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视剧类型详解(单本剧、连续剧和系列剧)

(2012-12-07 15:41:13)
标签:

电视剧

心理

校园

自然

还是

分类: 书画资料

 电视剧类型:单本剧、连续剧和系列剧

  单本剧和连续剧是就剧本的长度而言,一般说来,三集以下都为单本剧,三集以上则为连续剧。系列剧与连续剧的区别则在于内容和结构上,连续剧无论多长,其故事必须是一个完全的整体,就像一部长篇小说,不仅人物贯穿始终,故事也连为一体。每一集的故事都是承接上一集故事,又要为下一集故事发展留下伏笔。而系列剧则不同,尽管它的主要人物也是贯穿全剧,但每一集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

  一般说来,每集电视剧播映时间为五十分钟,但也有例外,如最近播映的韩国长篇电视连续剧《爱情是什么》,每集长度达一小时三十分钟以上。一般说来,一部包括上下集的单本剧长度正好与一部电影的长度相近,制作成本却要低很多。在我国,拍一部电影一般都在百万元以上,有的达数千万之多,而拍一集电视剧的成本大约在十万到二十万之间。从写作角度看,单本剧讲求构思精巧,情节简练,其故事往往是从小事入手,以小见大,结构要求完整。

  如果说单本剧像精致的短篇小说,那么电视连续剧则像长篇小说。在结构上,它很像我国的章回体小说。在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每一回都有几段故事,故事中有起伏有高潮,引入入胜,并总是在故事发展到高潮时突然中断,来一个“欲听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由于电视连续剧篇幅过长,不可能在一个完全的时间里看完,为吸引受众第二天还能看下去,在每一集的结尾处也会留下这样的悬念。从商业运作的角度来看,电视剧拍得越长,每集所花的成本越低,也就能形成规模效益。目前我国拍摄的电视剧一般都在十集到四十集之间,也有拍到一百多集的。

  在电视系列剧中,人物性格往往是固定的,从头到尾并没有发展。把他们放在不同的情境中,就会演绎出不同的故事来。如果说电视连续剧是以一环扣着一环的悬念来吸引受众,那么,系列剧则是靠人物的魅力和戏的整体风格来打动人,譬如《编辑部的故事》之所以成功,首先在于李冬宝、戈玲这几个人物塑造得好,其次就是它的轻喜剧风格所具有的魅力。在我国,系列剧以喜剧风格为多,如《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等。几年前在我国播映并受到欢迎的美国系列剧《神探亨特》则为警匪片,基本上属于正剧风格。受形式限制,一般说来,系列剧不适于表现过于沉重的主题。从商业运作的角度来看,系列剧成本比较低,运作灵活,只要受众喜欢,可以不断地拍下去,在国外有的系列剧能拍到几百集。

 

电视剧类型:室内剧、纪实电视剧 、行业剧

  室内剧的场景大部分在室内,有相对稳定的人物和人物关系,经常采用多机拍摄、现场切换、同期录音的方法,具有高速度,高频率的特点。从商业运作的角度来看,它的制作成本是比较低的。

  我国拍摄的电视连续剧《渴望》和电视系列剧《编辑部的故事》都属于室内剧,它们的成功,使得国内同行纷纷仿效,使之成为一种独立的电视剧类型。由于受场景的限制,室内剧大都靠对话来支撑,矛盾冲突也更多通过对话来完成的,因此对人物语言的把握也就十分重要。迄今为止,我国拍摄的室内剧大多带有轻喜剧的色彩,人物语言诙谐幽默,往往能够引发出受众由衷的笑声。

  从《9•18大案》之后,出现了一种新的电视剧类型,即纪实电视剧。这种类型的电视剧以新近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为基础,充分地利用电视纪实性强的特点,追求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态,情节上并不刻意追求戏剧化,尽量减少人为编造的痕迹,主要人物都是由事件的当事人扮演,人物对话也采用地方方言。采用新闻拍摄的方式,给人的感觉很像《东方时空》“生活空间”中“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拍摄的纪实片多以国内重大案件作为题材。

  行业剧是指行业为塑造本行业形象而拍摄的电视剧,一般由行业出资,带有很强的社会功利性。写作这类电视剧最大的困难在于一方面要考虑到出资方的利益,在剧本中尽量突出行业的特征,为行业作宣传;另一方面又要尽可能地把这种功利性融化在剧情中,使它带有一定的艺术性。事实上,要做到这一点却很难,我国拍摄的行业剧中,很少有太成功的例子。从制作者的角度看,拍行业剧最大的好处就是没有风险,因为出资方追求的只是社会效益,并不指望收回成本,这也是行业剧存在的根本原因。


