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广发证券:
1. 行业形势非常好,但产能阶段性不足,公司排产非常满。为了解决产能问题,武汉、郑州生产基地正在加紧建设。(扩产后,空调整机产能达到2800 万台)
2. 一季度大家都注意到了收入增长迅猛(69%),利润同比增长46%,业绩非常好,但净利润率有些所下滑,原材料飞涨对公司盈利形成一定压力。但在同行业中还是表现最好的。从公司内心角度希望原材料维持高位。一方面原材料飞涨对手因此承受的压力更大,便于行业加速洗牌,公司的市场份额有望提高。另一方面从中期的角度看,格力的成本上涨迟早会转嫁出去,而公司可以获取更多的毛利额。
3. 二季度已经过了一个多月,形势也非常好。
4. 日本地震加剧元器件的紧张,公司早先的技术储备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高
端电容、变频压缩机等,公司通过自主研发,技术攻关都迅速形成产能,对公司应对行业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始终技术上重视,领先特别是在变频空调上。
5. 在合肥格力和苏宁发生了一些不愉快,后面还波及到另外一些城市,但是并
没有在总部层面翻脸,还没有进入全面不接触。而且整体上对彼此都不会产生重大影响,2010 年通过苏宁销售的格力空调产品不到格力全部销售的5%,在商业领域发生一些矛盾也正常,04 年,05 年也和国美也闹过,现在也合作得不错,在商言商,格力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关键是公司本身要有核心竞争力。
6. 关于格力渠道涉及卖其他品牌冰箱,这是事实,不排除更广泛推广,对公司
加强增加利润,加强渠道建设没坏处,但会严控制入场产品的品牌和质量。
7. 关于市场非常关心的未来增长空间。
朱总指出:1)首先继续强调专业化发展,家电空调领域还大有空间。2)工业制
冷领域,行业空间很大,产业相关性很高,公司一直在努力,也有可能介入,技术上也在谋划。3)冰箱领域也不排除介入,本质上相通,空调给人制冷,冰箱给食物制冷。
4)小家电既然有了这个团队,产业,也会好好扶持,但是会尽量强调产品高质量,高端化,差异化。
董总补充:1)家用空调领域至少3 到5 年看不到天花板。未来公司空调发展一方面靠行业自然增长,更重要是依赖于市场份额的增加。中国家电空调以旧换新才刚刚开始,而二次购买空调产品,格力以其良好的质量和口碑会赢得更多消费者,有信心市场份额增加。过往两年,节能惠民政策,家电下乡,以旧换新政策实际上阻碍了公司市场份额增长。政策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格局稳定,抑制了市场份额变化。政策取消后会更有利于格力。自由竞争背景下,以格力的实力,市场份额会大幅增长。
2)未来几年,公司中央空调会有非常大的发展,11 年以后我们可以看到更大规模的增长,增速会在50%以上,甚至翻倍。
3)更长的规划公司并没有,但每年利润应该有30%以上的增长。公司最重要是做
好积累,做好应对。坚持专业化精神,坚持技术领先,质量至上,讲究诚信,不断完善管理和服务。
8. 谈及OEM 出口,目前只主品牌只占三成多,因为在世界范围内树立一个品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OEM 必须做。主要是给世界上知名品牌做,而且会坚持一定的盈利水平下接单,不会低价抢单。
9. 关于接班人问题,主要是控股股东考虑(政府控制下的格力集团),但是本
着对企业的责任和感情,朱总对这个问题也有深入考虑。从朱董两人来讲,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对人才的培养,注重团队建设和制度建设。
10. 关于公司增发进度。主体方面都进展正常,唯一的障碍在于公司控股格力财务公司,在增发方面还没有先例,等待证监会有一个表态。
11. 关于电子商务对行业和公司的影响。公司认为对空调行业和公司本身短期还
不会有大的影响。
―――――――――――――――――――――――――――――――――――――――――――――――――
中金公司:
朱总:
格力作为一个国有企业,在竞争性行业能胜出很不容易。不能违规,有很多限制。但格力过去几年仍然给股东交出了满意业绩。
产能不足:
2011 年是格力最艰难的一年,不是需求问题,是产能不足。现在加班加点生产,五一只休息了一天,也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最近去渠道走访,货源普遍紧张。
1Q 利润增长低于收入增长:
1Q 利润增长47%低于收入增长69%,主要原因:原材料价格一天一价,压缩机每个月涨价,电子元器件也是(特别是日本地震后)掌握核心技术,从无到有,从有到超越:
电容:
变频空调模块、高压电容等都是日本生产的,缺货;幸好格力早有储备,且自己能做高压电容(去年下半年才研制出),前2-3 个月新进口的20-30 条生产线投
产,现在大金也准备采购格力生产的高压电容。
压缩机:
压缩厂商产能过去几年没有增加,去年格力合肥投 4条生产线,春节后试产,精密制造一般需要5 个月达产,但格力昨天已经达产(2 万台/天,50-60 万台/
月),解燃眉之急。还有3 条线在珠海龙山安装,10月投产。
格力从 2004 年收购凌达压缩机一条线(100 万台)到现在2000 万台产能。攻克难题:
1)高效定频压缩机,能效比高于日式压缩机
2)变频空调压缩机,低频技术国际领先。格力第一代变频40-60hz,后来10-80hz,现在1hx 运转只要42kwh,全球最低。
3)双缸压缩机、涡旋压缩机、低温压缩机
利润率高于同行:
技术领先是原因之一。国有企业只能靠科技创新,每年大量资源投入研发。竞争行业一直是供大于求,指“一般产品”,技术含量高的会供不应求,例如在某卖
场,格力去年零售价格比主要竞争对手销售均价高300 元,今年五一高800 元。变频占比2010 年10+%,今年40-50%,明年80%。
Q&A
成长空间和收入增长
Q: 2 季度增长和今年目标?
