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者威信从何处来?

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教育论坛 |
教育工作者威信从何处来?
校园里什么样的人都有,在孩子心中,教育工作者也分为三六九等,尽管不上什么台面,但一拨拨孩子传下去,你就会感叹,原来教育从来不是一天两天就能产生效果的。
一些人误以为只要把教学抓好了,自己就能够在孩子面前建立持久的威信,殊不知,为抓成绩而抓成绩,到头来,不仅孩子的学业成绩无法上升,说不定还会引起抱怨声一片,到头来,师生关系愈来愈紧张,那才是最大的悲剧,事实上,网络间时不时出现的师生冲突,恐怕不是一时结果,我发现更大的可能性就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尴尬局面,只不过眼下一点点事儿成了导火线而已。
我喜欢巡视校园,时不时发现一些问题,在班级,更愿意孩子们写日记,随时都可以把握一天来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动态,不要指望哪一天没有问题发生,只有不断地解决孩子中间存在的问题,才能够给广大孩子赢得健康成长的机会。
一大早,来到学校,直接走向教室,就是要第一时间看看孩子们早读的情况,没想到,五六个小毛孩在外面,拿着本子在捣腾着什么,作为教育管理者自然需要问问原因,然后接着赶路,心中却在不断盘算,到底应该如何处理这几个小毛孩。等到全校上下都走遍了,再次来到这里,孩子们依旧在哪儿,说实在的,在教室外补作业总归不是事儿,只能选择到教导处去处理了。
也许到教导处补作业还是第一次,小毛孩们有些忐忑不安,等到来到教导处,数了数,竟然少了一位学生。问孩子们,到底是怎么回事,有人说,被老师喊回教室了,到底有没有把作业补好,大伙直摇头。我明白,作为教师,如果不能够公正平等对待孩子,十有八九都得不到广大学生的尊重。不用问,从孩子们的眼神中就可以判断一切,我狠下决心,还是让一个孩子去喊,毕竟公正比什么都来的珍贵。没想到,遗漏的孩子也没说什么,毕竟昨天的作业没有做,补作业没有什么错。
当然了,我没有简单的让其补作业,而是主动讲道理,并没有从言语上给予侮辱,更没有进行所谓的形体上的惩罚,原因很简单,到教导处这本身就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儿。看着大伙的态度,我还是决定让其坐下来补作业,整个地方都特别寂静,每个孩子都在奋笔疾书,没什么,又有谁愿意永久性的待在教导处这样的地方呢?
没想到,临近结束时,有孩子还特别感激。我知道,做教育工作者,千万不能够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只有公平公正,天地无私,才能够在孩子中间树立威信。一些老师为啥在孩子心中没有了威信,说到底不就是缺乏真正的公平无私吗?
有老师说,一个老师如果欺软怕硬,孩子们就会不服气,尤其是被欺负的孩子,他们会觉得这样的老师没有必要尊重,老是欺负弱小的人,这无形中就滋生了向往暴力的想法。为啥许多孩子本来好好的,等到一段时间后,就会变得蛮不讲理呢?不就是老师在处理的过程中缺乏公正吗?
教师的威信从公平无私开始,这是前提条件。为啥一些优秀的教师再怎么批评孩子,孩子照样喜欢呢?不就是这些老师能够公平无私吗?其次,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够时刻问自己,到底有没有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假如自己就是孩子,唯有如此,才能够从心底去爱孩子。
我发现许多孩子之所以不喜欢一些老师,不就是这些老师戴着一副势利眼,压根儿不把孩子当回事,整日里吊儿郎当,只要出现了情况,一股脑儿地把责任推卸给孩子,这样的老师想要树立威信,那就难比登天了。许多孩子都喜欢勇于担当的老师,只有敢于承认错误,懂得直面矛盾,这样的老师才会得到孩子骨子里的尊重。
方法总比问题多,所谓的教师职业倦怠,不就是自己不去想办法处理师生之间的问题,而是想办法推卸责任,这样干下去,只会误以为学生为难自己,殊不知,不同的教育方式带来的自然是不同的效果,如此,只有不断地反省自我,我们才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树立了威信。
优秀的教师从来不会放弃严厉,如果做什么事儿都没有原则性,老是得过且过,试想,孩子们还会喜欢吗?有孩子说得好,愈是自己喜欢的老师,就算被严厉批评几句,只会觉得从心底自责自我,绝不会怪罪老师,相反,愈是不喜欢的老师,就算批评是对的,也会误以为是老师找自己的茬,久而久之,师生之间就会水火不容,这才是最最糟糕的事儿呢?许多校园暴力,尤其是师生之间不该发生的冲突,不就是平日里教育过程中,缺乏“亲其师”,自然没有人“信其道”了。
教育工作者在人品上行得正,这是根本,如果在这方面出了问题,就算本领再高,恐怕想要成为孩子尊重的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原因就在于教育从来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真正愿意为孩子服务,做其精神引领的导师的人,其威信不威而立。不信,你可以走进一些班级,有些老师的教学技艺并不怎么高超,可孩子的学习效果未必差到哪里,为啥呢,不就是人格魅力在其决定性作用了。事实上,古今中外的大教育家都在人格品行上高人一筹,才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
当然了,教育工作者还要在教学技艺上下功夫,这就需要其在教材的把握与课标的解读上都能够到位,否则,胡乱一气抓教学,孩子跟在后面吃了许多苦,到底有没有获得进步,一旦没有成功与进步作为后盾,自然在权威上也大打折扣。
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研究上需要狠下功夫,不能够有丝毫马虎,这就是为啥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不同的人教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真的,许多学生为啥不喜欢一些课,不就是我们的教师讲解特别费劲,用一句形象的话说,本来不讲倒也罢,一讲反而糊涂了。教学不在于讲究什么模式,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上倾注了多大的热情,带给孩子多大的智慧碰撞,一味地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到头来,只能够让广大孩子愈来愈讨厌老师。
我讲课有这样的底线,一旦发现课前情绪不对,说话没有充分的准备,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来,宁可让孩子自主学习,也不愿意胡乱一气上完一堂课,毕竟,课堂带着糟糕的情绪上是没有多大的效果。如今处于数字化高速发展时代,许多教师满以为只要在多媒体运用上下功夫,自己可以乐得优哉游哉,殊不知,课堂真正的生命依旧是师生之间的智慧碰撞,没有思维的互动,想要在学习上取得质的飞跃,这自然是最最困难的事儿了。
许多孩子为啥喜欢一些老师,为啥有些老师只要走进课堂,威信自然立起来,说到底不就是在人品上追求至高境界,在教学技艺上狠下一番功夫。话又说回来了,曾经叱咤风云的教师,为啥不能够永久如此下去呢?我看教师毕竟需要终身学习,不能够躺在过去功劳簿上睡觉,否则,迟早会成为孩子嫌弃的对象。
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不断地自我反省,多总结自身得失,读一读前沿性的教育理论知识,千万不能够作茧自缚,总觉得经验丰富了就可以忘记学习,否则,落伍是迟早的事儿。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知识浩瀚如星辰的今天,教育对象在不断地变化,教育工作者威信从何处来,我们仍需不断上下求索。(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