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掠过远方寂静的村落,我在秋天的古村唱着歌谣。这个隐藏在京郊崇山峻岭间原汁味的古村--房山南窖水峪村,远离繁华喧嚣的京城80公里,是“水峪中幡”、“大鼓会”的发祥地,以128座磨坊获得吉尼斯世界记录之最。走在S型的青石板路上,几只狗儿汪汪的叫着,打破了乡村的沉寂,沿山坡缓缓而建民清四合院几十套古屋几百间,风雨飘摇中依旧保存完整。
这里的植被非常的丰富,核桃、枣、杏、梨、板栗、银杏等几十种树,还有牵牛花、半枝莲、狗牙花等无数不知名的花儿。“古宅辗转路欲迷,忽闻村后一声鸡,游客高呼人何在?柴门未开二犬急”。从初冬的枯藤老树昏鸦的古诗词意境;春天的满山遍野的桃花、杏花、梨花的绽放;到如今初秋郁郁葱葱的满目苍翠,这是我第三次踏入这诗画的山村。

S型的古道石板路,参天古树下,三只狗儿悠闲地蹿着,人与自然和谐美好的画卷徐徐展开.......诗意的生活,似乎唾手可得。

为防洪水堆砌的石板墙,无数的牵牛花探出头来,在风中摇曳。

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杨家大院是村里保留最为完整的古建筑,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依稀当年。

光影里的倒挂金钟,为秋天的诗意涂抹着色彩。

时光不再匆忙,时光在这里停滞。秋日的阳光暖洋洋的,连村里的狗儿都变得慵懒。

石碾,遍布在村子的小巷深处,无声的诉说着水峪村的沧海桑田,前世今生。

剥落颜色的古屋一角,丝瓜枝青叶茂繁花缠绕。

木门上古诗词早已模糊,只有静静角落里的石碾,在悠闲时光里增添无边的遐想。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些悄然开放在秋天的花儿,没有那些百年古宅,它们为谁妩媚?

秋日的阳光斜照在蜿蜒曲折的古村小巷深处,一瞬间,竟然有恍若隔世......

南瓜、丝瓜、西红柿、玉米正茂盛的生长着,核桃熟了,桑葚紫了,秋枣红了。

走在这秀朴的山村,石阶环抱之中,仿佛回到了百年的时光里。

随处可见的石碾,它俨然已经是京郊乡土文化的沉淀和标识,在时光流逝中见证着水峪村的兴衰荣辱。

村口晒太阳的老奶奶也成了水峪村的一道风景,我跟她这样说时,她镌刻岁月沧桑的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

葱郁古树下的杨家大院,曾经的盛极一时,精美的建筑,彰显日积月累的岁月沉淀。

这里也是岩画的发祥地,可惜已经看不出当初的模样了。

柴门深叩,蜿蜒的石板路,古巷深处,多少往事在风中飘扬。

路遇村民,与他闲聊,他问我是不是记者,我说不是,他笑了,说:你咋左看右看都像记者呢。哈哈。

瓮门,北方古村落的标志性建筑,村口的模样,很类似,但决不雷同。恍若间想起了河北蔚县的村庄了。

石墙、石屋、石路,水峪村的特色,也让我想起了贵州黄果树旁的石头寨,各有特色。

斑驳的古屋,流露出岁月刻画的痕迹,旧时的风韵,时光凝固在这里。

后山上盛开的这紫色的野花,一直就没有寻觅到它的芳名。

疏密相间的古屋,浓郁的乡土文化,勤劳朴实的村民,安详惬意的微笑,田园生活的写照。
石碾在绿色中沉积,草木、泥土、野花的气息在秋风中飘漾,心也跟着婆娑起舞。

现在村里的人年轻人都进京打工了,只有老人和孩子留守在这里。城市化的进程,荒废了许多美丽的乡村。

蓝天白云下,秋花盛开,田园诗意扑面而来......

明清建筑,曲折的石板路,狭长的小巷,苍翠的古树,时光变得悠远而深邃。

北京的7.21水灾,淹没了京郊许多的小山村,而这里,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也算是个奇迹了。

丝瓜,我最爱的蔬菜之一。依稀回到了童年的村庄。

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混迹太久,这原汁味的古村落,让你的整个身心放松。

村子里的黑狗,以呼叫和摇头摆尾的方式来欢迎着我们这群陌生人。

走在这石板路上,瞬间跌入古诗词的意境里了。怡然自乐的农家生活,是一种境界。

百年古树,石碾,无声的诉说着三百年的历史沧桑。

“古宅辗转路欲迷,忽闻村后一声鸡,游客高呼人何在?柴门未开二犬急”。村中老人写的诗,放在自家门口,吸引了我们这群探访者。

飞檐翘角,往事依稀,饱经风霜的古老宅院,庭院深深深几许?

特色的石板路,S型,蜿蜒曲折。路旁,郁郁葱葱古树缠绕,秋花绚丽的盛开。
吹烟袅袅,我站在这里推着石碾子,空气中、泥土里满是清新的气息,不想归去。

丝丝缕缕的花香摇曳,俯瞰整个水峪村,灰墙黛瓦,古屋林立,在群山怀抱之间,散发着幽幽古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