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中国书法张铁民
中国书法张铁民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514,550
  • 关注人气:74,80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宋司马光《王尚恭墓志》、《宁州帖》

(2011-04-08 13:42:12)
标签:

司马光

王尚恭墓志

宁州帖

历史

墨迹

碑刻

中国书法

资料

轶闻

史料

文化

分类: 趣闻时政楹联诗词

北宋司马光《王尚恭墓志》、《宁州帖》

北宋司马光《王尚恭墓志》、《宁州帖》
    司马光隶书《王尚恭墓志》(整体与局部)。开封博物馆藏。


 

    《王尚恭墓志》于1936年在洛阳北陈庄出土,刻于宋元丰七年(1084)十月。志石呈正方形,长、宽均为77、厚15厘米。志文为隶书,分上下两列,每列41行,满行20字。《王尚恭墓志》全称为《宋故朝议大夫致仕王公墓志铭》,其志文由宋代名臣范仲淹之子范纯仁撰文,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书丹,李稹镌刻。《王尚恭墓志》是一方宋代名志,具有较高的史料和书法艺术价值。

    王尚恭,《宋史》无传。《王尚恭墓志》志文在《范纯仁文集》中有记载。另外,在《宋史翼》和《宋元学案补遗》两本书中,有关王尚恭的事迹皆来源于志文。可见,《王尚恭墓志》是了解、研究王尚恭最翔实、最珍贵的第一手实物资料,可补史料记载之缺。

    墓志中对王尚恭祖籍的记载与史料的记载完全相符。墓志云:“公之先盖京兆万年人,后家于果州,至皇考尚书公始家河南”。王尚恭之父王汲,墓志中称“尚书公”。王汲《宋史》亦无传。据君洙《尹河南集》所载王汲墓碣铭所云:“汲字师黯,祖籍京兆万年,曾家果州,后迁河南”。志、史可相互印证。

    墓志记载:“元丰七年八月九日,朝议大夫致仕王公,以疾终于西都嘉善里之第,享年七十有八……十月九日奉公之丧归葬于河南府河清县上店里……”。“公讳尚恭、字安之……少力学与弟尚偕游庠序,喜亲贤士大夫……景元年兄弟同登进士科”。后尚恭被任命为庆成军判官,历知芮城、阳武、猴氏诸县,官至朝议大夫。尚恭“天性悌,襟抱开廓,居官有风力,遇事必务当理,不为苟且,善与人交……”

    王尚恭在任职期间,为了表达自己改除弊政、富国强兵的政治主张,曾通过范仲淹向朝廷上书:“宜选将帅而委以不疑,责大功赦小过,以激其忠义。节寺观土木之费,损大臣郊祀亡赏,以宽国用。精择守令而简防禁,任官先才行而后常流,委长吏,彻冗员,以省事。减巡检,增弓手,以禁盗……”。这些切实可靠的建议得到了范仲淹的赞赏。在防御西夏对宋的进攻时,尚恭多次出谋献策,在歼敌制胜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王尚恭在任武阳知县时,包拯为府尹,包拯“爱公才明”。一次,经尚恭处理的诉讼案再诉与包拯时,包拯说道:“既经王宰决矣,何用复诉耶?”可见王尚恭处理案事的能力和才干是十分出色的,他秉公执法,不循私情也是值得人们信任的。

    墓志后一部分记载:“……公已老矣……与乡里高人贤士以文酒相娱,故韩国富公,今潞国之公,留守丞相韩公、北都留守王公皆爱遇之。潞公集旧德之高年者为耆英会,图其像而赋诗者凡十二人,公居第四。命公书其诗于石,笔力精健,过于壮年。平生有诗千首,文士多爱重之……”。此段记载说明,王尚恭回乡后被列入贤人高士之列,为洛阳“耆英会”的成员。“耆英会”即文彦博留守西都洛阳时,集年老的士大夫集会作乐,当时称作“洛阳耆英会”。在《梦溪笔谈·卷九》中均记载有耆英会的来历、耆英会成员及成员排列顺序。耆英会的成员共13人,排列顺序以年龄的大小为主要依据,最长者77,王尚恭时年76年,位居第四。这一点志、史记载相符。而不同的是志文记载耆英会成员为12人,为何史书与志文记载相差一人呢?据汪介仁《中州杂俎》云:“司马光虽参与耆英会,年六十四,不及七十,按白居易九老故事,作为列席。”另志文为司马光书丹,可能有谦让之意,故未列入。所以志文记载为“十二人”。