电视剧类型:伦理剧、言情剧、武侠剧、警匪剧、校园剧

  从题材上看,能够称之为类型的有伦理剧、言情剧、武侠剧、警匪剧、校园剧等。

  伦理剧顾名思义就是以电视剧为媒体,倡导和宣扬某种道德伦理观念的电视剧,它应该带有很强的理性因素,然而绝不是我们经常说的宣传片。首先,它的着眼点是为了吸引受众,是要把对社会伦理的揭示当作打动受众的主要因素,也可以说是它的卖点所在。其次,这种伦理观念的宣扬是通过生动的情节来表现的。第三,它不仅要宣扬道德伦理观念,而且很注重表现人的情感,往往是通过浓厚的情感来达到宣扬伦理的目的。从商业运作的角度来看,这种伦理剧容易取得成功,譬如近几年拍摄的《儿女情长》、《孽债》、《渴望》都取得了轰动效应,此外诸如《苍天在上》之类反腐败题材的电视剧也可以算是伦理剧。

  言情剧中的这个“情”字,是指爱情,言情剧就是写男女之间爱情的电视剧。最典型的言情剧就是根据琼瑶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如《在水一方》。言情剧围绕一个“情”字做文章,写的就是男女之间的感情纠葛;相爱着的男女由于家庭、地位、世俗偏见和其他种种人为的因素经受了种种磨难,最后有情人终于成了眷属,这几乎成了所有言情剧的模式。言情剧往往情节发展较慢,情感较为低沉,有时甚至带有悲剧中的苍凉意味,画面比较讲究,注意意境的渲染和氛围的营造。写言情剧,最重要的是把握好感情的度,防止矫情。

  言情剧在青少年受众中有一定的市场。近些年,我国似乎没有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言情剧,即便有,也不是很成功。在许多电视剧中,总是贯穿着男女之间的情感纠葛,在那里男女之间的情感就像一味不可缺少的调料。

  武侠剧也是中国所独有的,它与中国的传统武术连在一起,与西方的打斗片有很大的不同。“侠”字象征着某种伦理观念,武侠剧中的侠客们个个武艺高强,行走江湖,到处行侠仗义,打抱不平。他们往往超脱于世俗社会之外,不受法律的约束,他们心目中的“侠”和“义”是他们所遵循的道德准则。应该说,这些人在一定程度代表了下层人民的道德理想,即便在今天也能从他们身上找到常人难以达到的人生境界,譬如他们的自由及其性格本身的魅力等等。在小说或电视剧中,“侠”也总是和“情”连在一起的,在古龙的小说里,侠客们总要为情所困,为情所苦,而金庸笔下的主人公却总能找到感情的归宿。

  从拍电视剧的角度来看,武侠剧一般表现代表侠义道的集团与代表旁门左道的邪派人物之间的斗争,往往容易组织起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情节跌宕起伏,有时甚至充满血腥屠杀之类的凶险场面。武术动作经过影视手段的处理,也会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然而,对于武侠剧,我们还应该从更高意义上来理解。无论如何,电视剧总是要写人,写人性的。以金庸、梁羽生、古龙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他们对于人性的深刻揭露,他们把险恶丛生的江湖作为演示人性的舞台,侠客也好,邪派人物也好,一个个都在这里脱下了自己的外衣,展示着自己的本性。在金庸那里,人的善恶并不是以所谓“正”和“邪”来划分的,在他看来,正派人物中间有恶人,邪派人物中间也会有好人。那些看上去道貌厚然的正人君子们也可能包藏祸心,这些思想在他的小说《笑傲江湖》里表现得最为充分,这也是他写得最好的小说之一。

