,虽然大家都有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价值观与利益,但是,领导者发出什么样的信号,决定着其他成员是否产生共鸣。这时,对团队领导者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其具有高瞻远瞩的正确决策能力外,是否具有为别人着想,以团队利益为重的自我牺牲精神,就成了其领导团队产生共鸣力量的关键。想一想,如果团队领导者凡事以自己利益为中心,或以强权支配团队成员,那么怎么可能唤起团队成员的共鸣呢?共鸣是一种彼此推心置腹的意见交换后的共识,共鸣更是爱心、信任交互的结果。

4、        创造良性团队动力

一个优秀的团队不是单靠成员的个人能力和简单的人力叠加达成的,更需要领导者为团队打造一个良性的工作氛围,并为团队注入各种积极主动的工作动力。比如,为团队营造一个良好的沟通渠道,让声音能够从下面上来,经过传递,让决策者听到并消化掉,而后将这些声音转化为具体行动在传递回去,这样才能使决策正确有效,团队成员也会更积极投入。领导者切不可不听下面的声音,只是关起门来做决策,而后把思想、决策从上面扔下去就等着追踪结果和考核执行情况。声音要由下而上,而执行则应该从上到下,决策如果都能从领导层开始做起,那就几乎不会遇到太大的阻碍,使正确的决策能够顺利推行,这在一个共鸣团队中非常重要。

同时,应该制造一些良性的竞争,使团队中的士气与工作动力保持旺盛,这样对于提高团队的效率非常有帮助,形成习惯与文华后,更能使团队具有自我运行的良性动能。

笔者在一家汽车销售公司任市场部经理期间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公司为了美化庭院的环境,打算建两座花坛景观,于是,从园艺公司订了800盆盆花,第二天,景观的铁架和800盆花都运到了公司的院里,可不知与园艺公司方面的沟通出了什么问题,盆花卸下车后却不负责给摆放,与其协商又一直没有结果。看着满院的盆花,公司领导发了愁,为了不影响正常营业,必须尽快处理这些花。钱已经花了,不可能把花扔掉,处理办法只有一个——自己摆放盆花。可无故增加员工的工作量,而且是这种又脏又累的活,强行摊派,员工必然不满,而后很可能把负面情绪带给顾客。

我和老总商议了一个办法:在员工吃完午饭后开了一个非正式会议——各抒己见,设计盆花景观怎么摆放。大家的参与热情都很高,有建议摆成字的,也有建议摆成企业标识等等。按事前商定好的计划,我和销售经理把大家的意见引导成两套方案,我支持A套方案,售后经理则支持B套方案。两套方案各有拥护者,而后分成两组,就具体方案进行讨论。下午正常上班,下班后两个小组按照中午制定的计划开始搭建各自的盆花景观,老总亲自上阵,大家更是干劲十足。 此时大家已产生了两股主观的动力:第一,景观是自己参与设计的,把自己的设想亲手变为现实是每个人都有的实现理想的冲动,这样一来,把苦差事转化为一种有趣的参与活动;盆花的摆放有两种建议,而正好是要摆两做花山,此时又产生了第二种主观工作动力——战胜对手的竞争性动力。工作内容没变(摆盆花)但大家的想法变了(不认为是苦差事,而是有趣的活动)工作的动力、效率、质量都发生了改变。大家都干的十分起劲,兴趣十足,因为参与了规划设计,在实施时对工作也都清晰明确,工作完成的非常顺利,完工后,老总为大家在自己的“作品”前拍照留念,并请大家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皆大欢喜。因为这两座盆花景观是大家的作品与劳动成果,工作之余员工们都经常去保养这些花。这就是团队领导为团队成员制造的良性竞争动力,这对于需要打硬仗,啃硬骨头时更是

同时,一个共鸣团队绝对不要出现“鱼缸效应”,即存在很多看不见的阻碍,这样慢慢会使团队成员的斗志消磨殆尽。必须让团队中没有暗礁,一切矛盾、问题、潜规则等哪怕是负面的东西,也要使其浮出水面,因为这样即使不好,但对团队的危害也不是很大,反之,当团队全力运转或遭遇困境时,很可能雪上加霜地发生触礁,使团队瓦解崩溃。现在很多知名企业的失败多在于此,因此,即使我们的团队不优秀,有很多缺点,重重障碍,也要让大家都能看得见,否则,撞玻璃门的危害远比撞墙的危害要大得多。

领导者要经常提问并鼓励团队成员用提问的方式激发思考力。提问,而非责问,这样的团队气氛融洽,容易发现问题,同时也容易发现机会。团队中没有了指责,也就没有了负面的怨气和消极能量,提问则开阔了大家的思维空间,让大家能够发挥创意,这在一些创造性强的行业中尤为重要。责问,永远是团队头上的一片阴云,可能带来雷雨,也可能带来黑暗;而提问,则永远是团队中一柄柄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一个和谐的共鸣团队中,天空永远没有乌云,而金光闪闪的金钥匙则随处可见。

总之,一个共鸣团队有很多良性的工作动力来源,我们应该根据企业不同的情况与特点,挖掘这些动力,充满整个团队,让团队成员工作起来有干劲,乐于工作,如此可以顺利达成目标,这样会更加激励团队的工作热情,进入良性的循环轨道。

你我身边的梦之队

   一个共鸣的团队就像理想中的乌托邦,但是,这个乌托邦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遵循以上提到的四项原则,在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探索,就可以创造出我们自己的共鸣团队。

共鸣,是这个世界上最和谐美妙的声音,共鸣,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团队力量,让我们一起来奏响和谐之音,探寻共鸣团队。

(作者:史光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