    以上志文记述了王尚恭为人豁达、襟怀坦白,足智多谋,为官清廉。年迈回乡后身居耆英会第四要位,卒后又有朝廷重臣为其撰文立碑,可见王尚恭与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司马光,文彦博等人的政治观点和爱好趣味相同。王尚恭虽史书对其没有记载,但从志文中不难看出王尚恭在当时并非默默无闻之人,而是一位声名显赫、极有影响的著名人物。

    《王尚恭墓志》是一方集名人撰文、名家书丹、名师镌刻的集大成之名志。尤其是司马光书丹的志文,更为书法家所青睐。司马光虽以史学著称,而不以书法影响后世,但在当时他的书法也得到人们尤其是士大夫们的一致认可。今存司马光作品实物不多,共有墨迹、刻帖和刻石三种10余件,有楷书和隶书等。从文献记载来看,司马光的隶书在当时颇有时誉,黄庭坚的《论书》中说:“温公正书不甚善,而隶书极端劲,似其为人……”。据载宋高宗语称:“司马光隶书字真似汉人,近时米芾辈所不可仿佛。朕有光隶书五卷,日夕展玩其字不已。”明末清初朱彝尊引《宋鉴》中有宋高宗珍藏司马光隶书《中庸》、《家人》五卷的记载。

    司马光为何对隶书擅长而又情有独钟呢?这是由于他对书画和金石考古之学极感兴趣,同时亦受汉唐一脉传承的以隶书铭石为古雅庄重,不以楷书为意的书法正统思想的影响。司马光传世的墨迹和刻帖均为楷书,今天能看到的司马光隶书只有浙江杭州南屏山兴教寺摩崖《家人》卦、广西融水老君洞摩崖《家人》卦、山西夏县《禹王庙题名》、开封博物馆珍藏的《王尚恭墓志》。其中,《王尚恭墓志》字字清晰,保存完整,能代表司马光隶书的最高水平。

    《王尚恭墓志》为司马光晚年所书的一方墓志。志石布局分上下两列,这种形式可能在书写此志文时为手卷形式,故摹勒在方形志石上只好分为上下两列。这样反而使志石布局疏朗明快,形式新颖别致。就司马光书法而论,此墓志书法取法不高,似是承袭曹魏《王基残碑》等“铭书石”而来,故其淳古不及汉隶、流美不及唐隶,但其用笔方折斩截,笔力力透毫端,笔画沉涩刚劲,结体多取纵势。字体虽小,而意气雄厚。转折之处,锋棱宛然,刚柔相济。线条以直弧相参,于朴拙之中带有十分秀美之态。其隶法之外兼带楷意,无一般唐隶多见的肥满之弊,有不怒而威的风致。在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之风盛行之际,可谓难得之佳作。通观整篇志文,朴茂高古,气势雄浑,透露出很强烈的金石气息。

    司马光虽不以书法名扬天下,但他能根据个人胸臆,博采众家之长,融汉隶的凝重、晋人的蕴藉、唐楷的刚健于一炉,形成鲜明的个人面貌和风格,在宋人书法中也是独树一帜的。

                                                                           (唐冬冬)

 