  警匪剧在香港和美国最为流行,如香港的《壹号法庭》、美国的《神探亨特》等。我国拍得较为成功的警匪片有《便衣警察》、《9.18大案》、《西部警察》等。所谓警匪剧写的是警察与匪徒之间斗智斗勇的事迹。美国的警匪剧注意突出个人性格的魅力,主人公有勇有谋,有幽默感,富于男性魅力,很会讨女人喜欢,性格则是狂傲不驯,经常与上司发生冲突,一般说来他们都是典型的个人主义者,却总能独立完成任务,剧中也会有许多激烈的打斗场面,但更突出主人公在破案过程中的勇敢和智慧。香港的警匪剧大多表现警察与黑社会集团之间的斗争,其中的正面主人公往往与黑社会人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使他们在与黑社会的较量中受到感情的困扰,在法律和感情中面临选择。国内的警匪剧更强调集体的作用,注重塑造警察的群体形象。在电视剧里,警察都是克己奉公的,他们忠于职守,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总是牺牲个人利益,那些在事业上成功的警察往往在个人感情上是失败者,矛盾冲突也由此而来,主人公们也不得不扮演着悲剧的角色,编导们总是试图通过这种悲剧感来使主人公的形象变得崇高起来。

  校园剧是指反映校园生活的电视剧,如反映中学生生活的《十六岁的花季》、《第四军团》、《花季.雨季》,最近正在播出的反映大学校园生活的《阳光地带》等等。

  在许多人看来,校园剧难写,因为校园的生活过于单调,不容易组织起尖锐的矛盾冲突,也很难构想起完整的故事情节。这种观点并非没有道理,但我们应该看到,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矛盾,就会有冲突,也就会有故事,是否能够找到,就得看你的眼光,看你的艺术功力。校园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写,可以写同学间的关系,也可以写老师与同学间的关系,可以写爱情,也可以写道德伦理,还可以像《阳光地带》那样写高校的教育改革。校园剧经常与青春联在一起,而青春是很令人留恋和向往的,所以校园剧不仅在青少年和知识分子中间有市场,一般人也可能会欣赏。

 

电视剧类型:伦理剧、言情剧、武侠剧、警匪剧、校园剧

  从题材上看,能够称之为类型的有伦理剧、言情剧、武侠剧、警匪剧、校园剧等。

  伦理剧顾名思义就是以电视剧为媒体,倡导和宣扬某种道德伦理观念的电视剧,它应该带有很强的理性因素,然而绝不是我们经常说的宣传片。首先,它的着眼点是为了吸引受众,是要把对社会伦理的揭示当作打动受众的主要因素,也可以说是它的卖点所在。其次,这种伦理观念的宣扬是通过生动的情节来表现的。第三,它不仅要宣扬道德伦理观念,而且很注重表现人的情感,往往是通过浓厚的情感来达到宣扬伦理的目的。从商业运作的角度来看,这种伦理剧容易取得成功,譬如近几年拍摄的《儿女情长》、《孽债》、《渴望》都取得了轰动效应,此外诸如《苍天在上》之类反腐败题材的电视剧也可以算是伦理剧。

  言情剧中的这个“情”字,是指爱情,言情剧就是写男女之间爱情的电视剧。最典型的言情剧就是根据琼瑶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如《在水一方》。言情剧围绕一个“情”字做文章,写的就是男女之间的感情纠葛;相爱着的男女由于家庭、地位、世俗偏见和其他种种人为的因素经受了种种磨难,最后有情人终于成了眷属,这几乎成了所有言情剧的模式。言情剧往往情节发展较慢,情感较为低沉,有时甚至带有悲剧中的苍凉意味,画面比较讲究,注意意境的渲染和氛围的营造。写言情剧,最重要的是把握好感情的度,防止矫情。

  言情剧在青少年受众中有一定的市场。近些年,我国似乎没有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言情剧,即便有,也不是很成功。在许多电视剧中,总是贯穿着男女之间的情感纠葛,在那里男女之间的情感就像一味不可缺少的调料。

  武侠剧也是中国所独有的,它与中国的传统武术连在一起,与西方的打斗片有很大的不同。“侠”字象征着某种伦理观念,武侠剧中的侠客们个个武艺高强,行走江湖,到处行侠仗义,打抱不平。他们往往超脱于世俗社会之外,不受法律的约束,他们心目中的“侠”和“义”是他们所遵循的道德准则。应该说,这些人在一定程度代表了下层人民的道德理想,即便在今天也能从他们身上找到常人难以达到的人生境界,譬如他们的自由及其性格本身的魅力等等。在小说或电视剧中,“侠”也总是和“情”连在一起的,在古龙的小说里,侠客们总要为情所困,为情所苦,而金庸笔下的主人公却总能找到感情的归宿。

