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艰难时世里的苦涩与温暖——《踏着月光的行板》赏析

(2014-08-10 17:19:37)
标签:

杂谈

分类: 青春读书坊

艰难时世里的苦涩与温暖

——《踏着月光的行板》赏析

樊新苗

作为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迟子建那灵动飞扬的文字并不仅仅局限于雪域世界的纯净美好,她还循着自己的感受,一步步地探索着底层人物的辛酸与浪漫。她从不刻意地去逃避苦难,也不刻意地将细琐的点点温情无限放大,而是用她所特有的方式为我们道尽那朴素生活当中的种种诗意。

《踏着月光的行板》(《收获》2003年第六期)叙述的是一对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人物的故事。王锐和林秀珊两人是从下山营子外出到城市务工的一对农民夫妇,意外获得中秋节一天假期后,两人不约而同踏上了去对方城市的列车。由于没有事先告知对方,两人在第一次到达目的地后被告知彼此刚好踏上相反的方向,他们又急匆匆地往另一个方向赶,几个回合下来,他们累得筋疲力尽却仍不能相见,最后只能约定在交错而行的列车上深情而又无奈地对望一眼。在这个叙述得有些感伤又有些温暖的故事里,我们读到了他们身为边缘人的尴尬痛苦读到了他们在底层挣扎的苦涩人生,也读到了他们内心深处的阳光与温情。

王锐和林秀珊这对年轻的夫妇是农村和城市之间“边缘人”的代表,农村生存环境的破坏城市发展的迅猛态势形成了一股“一推一拉”的潮流他们从土地上一步步脱离,最终不得不走向外出务工的道路。他们始终都处在一种和现实之间的紧张中,这种紧张在他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如王锐和他的工友们经常难以准时拿到工资,即使拿到了也总要和当时许诺的要少上好几百林秀珊虽然能够每个月准时拿到工资,但那微薄的工资从来不能够让她为自己买一件漂亮的衣服。

他们的钱得之不易,所以在花钱上,他们总是格外的仔细。他们探望对方,乘坐的永远都是票价最便宜的慢车。除了在换季时节,林秀珊平素几乎不添置新衣裳,她的牙刷也足足能使一年而王锐每次来探望林秀珊时总要穿上那套面料低劣,做工粗糙的藏蓝色西装他们相聚的晚餐大多只是到人声鼎沸的大排档喝上两碗馄饨。虽然租的私人旅馆一夜只要25元,但仍然会让他们心疼不已。这样一贫如洗的生活他们延续了三年,在将来的很长时间里他们的生存状态也难以得到很大的改变。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除了忍耐似乎已经无路可走。现实就像是一张巨大的蜘蛛网,将他们紧紧束缚在其中,动弹不得。

他们牵挂着在乡下的儿子,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有个好的未来他们也牵挂着下山营子,春节还乡的时候总是要给双方的家中留下一些钱,用来买种子和化肥。在度过紧张忙碌的一天之后,躺在床上他们怕是也会为现状偷偷抹眼泪吧。中秋,本就是一个团圆的日子,但他们一家却只能在电话里团聚。文章末尾处写到他们互相怜爱又委屈地唤着彼此的名字之时,那种积累了一天的劳累、无奈、思念的情感一下子就迸发了出来,使文章的情感达到了最高点。是啊,他们活得多么不容易啊,物质上得不到相应的报酬,连精神上的满足也要生活让步,多么苦涩的人生,多么难以言说的苦痛啊!