    司马光(1019-1086),初字公实,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司马池之子。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籍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力荐德才兼备太常寺卿黄中庸为侍中兼枢密副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远祖可追溯到西晋皇族安平献王司马孚。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曾为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属翰林学士院),在藏书阁担任皇帝的顾问,官居四品,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司马光出生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七岁时,司马光“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从此,“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中进士甲科,在华州(今河南郑县)担任地方官。初任奉礼郎、大理评事一类小官,后经枢密副使庞籍的推荐,入京为馆阁校勘,同知礼院,至和元年(1054),随庞籍到了并州(今山西)为官,改并州通判。嘉祐二年(1057)庞籍因事获罪,司马光引咎离开并州。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同知谏院。嘉祐六年(1061)迁起居舍人同知谏院。  
    司马光立志编撰《通志》,作为统治者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通志》八卷上进宋英宗,英宗命设局续修,并供给费用,增补人员。宋神宗以其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赐书名《资治通鉴》,并亲为写序。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行新政,他竭力反对,与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神宗命他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力荐德才兼备太常寺卿黄中庸为侍中兼枢密副使,熙宁三年(1070),自请离京,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现陕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阳,任西京留守御史台,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元丰七年(1084)成书。书成后,司马光官升为资政殿学士。  
    元丰八年(1085)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数月间罢黜新党,尽废新法,史称“元祐更化”。司马光执政一年半,即与世长辞,“京师人为之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者,盖以千万数”,灵柩送往夏县时,“民哭公甚哀,如哭其私亲。四方来会葬者盖数万人,家家挂象,饭食必祝”。死后,宋哲宗将他葬於高陵。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赐碑“忠清粹德”。  
    对司马光的为人,朱熹评论:公忠信孝友恭俭正直出于天性,其好学如饥渴之嗜饮食,于财利纷华如恶恶臭;诚心自然,天下信之。退居于洛,往来陕洛间,皆化其德,师其学,法其俭。有不善曰:君实得无知乎!博学无所不通。(《三朝名臣言行录》卷7)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
    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他判西京御史台,力荐德才兼备太常寺卿黄中庸为侍中兼枢密副使。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3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谓,旋踵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司马光为此书付出毕生精力,成书不到2年,他便积劳而逝。《资治通鉴》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司马光都亲自动笔,不假他人之手。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乃如用兵行师,创法立制,而不知迹古人之所以得,鉴古人之所以失,则求胜而败,图利而害,此必然者也。”(《新注资治通鉴序》)王应麟说:“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清代大史学家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十七史商榷》卷1)。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评价《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司马光著述颇多。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问》、《涑水纪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在历史上,司马光曾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两人是孔子和孟子)。高中课文《训俭示康》。

                                                                                      延伸阅读
司马光轶事   

北宋司马光《王尚恭墓志》、《宁州帖》
    司马光画像

 

    司马光一生坚持诚信。其父司马池曾官居吏部郎中,以清直仁厚闻名于世。司马光幼年剥胡桃皮,皮不去,婢女用热水烫后去皮,问是谁剥的,司马光说是自己剥的,其父斥之:“小子怎敢说谎?”司马光脸红而惭,把此事记于纸上,从此不说谎言。清人陈宏谋曰:“司马光一生以诚为本。”    
    司马光少好学,七岁读《吕氏春秋》,圣人之道,朝闻夕思,数十年如一日。19岁中进士,后任地方官,得庞籍推荐入京为官。由于司马光处事稳重,勤于职守,出任御史中丞。宋神宗上台推行王安石新法,司马光反对,他在《与王介甫书》中批评王安石“急功好利”。他认为青苗法给地方官员带来更大腐败空间,官吏借改革之名,提高贷款利息,加重农民负担。其实司马光与王安石都是谒诫为国,但由于双方观点不一,不少大臣劝司马光弹劾王安石,但司马光选择了退让与远避。他离开京城,一心扑在主编《资治通鉴》。宋神宗驾崩,王安石免职,66岁的司马光重新召回开封,出任宰相,当时不少人主张全盘否定王安石,说王安石奸诈,但司马光说:“介甫无它,唯执拗耳。”王安石去世,司马光又善待王安石安葬事宜,可见其君子坦荡之风。    
    司马光一生清廉,做官后不喜华美衣饰。皇帝有次接见,在酒席上人人戴花取乐,唯司马光正襟危坐,拒不戴花。其家中老仆,一直称司马光“君实秀才”。一次苏轼来访,闻之笑曰:“你家主人已是宰相,大家称其‘君实相公’”。老仆大惊,改称呼,司马光跌足大叹:“我家老仆,被子瞻(苏轼)教坏了。”北宋时生活富裕,士大夫纳妾蓄妓之风甚盛,晏殊、欧阳修、韩琦、苏东坡都不能幸免,唯司马光与王安石、岳飞三人,是不纳妾的名人。尤其司马光夫人张氏多年没有生育,张氏便背了司马光买了一个美女,悄悄安置在卧室内,司马光见之不加理睬,进了书房。那美女跟进书房搔首弄姿,媚笑奉迎,司马光板起面孔把她赶走。张氏还不死心,又安排美貌丫环服侍,司马光依旧不为所动。因张氏不育,司马光收养族人之子司马康为养子。那年元宵,张氏欲去观灯,司马光惊异:“家里有灯,何必出外观看?”张氏笑曰:“不止是看灯,也去看看游人。”司马光笑曰:“看人?难道我是鬼么?”    
    最令人感动的是,司马光身居高位,却一生清贫如洗。嘉佑年间,皇帝曾赐金钱百余万与珍宝丝绸给司马光,司马光坚辞不要。其夫人张氏去世,司马光竟无钱下葬,只好把家中仅有三顷薄田典当出去,才置棺办丧。司马光晚年体弱多病,其友刘贤良拟用50万钱买一婢女供使唤,司马光又婉言拒之:“吾几十年来,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有纯帛,多穿麻葛粗布,何敢以五十万市一婢乎?”    
    司马光一生最大功绩,是完成了巨著《资治通鉴》,这部书有294卷300万字,把1362年的史实按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载,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都叙述清楚明了,如李渊被迫让位,玄武门之变,均秉笔直书。为主编此书,司马光自述“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因此,司马光与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并称中国史坛“二司马”。                                        