  从拍电视剧的角度来看,武侠剧一般表现代表侠义道的集团与代表旁门左道的邪派人物之间的斗争,往往容易组织起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情节跌宕起伏,有时甚至充满血腥屠杀之类的凶险场面。武术动作经过影视手段的处理,也会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然而,对于武侠剧,我们还应该从更高意义上来理解。无论如何,电视剧总是要写人,写人性的。以金庸、梁羽生、古龙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他们对于人性的深刻揭露,他们把险恶丛生的江湖作为演示人性的舞台,侠客也好,邪派人物也好,一个个都在这里脱下了自己的外衣,展示着自己的本性。在金庸那里,人的善恶并不是以所谓“正”和“邪”来划分的,在他看来,正派人物中间有恶人,邪派人物中间也会有好人。那些看上去道貌厚然的正人君子们也可能包藏祸心,这些思想在他的小说《笑傲江湖》里表现得最为充分,这也是他写得最好的小说之一。

  警匪剧在香港和美国最为流行,如香港的《壹号法庭》、美国的《神探亨特》等。我国拍得较为成功的警匪片有《便衣警察》、《9.18大案》、《西部警察》等。所谓警匪剧写的是警察与匪徒之间斗智斗勇的事迹。美国的警匪剧注意突出个人性格的魅力,主人公有勇有谋,有幽默感,富于男性魅力,很会讨女人喜欢,性格则是狂傲不驯,经常与上司发生冲突,一般说来他们都是典型的个人主义者,却总能独立完成任务,剧中也会有许多激烈的打斗场面,但更突出主人公在破案过程中的勇敢和智慧。香港的警匪剧大多表现警察与黑社会集团之间的斗争,其中的正面主人公往往与黑社会人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使他们在与黑社会的较量中受到感情的困扰,在法律和感情中面临选择。国内的警匪剧更强调集体的作用,注重塑造警察的群体形象。在电视剧里,警察都是克己奉公的,他们忠于职守,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总是牺牲个人利益,那些在事业上成功的警察往往在个人感情上是失败者,矛盾冲突也由此而来,主人公们也不得不扮演着悲剧的角色,编导们总是试图通过这种悲剧感来使主人公的形象变得崇高起来。

  校园剧是指反映校园生活的电视剧,如反映中学生生活的《十六岁的花季》、《第四军团》、《花季.雨季》,最近正在播出的反映大学校园生活的《阳光地带》等等。

  在许多人看来,校园剧难写,因为校园的生活过于单调,不容易组织起尖锐的矛盾冲突,也很难构想起完整的故事情节。这种观点并非没有道理,但我们应该看到,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矛盾,就会有冲突,也就会有故事,是否能够找到,就得看你的眼光,看你的艺术功力。校园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写,可以写同学间的关系,也可以写老师与同学间的关系,可以写爱情,也可以写道德伦理,还可以像《阳光地带》那样写高校的教育改革。校园剧经常与青春联在一起,而青春是很令人留恋和向往的,所以校园剧不仅在青少年和知识分子中间有市场,一般人也可能会欣赏。


电视剧类型:艺术片与商业片

  把艺术片与商业片对立起来的作法实在令人费解,这很容易给人造成误解,似乎拍艺术片就可不考虑商业利润,商业片则可以不要艺术追求。

  正如我们所说,艺术的品格并不取决于艺术的外在形式,而在于其中所包含理念的程度。艺术水准的高低最终取决于艺术家个人的品格和对理念把握的程度,许多人以纯粹的艺术家自居,可是对人生缺乏深切的感悟,对社会对人生认识肤浅,却在形式上花样翻新。这样的人,无论怎样自命不凡,却无法掩饰他们灵魂的苍白,他们的作品也难登上艺术的殿堂。而像金庸、古龙这样的作家,尽管采用的是武侠小说这样通俗的艺术形式,然而他们的人生境界及其对人生的理解,却远远高出那些自命不凡的所谓纯粹的艺术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艺术作品都可能成为商品。在许多人看来,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它的市场价格往往是分离的,那些艺术品位高的作品往往得不到受众的欣赏,而那些趣味低级的作品却大有市场,这种现象在电视剧中似乎更为明显,而电视剧正是在这种受众的低级趣味的支配下变得越来越俗气;越来越没有艺术品味。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好看”;“热闹”’也便成为许多制片人和导演追求的目标,为了“好看”,为了“热闹”,他们可以违背创作规律,牺牲个人的艺术追求,追求离奇的情节和激

  烈的矛盾冲突;追求所谓的视觉效果,大量粗制滥造的平庸之作由此而产生。当他们发现受众并不买他们帐以后,难免会感到委屈,感到困惑,感叹道:“真不知道观众到底喜欢看什么?”

