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饭店(第二版)(《沿着KKH去巴基斯坦旅行》系列之二)

标签:
巴基斯坦kkh自助游帕苏passuinn |
分类: 旅游 |
巴基斯坦不是一言可以蔽之的,那儿既有海滨,也有沙漠,在河流与运河之间还绵延着良田。沿着喀喇昆仑高速公路开车去中国,沿途开过的那些山谷底部,海拔比阿尔卑斯山的顶峰还高。——莫欣•哈米德《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
真正的巴基斯坦之旅始于海拔2400米的帕苏(Passu)。
如前文所述,国际大巴从新疆喀什出发,我们在塔什库尔干办理出境手续,出了红其拉甫关口,就算是与祖国大陆告别了。到临近的巴基斯坦入境移民局所在的索斯特(Sost)只有84公里,但通过这段“天险”却要花足足三个多小时。过了索斯特继续向前赶30公里路就是我们进入巴基斯坦第一天的下榻点帕苏了。
帕苏甚至算不上一个镇(town),而更像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小村庄(village),只有几户人家坐落在KKH的道路两旁,门上挂着HOTEL或INN的字样,门前盛放鲜花,院落里种植着杏树和苹果树。袅袅炊烟从河谷中升起,那儿有墨绿色的农田和零星屋舍。帕苏雪山的冰川融水注入到与KKH(喀喇昆仑高速公路的简称,又称中巴公路,下同)平行的罕萨河,蜿蜒奔腾伸向北方。
也许是因为2010年罕萨地区爆发洪水冲毁了帕苏前方的道路,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这里的路桥、电力设施毁于殆尽,身在帕苏唯一的烦恼便是整个村子里都没有电,并且很难搜索到手机信号。
PASSU
INN旅店里的老爷爷向我推荐了一家餐馆“冰川饭店”,据说是整个村庄中最棒的餐厅——厨师还会做中国菜。旅店自己也带餐厅,这要是搁在国内一定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真诧异老爷爷人怎么这么好,反倒为别人家的餐厅打广告!太阳下山时,我和同伴便顺着老爷爷指的方向找饭店去。村里的孩子好奇地打量着这些亚洲游客,有两个青年主动上前来给游客带路。巴基斯坦青年的热情几乎有点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他们听说是来自中国的客人便盛情邀约到自己家中做客,“你们不用去冰川饭店,可以到我们家吃饭。如果你们光临寒舍,我们全家人都会感到无比高兴与自豪。”这样的热情让城市人甚至心生怀疑,因为城市人早已习惯过分殷勤与企图相伴。在往后的日子里,我们不止一次地接受到这样的邀请。事实证明,巴基斯坦人纯朴、善良、友好,他们的热情并不夹杂什么功利的成分。“我甚至为对他们无端的揣测而感到羞愧。”
彼时彼刻,我们更想去传说中的“冰川饭店”享用晚餐。被拒绝的青年的脸上有些许沮丧,但还是把我们引到了饭店门口。
饭店就建在帕苏村尽头的一座小山坡上,其背后是白雪皑皑的乌尔塔雪山(Ultar)。通往饭店的道路被水泥砌成了台阶,半山边上是一条冰川河道,“哗啦哗啦”的水声响亮。推开饭店的门走进去,一片黑黢黢。大家在靠窗的桌前坐下,不久便过来一位侍者,他手中捧着烛台。这是我和我妻子小麦第二次真正意义上的烛光晚餐。上一次是在尼泊尔的拿加寇特,同样是因为饭店里停电。可见,有时候浪漫并不是刻意制造出来的,那些浪漫在当地人看来只是迫于无奈。
侍者很亲切地与客人交谈了几句,递上了饭店的菜单和留言本。比起菜单,留言本更受重视,那上面多是些外国游客在这里留下的感言。英文字样居多,甚至有个日本人用英语在上面记录到——我在这个美丽的村庄待了40多天舍不得离开。小麦一脸诧异,“在这样一个没有电的地方,停留40多天?洗澡都没有热水。天啊,他真有毅力。”留言本上没有中文,可见几乎没什么中国游客来过此地。小麦便拿起笔,“我要给我们中国人做点宣传,也留下点字迹。”
所谓的CHINESE
FOOD不过是炒面或炒饭,在点了如炒饭、汤面的主食外,我们一行三人还叫了三杯红茶。我、小麦和大Z在巴基斯坦旅行每次喝茶的经历,正好在数字上凑成了格瑞戈•摩顿森的著名小说《三杯茶》。喝茶的时候,我打量了一下整个光线昏暗的餐厅——餐厅很大但布置温馨,还有自助餐台。每一张四方的桌子上都铺有碎花台布,台上有塑料花瓶的点缀,很讲究。餐厅四周的墙壁上挂着一些照片,多是描绘村里人们在过节时的活动,很有民族味道。
晚餐不赖,价格也公道,大家提议如果不准备继续向前赶路,可以考虑把这儿变成每天必经的食堂。侍者自我介绍名叫阿里汉(Ali
Khan),他不仅身兼侍者和厨师的身份,还是当地有名的登山协作,在英文版的巴基斯坦Lonely