   不得谩语
  司马光一生诚信,应该也是受父亲的诚实教育的影响,大概在五六岁时,有一次,他要给胡桃去皮,他不会做,姊姊想帮他,也去不掉,姊姊就先行离开了,後来一位婢女用热汤替他顺利将胡核去皮,等姐姐回来,便问:“谁帮你做的?”他欺骗姊姊是自己做的,父亲便训斥他:“小子怎敢说谎。”司马光从此不敢说谎,年长之後,还把这件事,写到纸上,策励自己,一直到死,没有说过谎言。邵雍的儿子邵伯温还看过这张纸。清人陈宏谋说:“司马光一生以至诚为主,以不欺为本。”後人对司马光盖棺论定之语,也是一个“诚”字。
   
破瓮救友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厂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诚信卖马
  司马光要卖一匹马,这匹马毛色纯正漂亮,高大有力,性情温顺,只可惜夏季有肺病。司马光对管家说:“这匹马夏季有肺病,这一定要告诉给买主听。”管家笑了笑说:“哪有人像你这样的呀?我们卖马怎能把人家看不出的毛病说出来.!”司马光可不认同管家这种看法,对他说:“一匹马多少钱事小,对人不讲真话,坏了做人的名声事大。我们做人必须得要诚信,要是我们失去了诚信,损失将更大。”管家听后惭愧极了。
  
  低调淡泊
  司马光性情淡泊不喜奢华,他在《训俭示康》中曾提到小时后长辈会给他穿华美的衣服,他总是害羞脸红而把它脱下。宝元年间中举时,曾得到仁宗皇帝的接见。酒席宴会上,每人都在头上插满鲜花,肆无忌惮地嬉戏取乐,唯独司马光正襟危坐,也不戴花。同事提醒说:“戴花乃皇上之令也!”司马光才不太情愿地戴了一朵小花。  

    司马光有一个老仆,一直称呼他为“君实秀才”。一次,苏轼来到司马光府邸,听到仆人的称呼,不禁好笑,戏谑曰:“你家主人不是秀才,已经是宰相亦,大家都称为‘君实相公’!”老仆大吃一惊,以后见了司马光,都毕恭毕敬地尊称“君实相公”,并高兴地说:“幸得大苏学士教导我……”司马光跌足长叹:“我家这个老仆,活活被子瞻教坏了。”
   