  我们知道,商品的价值是由其使用价值所决定的,商品的价格由商品的价值所决定,并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艺术作品作为特殊的商品,它的市场价值并不完全取决它的艺术价值,在许多情况下,其艺术价值与其市场价值是相互背离的。一首流行歌曲,一部卖座影片,最多不过是一顿文化快餐,却能给制作者带来滚滚的利润。而那些经过艺术家精心排演的话剧或舞剧,却得不到受众的青睐,因而得不到经济上的回报。

  然而,我们并不能由此而得出结论说,艺术含量越高的作品其市场价值便越低,事实上许多被我们称为艺术片的电视剧,在市场上取得的成功并不逊色于那些所谓的商业片,譬如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三国演义》、《党员二愣妈》、《和平年代》等,无论从艺术品位还是运作方式来看,都应该算是艺术片,但它们在商业上同样也取得了成功。我们说,电视剧的艺术品位固然不能决定其市场价值,但是那些违背艺术规律,不惜牺牲艺术迎合受众的平庸之作同榉也没有市场。

  必须弄清楚这样一个问题:受众到底需要什么?有人说,受众坐在电视机前,为的就是消遣,为的就是休息和娱乐,电视剧必须满足受众的这种消费需求。我们经常说,顾客是商家的上帝,而对电视剧制作者来说,受众就是他们的衣食父母,没有了受众,他们的作品将毫无意义。然而这并不等于说可以不顾一切地去迎合受众,可以编造一些虚假的情节去欺骗受众,赚取他们廉价的眼泪。这是对艺术的亵渎也是对受众的亵渎。其实,无论什么类型的电视剧,最不可缺少的就是真诚,一个高明的艺术家应该懂得用真实的感情去打动受众,用高贵的理性去引导受众。香港的电视剧如《壹号法庭》、《天地男儿》等都是纯粹的商业片,但至少在情节的编排上是很自然的,在对人物感情把握上也很自然,这是它们受到受众喜爱的根本原因。

  我们认为,电视剧作为特殊的商品,它的市场价值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1、制作费用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电视剧的收益主要是由回收的广告费来体现的,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受众的收视率。表面上看,这同制作费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一部高成本的电视剧未必比低成本的电视剧收视率更高。一般说来,古装戏在制作成本上要高于现代戏,室内剧成本也要低于室外剧,但这似乎跟收视率没有太多的关系。

  事实上,制作费的高低对电视剧的效益还是有很大关系的。首先,制作费用的高低对电视剧创作质量有很大的影响。请什么样的演员,置什么样的景,用什么样的设备,都会对未来片子的质量产生影响。花大价钱请几位大腕来主演,就可能形成电视剧的“卖点”,用先进的设备,可以保证良好的画面效果。其次,制作费用也包括宣传费用,电视剧既是作为商品,就需要经营,需要用商业的方式来进行运作。舍不舍得花钱炒作,对电视剧的发行效果有很大影响。

  2、电视剧的质量

  我们所说的电视剧质量既包括艺术的因素,也包括非艺术的因素。艺术的因素是指剧中包含的艺术含量,而非艺术的因素则是指那些不属于艺术的范畴却对电视剧的发行产生重大影响的东西,譬如那些为迎合受众而编造出来的虚假情节,为追求感官刺激而故意营造出来的视觉效果及煽情因素等等,这些往往会破坏电视剧中的艺术氛围,但从商业角度来看,往往又是必需的。

  3、预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电视剧的效益是通过收视率体现出来的。事实上,电视剧制作商在向发行商或电视台出卖电视剧发行权或播映权的时候,他们对收视率只能有一个大概的估计。而当收视率成为现实,并产生出真正的社会效益以后,他们往往已经失去了对电视剧的支配权。因此,电视剧产生的社会效益往往也不等同于它的经济效益。

  从我国情况看,大概没有哪一种商品象电影和电视剧的价格那样扑朔迷离。同样一部影视剧,有的可以获得百分之几百的利润,而有的却是血本无归。电视剧市场价格好像并不太多地取决于成本,而在于它所产生的社会效益。

  电视剧发行商在从制作商那里收购发行权以前,必须考虑这部电视剧制作成本大概是多少,它在受众中可能产生怎样的影响,可能向多少家电视台出卖播映权,并可能获得多少经济收益。因此,无论制作商还是发行商,眼光和魄力都是很重要的,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对受众欣赏心理和欣赏趣味的把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