planet的书籍上果然能够找到他的名字,他很认真地翻着书指了出来。他说,帕苏有非常丰富的徒步资源,多条徒步线路,长短不一,可以根据客人实际情况去体验。如果客人想要徒步,他非常乐意作为向导。
天已经完全黑了。走出冰川饭店,只听到黑暗中“呼呼”狂啸的风声和河谷里“哗哗”的水声,气温也瞬间下降了,一开口嘴里就吐出“白雾”来。从饭店回到村里的旅店,大约有十五分钟的路程,没有路灯的情况下,真是伸手不见五指。可是如果抬头仰望星空,心里便能获得安宁。
夜空太美,繁星密布,肉眼可观银河。天空就像是一面镶满了宝石的幕布,简直炫目。有那么一刻,我们停下了脚步,欣赏星夜,惊叹于造物主的神奇,万籁俱寂了。维克多•雨果曾说,“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可是在这样的星空下,你会觉得胸怀是不会宽广过宇宙的,怎会有比这宇宙更宽广的东西呢?我们渺小的人类啊,不过是这宇宙中最细小的尘埃罢了。
清晨,小鸟已经在树梢上歌唱。住在隔壁的三个韩国客人早早起来了,他们聘请了一位当地巴基斯坦向导,准备作徒步去。我们也挎上水壶,带上馕、登山杖紧跟韩国人的步伐,想看看他们选择的是哪一条徒步线路。
韩国人走得极快,在大路上拐了一个弯,再追上去就不见了踪影。倒是“冰川饭店”近在眼前。“阿里汉不就是合适的向导吗?”大Z提议道。于是大伙跑饭店里找到阿里汉,指了指远处的雪山。阿里汉心领神会,答应带大家走一条来回三个多小时的徒步线路,去触摸远处雪山Shishpar的冰舌。阿里汉把“冰川饭店”的门锁上,闭门谢客——这简直只是一个人照料的餐馆。他穿着一双拖鞋,走在了前头。
“冰川饭店”的身后就是一条小道,穿过荆棘,跳过小河,就走上了石块堆积不成“路”的道路。隔着大河相望,原来韩国人的徒步团队正在河对岸。阿里汉介绍道,“我们走的是一条白色冰川的徒步线路,韩国人显然走了难度更高的黑色冰川线路。”
与尼泊尔的House
Trekking相比,巴基斯坦的任何一条徒步线路都不简单。这里的徒步,属于典型的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形成了路。大大小小的石头路特别磨损脚上的鞋子,让我无比纳闷的是,为什么阿里汉穿着拖鞋就能轻松走到冰川上去?
头一个小时的徒步,走在乱石和荒滩的表面,需要徒步者良好的平衡感去协调控制。眼看着远处的冰川冰舌仿佛伸手就能摸到,偏偏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不得。果然是望山跑死马。相机包在身上的分量显得越来越沉重,在几次小歇以后,大家顺利爬上了冰川。最初接触到的冰川与砂石混杂在一起,你以为脚踏实地在岩石土地上,其实那下面便是冻土与冰川,越接近裸露出来的白色冰川,越容易看见大小不一的冰裂缝。这次徒步的终点在冰塔林,因为想继续前进,就得依赖如绳索、冰爪等专业的器具。
天很蓝,很深沉的蔚蓝。阳光刺破这深沉,天气好极了,没有一朵白云。只有我们嘴里不断吐着粗气。徒步者的身体被紫外线射得火辣火辣的,直到踩在冰川上才能觉得一丝沁人心脾的寒意。冰川上有些融化了的“水洞”,这里便可汲取最天然的“冰川矿泉水”。
站在高高的冰川上,山脚下那个“冰川饭店”早已缩小到了蚂蚁般的大小。
原路返回又要耗费一倍的体能。好在用冰川水煮出来的红茶不仅香冽可口,还特别能在恢复体力方面助你一臂之力。午饭在冰川饭店“解决”之后,我们还是决定把在PASSU
INN的客房退了。
我们沿着KKH继续向北赶路。直到堰塞湖像通天河一般结结实实挡住了去路。
TIPS:
巴基斯坦签证免费,通常签证时长为一个月。分旅游签证和商务签证,可至巴基斯坦驻北京的大使馆,上海的领事馆申请。具体签证信息会因国际政治和安全形势变动。
陆路进入巴基斯坦的最佳途径是通过KKH(the Karakoram
Highway喀喇昆仑公路,又称中巴公路)。北起中国喀什,穿越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西端,经过中巴边境口岸红其拉甫达坂,南到巴基斯坦北部城市塔科特,全长1032公里。其中中国境内416公里,巴基斯坦境内616公里。这条世界级的公路每年5月至10月通行,其它时间大雪封路,又多地质灾害。公路沿线可谓处处皆是风景。
主要交通工具为汽车。中国新疆喀什、塔什库尔干都有往返巴基斯坦吉尔吉特的国际大巴(因堰塞湖阻隔,现在国际大巴实际只发至索斯特)。国际大巴为卧铺车。巴基斯坦北部地区主要使用现金,人民币和美元都可以兑换巴基斯坦卢比。人民币VS巴基斯坦卢比约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