坚不纳妾
  北宋士大夫生活富裕,有纳妾蓄妓的风尚。司马光是和王安石、岳飞一样,极为罕见的不纳妾、不储妓之人。婚后三十年余,妻子张夫人没有生育,司马光并未放在心上,也没想过纳妾生子。张夫人却急得半死,一次,她背着司马光买了一个美女,悄悄安置在卧室,自己再借故外出。司马光见了,不加理睬,到书房看书去了。美女也跟着到了书房,一番搔首弄姿后,又取出一本书,随手翻了翻,娇滴滴地问:“请问先生,中丞是什么书呀?”司马光离她一丈,板起面孔,拱手答道:“中丞是尚书,是官职,不是书!”美女很是无趣,大失所望地走了。  
    还有一次,司马光到丈人家赏花。张夫人和丈母娘合计,又偷偷地安排了一个美貌丫鬟。司马光不客气了,生气地对丫鬟说:“走开!夫人不在,你来见我作甚!”第二天,丈人家的宾客都知道了此事,十分敬佩,说俨然就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白头偕老的翻版。唯独一人笑道:“可惜司马光不会弹琴,只会鳖厮踢!”张夫人终身未育,司马光就收养了族人之子“司马康”,作为养子。  
    司马光就如此和妻子相依为命。洛阳的灯会享誉天下,逢元宵节,张夫人想出去看灯,司马光说:“家里也点灯,何必出去看?”张夫人说:“不止是看灯,也随便看看游人。”司马光一笑,说:“看人?怪了,难道我是鬼吗!”   
    司马光自己不纳妾,不留恋声色,对同事私通歌妓也很反感。他在出任定武从事时,同僚但凡私幸营妓,都得搞“地下工作”,偷偷摸摸地进行。一次,他听说有同僚在寺庙私会歌妓,就前去“捉奸”。同僚吓得六神无主,叮嘱歌妓越墙逃走。歌妓胆小,不肯跳墙,就匆匆忙忙地钻进和尚的床里。同僚见了司马光,终是害怕,只好一五一十地交代了实情。司马光摇头叹气,做了一首诗来调侃同僚:“年去年来来去忙,蹔偷闲卧老僧床。惊回一觉游仙梦,又逐流莺过短墙。”
   
典地葬妻
  司马光在洛阳编修资治通鉴时,居所极简陋,於是另辟一地下室,读书其间。当时大臣王拱辰亦居洛阳,宅第非常豪奢,中堂建屋三层,最上一层称朝天阁,洛阳人戏称:“王家钻天,司马入地。”司马光的妻子去世后,清贫的司马光无以为葬,拿不出给妻子办丧事的钱,只好把仅有的三顷薄田典当出去,置棺理丧,尽了丈夫的责任。司马光任官近40 年,而且官高权重,竟然典地葬妻。重读历史,让人深思。俗语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在封建社会,大多数人苦读寒窗,跻身仕途,无不是为了显耀门庭,荣华富贵,泽被后世,荫及子孙。在这些人面前,司马光的清廉更显可贵。嘉祜八年三月,宋仁宗诏赐司马光金钱百余万,珍宝丝绸无数,但司马光不为所动。司马光年老体弱时,其友刘贤良拟用50 万钱买一婢女供其使唤,司马光婉言拒之,他说:“吾几十年来,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有纯帛,多穿麻葛粗布,何敢以五十万市一婢乎?”
 
   政治主张
  司马光在政治上是标准的守旧派人士,他跟主持变法的王安石发生了严重分歧,几度上书反对新法。他认为刑法新建的国家使用轻典,混乱的国家使用重典,这是世轻世重,不是改变法律。所谓“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司马光与王安石,就竭诚为国来说,二人是一致的,但在具体措施上,各有偏向。王安石主要是围绕着当时财政、军事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大刀阔斧的经济、军事改革措施来解决燃眉之急。司马光则认为在守成时期,应偏重于通过伦理纲常的整顿,来把人们的思想束缚在原有制度之内,即使改革,也定要稳妥,因为“大坏而更改,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臣恐风雨之不庇也”。司马光的主张虽然偏于保守,但实际上是一种在“守常”基础上的改革方略。王安石变法中出现的问题,如新法不能有效落实和用人不当等情况,从侧面证明司马光在政治上还是老练稳健的。

