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九華山金喬覺九華山茅棚石菖蒲簫聲供養 |
http://s13/mw690/001NPFH6gy6Ev67oRMU5c&690
南無地藏王菩薩
清明節前一天,天色陰沉,我和大綱茶棣一早就前往九華山,禮拜金地藏肉身殿,參訪後山茅棚。
遊人很多,九華山的各種寺廟、道觀也很多,出售香火和旅遊用品的店鋪更是鱗次櫛比,將這千古名山營造得熱鬧非凡。由於遊客多,我們只能跟隨著長長的“隊伍”,依次經過各個景點,依次禮拜寺觀,一直來到金地藏菩薩肉身殿前。這裡更是人聲鼎沸,香火興旺,幾名虔誠的女善信還在大殿後面的空地上鋪上地席,進行五體投地式的大禮拜,其虔誠的精神讓人感動。
金地藏,本名金喬覺,古新羅國(今朝鮮半島東南部)國王金氏近族。相傳其人“項聳奇骨,軀長七尺,而力倍百夫。”而且“心慈而貌惡,穎悟天然。”據説金喬覺二十四歲時剔髮為僧,從新羅國航海來華求法。後來輾轉至九華山,居住在東崖峰的岩洞裏(後人稱之為“地藏洞”),過著十分清苦的禪修生活。
http://s5/mw690/001NPFH6gy6Ev5LjZmkd4&690
http://s16/mw690/001NPFH6gy6Ev5LyPEPaf&690
http://s7/mw690/001NPFH6gy6Ev5M3Ymq66&690
http://s13/mw690/001NPFH6gy6Ev5MAz7K6c&690
http://s11/mw690/001NPFH6gy6Ev67cGg29a&690
http://s4/mw690/001NPFH6gy6Ev67fY1Z63&690
此後由山外长老诸葛节、闵让和等居士發心善護,修建廟宇,金喬覺才有了棲身之地,並帶領徒眾鑿渠引水,墾荒種田,過著自給自足的農禪生活。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池州太守張岩,因仰慕金喬覺道風,帶領隨從,前來九華山參訪,並施捨大量錢財和物資。此後郡內官吏豪族,也紛紛前來皈依,甚至新羅國僧人聞知金喬覺名聲,也越海而來,隨侍左右。金喬覺的禪風逐漸被朝野所共知。
唐貞元十年(794年),金喬覺趺跏圓寂,世壽九十九歲,僧腊七十五嵗。其肉身置函中經三年,仍“顏色如生,兜羅手軟,羅節有聲,如撼金鎖”。徒眾根據《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語:菩薩“安忍如大地,靜慮可秘藏”,認定金喬覺即地藏菩薩示現。於是建一石塔,將肉身供於石塔中,尊為金地藏,嗣後配以殿宇,稱肉身殿。從此九華山名聲遠播,逐漸形成與五臺山文殊菩薩、峨眉普賢菩薩、普陀觀音菩薩並稱的地藏菩薩應化道場。
http://s7/mw690/001NPFH6gy6Ev5Hc0Oa96&690
http://s1/mw690/001NPFH6gy6Ev5O58A0f0&690
http://s16/mw690/001NPFH6gy6Ev5Ouq99ef&690
http://s15/mw690/001NPFH6gy6Ev5P27NQ6e&690
http://s15/mw690/001NPFH6gy6Ev5PHc2Gce&690
離開金地藏肉身殿,我們繼續向後山走去。鳥鳴花幽,山道崎嶇,遊人漸漸稀少,九華山的秀麗風光也漸漸顯露出來。雖然只是初春,但由於今年氣候偏暖的緣故,山杏花已經開殘,山風吹過,粉白的花辦落滿石徑,如同雪片。山桃花卻剛剛吐紅,仿佛初春嬌羞的少女容顔,掩映在叢樹竹林閒,格外嬌媚。
走過一道溪橋,一座樸素的茅庵隱約映入眼簾,這裡是我們此行的另外一個目的地——九華山藥師庵。
藥師庵很小,目前只有兩位尼師常住,明照老尼師是這裡的當家師,已經住了十多年了。據説這裡過去很熱鬧,曾經是遊客上下纜車的必經地,前些年纜車改了綫路,就顯得冷清多了。望著庵外那巨大的纜車基站和鋼鐵結構,我依稀能想象到往昔的喧鬧與煩躁。藥師庵門前是一片很大的茶園,茶園旁是一小塊菜地。一條小溪從茶園旁經過,或許是天氣乾旱的緣故,小溪裏看不見溪水,只有一叢叢茂盛的春草。
“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這是《楚辭·招隱士》裏的句子,描寫遠行的遊人因爲看見草色而生起無限幽思。我這次出行已經十多天了,想來終南山的草色也已經一片青翠了吧?是否也在召喚行人早些歸去呢?
當我正沉浸在思古幽緒裏的時候,忽然瞥見一位年輕的尼師,擕著茶籠,正在旁邊的茶園裏採摘茶葉。她穿得很素雅,採茶的動作雖然不太專業,但那專注的神情卻足以感動行人。我本準備過去和她打聲招呼的,誰知她擡頭看見了我,便匆匆拿起茶籠,快步越過小溪,走向藥師庵後面去了,轉眼就不見了蹤影。原來藥師庵後有幾處新建茅棚,這位年輕尼師大概就是住在那邊的吧?
http://s12/mw690/001NPFH6gy6Ev5QdBov7b&690
http://s11/mw690/001NPFH6gy6Ev5RqBg61a&690
http://s16/mw690/001NPFH6gy6Ev5S7WJ91f&690
http://s12/mw690/001NPFH6gy6Ev5SEByb1b&690
http://s13/mw690/001NPFH6gy6Ev5Tfns03c&690
http://s7/mw690/001NPFH6gy6Ev5TYNuud6&690
http://s6/mw690/001NPFH6gy6Ev5UuqiNa5&690
午齋很豐盛,小小的粗木餐桌上擺了六七個菜,一大盆湯,一大鍋蒸米飯。這是兩位尼師和三位從北京過來的善信居士共同努力的成果,雖然用的時間稍稍長了一些——大約兩個多小時。腌蘿蔔、炒青菜、炒青筍等都很合我的口味,西紅柿青菜湯也不錯。米飯稍稍有些夾生,好在已經熟了。其中一小碟涼拌魚腥草,由於吃前我沒有看仔細,嚼到嘴裏才發覺異常的腥味,趕快用茶水漱了口,這才感覺好些了。看到我這樣“狼狽”的樣子,明照老尼師在旁邊咯咯笑道:你們北方人很吃不慣呢,那就多吃些炒小筍,今天早上才挖的,很新鮮呢。
http://s13/mw690/001NPFH6gy6Ev5HpeJm3c&690
http://s13/mw690/001NPFH6gy6Ev5HwXSIfc&690
http://s11/mw690/001NPFH6gy6Ev5QWgsOca&690
http://s2/mw690/001NPFH6gy6Ev5L4uBz81&690
告別了藥師庵,告我和大綱茶棣沿著溪流的方向,開始返程下山。九華山蒲草很多,石間水畔,滿眼都是鬱鬱蔥蔥的石菖蒲,臨水撫弄,手有餘香。我找了一塊幽靜的大石坐下,旁邊一樹山桃花開得正艷。在這初春的午後,聼著溪流潺湲,聼著鳥鳴啁啾,望著一叢叢青翠的石菖蒲和滿樹山桃花,行人的心裏也一片明淨。
我拿起洞簫,調整氣息,依石傍水,輕輕吹奏。那是供養春天的曲子,那是供養九華山茅棚的曲子,那是供養聖僧金地藏的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