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午后,穿过喧哗热闹的南锣鼓巷,一直往北走,就到了京城最具老北京味道的北锣鼓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枝叶繁茂的银杏树,为深宅大院胡同涂抹上了一抹绚丽的秋色。在北京悠久历史的画卷之中,胡同,承载着老北京人永恒的记忆。胡同,并不是老北京的专有名词,也是舶来品,源自蒙古语,700多年前传入北京,在此生根、发芽、成长、壮大并逐渐衰落。逛胡同,听京剧,登长城,吃烤鸭或许是不可少的项目,要的也就是这浓郁的京味啊!如今,时尚化的现代都市,胡同已经逐渐减少,要品原汁味的胡同,要抓紧啊!
“对于北京,人们习惯于赞叹金碧辉煌、规模宏伟的故宫,津津乐道居于其中的封建帝、后的故事轶闻,这本未足厚非,但对胡同这又一重要的历史舞台的重视不足”这段话出自翁立的《北京的胡同》。居住北京22年,循着书中记载的胡同的趣味传说,慢慢走,细细品,用镜头定格胡同,走进老北京人真正的生活空间。在北锣鼓巷踟躇了四个小时,每一个胡同,每一座宅院,都无声的诉说着历史变迁,风雨沧桑,悲欢离合,以及胡同的前世今生。闲坐在北锣鼓巷的木椅上,听老婆婆讲胡同里的趣闻掌故,午后的斜阳撒在灰墙灰瓦上,那一刻,恍若隔世。
提起胡同,一般人更熟悉南锣鼓巷,虽然过了十一黄金周,可是这儿依旧是人声鼎沸,喧闹之极。与南锣鼓巷一街相隔的北锣鼓巷,就非常的幽静,游人极少。我在胡同溜弯之时,偶尔会与老外擦肩而过,他们也非常友好的跟我打招呼。其实,要了解一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需要花点时间和工夫的。看到老外坐在人力车上或者骑着自行车逛胡同,我不由得感叹:他们是在寻找最具老北京的味道的胡同啊。老北京人说:“有名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毛”,起自元朝,并在明、清发展的胡同,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的老胡同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如今留下的胡同里,硕果仅存的老胡同已经很少了。胡同,极具历史价值的建筑和浓郁的风俗习惯,值得我们好好探究。
追寻古城找胡同,漫步在宁静的北锣鼓巷,清悠婉转的老北京的吆喝声没有了,胡同交响曲也了无声息,而我对老北京最多的记忆,也就是粱实秋关于信远斋酸梅汤和糖葫芦的文章了。北锣鼓巷的四合院,有着鲜明的北京风貌的特征,也是历史的产物。一般是坐北朝南,采光充足,遵循着长幼之序。躲过游人如织的南锣鼓巷,走进宁静的北锣鼓巷,繁华与兴盛被阻隔在这个胡同之外。一段回忆,一段深厚的情感,一曲穿越时空的旋律,胡同,虽已老去,但我们追寻的步伐却不曾远离。我庆幸,还能有机会、有时间,寻找和发现老北京的胡同之美。
感谢博乐涛妈-将此文推荐到草根名博首页【衣食住行】栏目。
京韵,尽在北锣鼓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