    拒绝化缘
    化缘的人叫刘蒙,司马光的回信叫《答刘贤良(蒙)书》。信中说“光得侍足下才周岁,得见不过四五”,他们交往的时间不长,才不过一年,见面也少,只见过四五次面。基本还算个半生人。刘蒙的理由却似乎足够充分:“亲之无以养、兄之无以葬、弟妹嫂侄之无以恤”口气也大:“以鬻一下婢之资五十万畀之,足以周事。”意思是说,拿你买个粗使丫头的五十万钱给我,足够。当时司马光的月薪不过几万钱。
    显然属于无理要求。无理要求理应被拒绝。
    司马光说:“何足下见期待之厚,而不相知之深也!光得不骇且疑乎?”意思是说刘蒙你对我的期望值太高了,而且这么不了解我,为此我很吃惊,也不得不表示怀疑。为什么这样说呢?

    用人之道
    司马光是一个对人才观很有研究的人,他的许多关于人才问题的论述都记载于《资治通鉴》里。
    其中最著名的观点是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也就是说:德与才相比较,德是第一位的,是处于统帅地位的。
    所以选拔人才要德才并重,不可“蔽于才而遗于德”,而且应该把德放在首位。这一切,对当下的人才使用无疑也具有借鉴作用。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五·代宗大历十四年》,司马光在用人问题上有这样一段论述:“臣闻用人者,无亲疏、新故之殊,惟贤、不肖之为察。其人未必贤也,以亲故而取之,固非公也;苟贤矣,以亲故而舍之,亦非公也。夫天下之贤,固非一人所能尽也。若必待素识熟其才行而用之,所遗亦多矣。古之为相者则不然,举之以众,取之以公。众曰贤矣,己虽不知其详,姑用之,待其无功,然后退之,有功则进之;所举得其人则赏之,非其人则罚之。进退赏罚,皆众人所共然也,己不置毫发之私于其间。”
    这段看似平朴,没有什么新鲜见解的话,却包含着不论亲疏远近,出于公心,唯贤是举的思想,成为历代正确的用人准则。但道理人所共知,要真正实行起来却很难。而那些在用人上唯亲、唯诺、唯顺、唯拍、唯吹的为官者却代不乏人。
    司马光把人分为“圣人”、“君子”、“小人”、“愚人”四类。他认为无才无德的“愚人”,胜于有才无德的“小人”,因为“小人”智高能作恶,为害更大,自古以来的“国之乱臣,家之败子”,都是“才有余而德不足”的人。按照这种分类法,识人之道似乎不难,但克服用人唯私、唯利、唯奴则难能可贵。