A: 1Q 内销量增长30%,收入50%;出口增长快于内销。2Q 增长趋势仍然很好,不会比1Q 差到哪儿去。(董:Q2 增速高于Q1)全年内销收入增长目标30%以上;出口增速更快。
Q: 格力很优秀,改善的空间?长期增长空间?
A: 格力可以做 1000 亿,长期2000 亿,但关键怎么做?多品种vs 单一品种。专业产品的技术和质量是根本。家庭制冷到社会制冷(工业、汽车、特殊领域),制冷原理是差不多的,但应用等差异很大。例如,我们开发的风柜,去年年底中标中国铁路部所有高铁站风柜订单。
董:格力增长的空间不会到天花板。未来每年保持20-30%的销售增长是没有问题的。
1)需求:城镇化发展;以旧换新时代来临,而且回头客会选择格力,格力具有创新技术和质量优势。
2)成本控制和管理制度提高效率。
3)节能惠民补贴退出后,格力市场份额优势和竞争力会更强。
Q:空调市场空间到底有多大?
A:说不清。例如郭书占4 月19-20 日销售47 万台、10 多亿收入,认为提前消费,五一不行了。结果五一销售又破天荒的高。驱动因素:城市化率接近50%,农村也要空调。保障性住房对需求的拉动会很强,自住需求。两个刺激因素会拉动2012 年1000 万套的新需求。因此我们在郑州的基地会尽快投产,10月试产,武汉年底试产。
Q: 中央空调市场增速似乎不大?格力的增长来自于市场份额,是否有天花板?A: 每年 60-80%甚至翻番的增长。中国中央空调增长慢,主要是企业起步晚(90 年代中后期),竞争对手很强大。
Q: 专业制冷讲了很多年了,年报上没有体现?
A: 目前开始试销了,但具体什么品类不能说。先做好了再说。
发展战略
Q: 收购冰箱企业,是否有意于进入冰箱行业?
A: 坚持走专业化道路,制冷领域还大有可为:
1) 技术方面。例如 1hz 变频空调
2)市场。家用到商用的拓展。还有更宽广的应用领域。未来三年商用空调增速50-100%。冰箱是为了丰富渠道,技术和质量严格监控,才能进入格力渠道
Q: 管理制度和接班人,2012 年5 月董事会换届?
A: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我们是高级打工,考虑接班人是越权的,应该市里安排任命,目前董事会里没国资委背景的人。但是为了企业成为百年老店,我们要考虑。格力7 万人,要内部选拔,有长期锻炼和经验的。现在在做这个工作,但还不明确是谁。希望我们离开前能顺利接班。
Q: 中央空调市场格局,国内品牌和外资品牌报价差异?
A: 低价战是没有用的,坚持诚信。离心技术只有美国四大家有,一拖多是日本的,格力现在在离心机上可以省电30%。
Q: 怎么看出口主要为 OEM?
A: 大金提供的售后数据显示,格力做的比大金做的故障率更低。给知名品牌做OEM 的好处是学习管理思维、效率作风、技术交流(例如和大金合作学习到如何检验漏氟)。出口利润肯定不是很高,除非自主品牌。但不能不做。
Q: 怎么和第二名拉开距离?如何建立更高的竞争壁垒来杜绝新进入者?
A: 现在竞争环境是非常恶劣,包括广告招标、爆炸新闻(99 年至今6 次爆炸,都和格力无关,没有受害者找过格力)。但我们坚信一点,用真诚的心对待客户,一定能胜利。05 年实施6 年免费修理,今年变频1年包换。忽悠消费者是没有用的。关键不是看公司短期爆发性,而是看长期可持续性。不要被表面的数字迷惑。格力一定做到股东利益最大化。
Q: 和苏宁的合作?安徽苏宁没有格力的空调?
A: 去年和竞争对手销售差异 450-500 万台差距,今年差距会更大。安徽苏宁没有执行格力价格,当地经销商撤出。我们和国美合作得很好,短期的不合作不会影响公司发展。2Q 增长会比1Q 更好,是否和大卖场合作没有关系。
Q: 电子商务等新兴渠道,对制造商的影响?
A: 不会影响专卖店建设,不冲击实体店价格。空调和小家电不同。网络有诚信问题,现在格力已有专人开发这个渠道。
其他
Q: 原材料成本上涨
A: 可以清理门户。小品牌不能再低价销售。
Q: 增发什么时候拿到批文?
A: 本来应该上会了,现在还没有上会的原因,不是格力的问题,去年格力前年收购控股了财务公司89%,证监会第一次碰到制造+财务公司。证监会讨论了很
久,比较慎重。要确保没有问题了才能上会。
Q: 年报人数从 2 万人增长到6 万人?
A: 2009 年2 万多是母公司,实际4 万多。产能增长,增加了很多配套企业(压缩机、电机、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