林秀珊对丈夫的爱,是温婉绵长的。她全身心地爱着自己的丈夫,在每周五的晚上明明知道自己要见的是电话而不是王锐,可她每次来总要梳洗打扮一番她也心疼自己的丈夫,宁愿自己整个晚上都不睡也要等待着唤醒丈夫的那一刻在暗夜中她会用手指无限怜爱地在他的胸脯上抚来抚去,还常常情不自禁地偷亲着他的脸颊每次看到电视里播出关于建筑工人出事故的报道,她总要为王锐担惊受怕多日,然后再三叮嘱。王锐对妻子的爱,则是浓郁经久的。为了追求到秀珊,他用绝食三天换来的两百块钱买了一个口琴,天天都在她的庄稼地里吹着,即使面对着邻村那位无论长相还是条件都要强得多的姑娘也不为之所动当他得到说假话赚得的一百块钱后便迫不及待地给妻子买了一条蓝地紫花的丝巾每次想到林秀珊,他的心里都会有种格外温馨的感觉。

  “他们可以贫穷,可以低微,但因为有爱,他们便达到了幸福的极致他们身心安泰,相亲相爱,不像有的夫妻,一旦离开下山营子,就挣断了婚姻的根。他们珍惜着属于彼此的爱情,或许他们说不出甜言蜜语,或许他们这辈子也难以经历影视作品里描写的那般轰轰烈烈的场面,但他们表达爱的方式却是那般地感人。文中提到的口琴与丝巾所代表的意义其实远远超过它们本身的使用价值。它们是秀珊与王锐对彼此爱的延续,是他们对爱情坚贞不渝的见证。

文章的整个基调都是温馨的,虽然在一些生活细节的描写上夹杂着太多的无奈与苦涩,但两位主人公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或多或少地化解了那种痛苦。林秀珊与王锐都来自农村,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培养了他们对生活细腻感知的能力,他们总是能够从生活当中寻找到能够舒缓他们内心情感的方式。林秀珊在乘坐慢车的时候总会将那些火车幻想为各式动物,王锐则会将嵌在口琴当中的两行绿色方格小孔幻想成长满绿色小草的花圃。躺在秀珊买的那床印满了大朵大朵向日葵的床单上就有置身花丛的感觉,暖洋洋的,似乎能闻到一股淡淡的馨香。

在他们普通身份的背后,他们的人性光芒也成了文章当中亮色的一笔。因为同情死刑犯,秀珊能够将给丈夫买的口琴主动递给他;因为感激老熟人的帮助,能够将好不容易得到的毛毯低价卖给别人;在车上看到病弱的女人,王锐会想到要主动递给她橘子解解渴;看到车上有小偷,他会好心地提醒着让他注意。他们或许物质上不充裕,但在精神层面上却要显得高尚的多。他们或许只是人海里的沧海一粟,但内心的闪亮与耿直却足以使他们的人格熠熠生辉。

  “其实民工有民工的浪漫,虽然说他们的浪漫浸透着生活的辛酸。在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现实生活中,民工无疑弱势群体一族。在这种时刻,人与人之间的真爱,才是抵御这苍凉人世的最强的暖流”迟子建是这么说的,在文章中她也是这么做的。我们或许会因为林秀珊与王锐最终不得相见而感到叹息,会因为他们生活的窘境而深深地感到同情,但作者却并没有将故事叙述得太过悲观,她让我们见证了这对平凡夫妇那坚贞不渝的爱情,见证了他们身为普通人性格背后特有的高尚,更让我们见证了一对普通夫妻背后的隐忍和坚持。 

她是一位真正贴近我们生活的作家,或许在《北极村的童话》《额尔古纳河右岸》《原始风景》这些文章里我们感受到的仅是浓郁的风景民俗气息,但在她之后的《伪满洲国》《第三地晚餐》《起舞》等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到她是在有意识地将笔触转向都市,转向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的人们。正如她在接受采访时讲到的那样:“我从来没有,将来也不会在作品中回避苦难;我从来没有,将来也不会在作品中放弃诗意。苦难中的诗意,在我眼里是文学的王冠。”《踏着月光的行板》这个故事带给我们太多的感动,或许它的简单朴实的语言与过程没有带给我们太大的震撼与酣畅淋漓之感,但在那水流长的字里行间,我们感到了阵阵暖意。

(责任编辑:余聪聪  徐春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