    茗战东坡
    司马光儿时就受过光山茶的滋润,苏轼在光山净居寺自采自焙自饮,乐而忘归。两位从光山走出的大名人,曾有过一场茗战,并由此引发一段茶墨之辩的文坛佳话。
  司马光好茗饮,一日,邀好友斗茶品茗,大家带上各自收藏的上好茶叶、茶具、水赴约。先看茶样,再嗅茶香,后评茶味。苏东坡和司马光所带的茶成色均好,因苏东坡自携隔年雪水泡茶,水质好,茶味纯,遂占了上风。苏东坡心里高兴,不免有些乐滋滋的。当时茶汤尚白,司马光内心不服,遂出题难之曰:“茶欲白,墨欲黑;茶欲新,墨欲陈;茶欲重,墨欲轻。君何以同爱二物?”苏东坡不慌不忙地高睨而答:“二物之质诚然矣,然亦有同者。”司马光问其故,苏东坡从容对曰:“奇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操同也;譬如贤人君子,黔皙美恶之不同,其德操一也。公以为然否?”众皆信服。
  此事载于宋张舜民《画墁录》:“司马温公云:茶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茶欲新,墨欲陈。茶欲重,墨欲轻。如君子小人不同。至如喜乾而恶湿,袭之以囊,水之以色。皆君子所好玩,则同也。”又载于宋曾慥《高斋漫录》:“司马温公与苏子瞻论茶墨俱香云:‘茶与墨,二者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苏曰:‘奇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操同也。譬如贤人君子,黔皙美恶之不同,其德操一也。’公笑以为然。”
  茗战又称“斗茶”,是古代评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文人墨客喜爱的精神盛宴与文化活动。司马光与苏轼间的茗战,苏胜而司马负。然茗战曲终又起舌战。
  茶墨之辩可谓经典,名儒大家风范跃然纸上。司马光从茶和墨表象上的“白”与“黑”、“重”与“轻”、“新”与“陈”绝然相对发问,可谓问得精彩,有难度;苏东坡从茶和墨本质上的“德”、“操”俱同应对,可谓答得十分妙到,有深度。诚然,茶与墨不同之处众多,但只要各自达到了上乘极品程度,自会生发令人陶醉、让人仰慕的魅力,茶与墨可归一处。奇茶妙墨俱为上乘极品,兼而爱之,茶益人思,墨兴茶风,相得而益彰。
  茶墨之辩虽为名人逸事,但却是名人“最精致的心灵的证明”。苏东坡一生足迹遍及天下,虽屡遭贬谪,却随遇而安,得以“尝尽溪茶与山茗”,更兼得茶中三昧,终悟茶道至境。古人云:“深心追往。”我们惟有“深心”,始能“追往”。茶墨之辩中司马光、苏东坡一问一答中充溢着人生哲理,也意蕴着智慧的启迪与升华。       

    “秘书”风波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20岁的司马光在京城开封考中了进士,做了一名公务员。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刚当上皇帝的宋神宗看到司马光的学问和写作能力很好,打算让司马光做他的秘书。在许多人看来,能给皇帝当秘书,那是求之不得的天大好事。
    司马光接到宋神宗签署的任职命令后,却拒绝就任皇帝的秘书,因为司马光不喜欢写那些陈词滥调的文件和工作总结。宋神宗有点生气,问司马光:“你为什么不愿意给我这个一把手当秘书?”司马光说:“老大,我不擅长写工作总结之类的应用文,您还是另请高明吧。”宋神宗强忍心中的火气,对司马光说:“你是知识分子,应该知道,有的人学问好,但不善于写文章,有的人擅长写文章,学问却不怎么样。你司马光写文章和学问都很好,为什么不愿意做我的秘书呢?”司马光坦然回答:“老大,给您做秘书,要起草文件、写工作总结,要用固定格式的应用文,我写不好应用文。”宋神宗说:“你用别的文体写也可以呀!”司马光说:“老大,咱大宋朝还没有用应用文之外的文体写文件和工作总结的先例呵!”宋神宗说:“我就给你开这个先例,行吗?”司马光低头沉默片刻,依然不答应。
    宋神宗望着司马光的背影,自言自语道:“我非要你做我的秘书不可!”然后,派警卫员拿着任命的文件去追司马光,对司马光说:“我来传圣旨给你,你不管同意不同意,都应该回皇宫里当面向老大说明。”司马光只得返回皇宫。宋神宗示意警卫员硬是把秘书的任命文件塞到司马光的手里,说:“你已经把任命文件拿到手里,说明你已同意做我的秘书了,作为男子汉,既然同意了就不许反悔,你明天上午就来上班吧!”
    司马光就这样“被秘书”了。                                              
(综合)

                                                                                                 

 

北宋司马光《王尚恭墓志》、《宁州帖》

 

北宋司马光《王尚恭墓志》、《宁州帖》

    司马光《宁州帖》(整体与局部),纵32.7厘米,横57.6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此帖为司马光去世前一年元丰八年(1085)冬十一月,写给侄儿司马富的手札,叮嘱其辞官归里,侍养尊亲。帖上钤有元滕用衡、苏大年,明沈周、项元汴,清江德量、伍元蕙、罗天池、潘延龄等鉴藏印记。
    此帖为司马光六十七岁时所作,其书法结体方正,用笔的起落明晰利落,古雅淳厚,并寓隶书笔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