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桑寒
桑寒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53,097
  • 关注人气:78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代建文帝朱允炆失踪之谜

(2018-08-05 23:34:40)
标签:

朱允炆

朱棣

朱允炆下落之谜

桑寒

大王的盛宴

 

明代建文帝朱允炆失踪之谜


文/桑寒   图/源于网络

在历史上有一桩悬案,那就是明朝皇帝朱允炆失踪一案。我简单提一下历史背景,1399年燕王朱棣,又是打着“清君侧”的名号起兵“靖难”,史称“靖康之役”。其中的兵伐战乱,同室操戈另人唏嘘。直到建文四年六月,燕军到达南京城下,可朱棣并没有立刻攻城,但他封锁了各个城门。他没急于攻城,其中的意义,不想叔侄相刀,给侄子留下一些时间,或者投降或者自缢。总之,还是要委婉一些的好,否则难以服众。历史却总是让人捉摸不定,像金庸先生笔下的武侠小说一样,在最后关头大侠被打下山崖,却意外没死恰巧碰见一些世外高人或者绝世武功,反正没死。而朱允炆这头,心灰意冷的在皇宫里燃气了一把熊熊烈火,仿佛要借着这把火,好好的暖和暖和自己的内心。不巧这把火放得不要紧,可害苦了朱棣,等他遣入宫中的时候,并没有发现侄子,也没有发现他逃跑,只有一些焦黑难以辨认的尸体,那人呢?朱棣很慌也很着急。

说到这,朱棣为什么会着急呢?答案是肯定的,他怕皇位坐得不安稳,怕正统传下来的建文帝朱允炆哪天突然冒出来,纠结几个捧着他的大臣东山再起。以朱允炆的影响力,东山再起绝不是枉言。那么,朱棣这是不是有抢皇位的嫌疑呢?我这里不做评论,不过无论从后统的清朝或者一些史学家大都对朱棣保留批评态度。态度归态度,但历史归历史,咱还得用平和心态看待,因为越是着急越是找不到建文帝的踪迹。

当李景隆打开金川门的那一刻,建文帝注定是历史上的一个特殊人物,生不见人,死不见尸,难道学了《奇门遁甲》遁走了不成?不过这部奇书被张良改过之后没几个能看懂的,况且当皇帝还没消停呢,哪有心情学习那些。或者还是来了超时空救兵,趁着放火正乱,接走了?此时人们脑洞打开。不管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朱棣就是没找到他。他没办法让普天下人寻找,因为他的名义是“清君侧”,清除皇帝身边的奸臣,皇帝并没错。但野史,则将建文帝一次次复活,还有好几种活着的方法。那到底建文帝朱允炆活下来没有,我引用一下古人的著作。唐朝的李淳风和袁天罡所著中华预言第一奇书《推背图》,它推算唐朝以后两千年的大唐国运,共有六十幅图像,每一幅附有谶语和“颂曰”律诗一首。那么第二十八象则是燕王夺位:

第二十八象:辛卯

谶曰

草头火脚宫阙灰飞

家中有鸟郊外有尼

颂曰

羽满高飞日

争妍有李花

真龙游四海

方外是吾家

金圣叹的注解:“此象主燕王起兵,李景隆迎燕兵入都,宫中大火,建文祝发出亡。”

用句比较传奇的话来说,历史的发展自有定数,这不是没有道理的。这本书本是一本奇书,不是正史也不是野史,但他推测了建文帝的结局,“家中有鸟,郊外有尼”,鸟则指的是燕王朱棣,郊外的尼呢?则是脱离皇宫的和尚。我们这里只是用来评判推测,并不能当做真正结论,其中的道理大家自然理解。于是乎,建文帝身世之谜开始了长期的推测,仿佛像一本未写完的《石头记》,纷纷效仿续写。

  第一个则是,出家当和尚说法,我觉得此等说法还算最靠谱的,从《推背图》上的结局来看,他出家为僧。看过《水浒传》的朋友们知道,那花和尚鲁智深犯下事出家当了和尚,武松犯了事断臂也出了家。古代对僧人这块还算比较偏袒,一句阿弥陀佛保佑众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似乎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大有归隐之意,也不喧哗也不扎眼。朱允炆选择当和尚一是可以归隐,二来也应了祖上朱元璋的和尚事业。万历《钱塘县志·纪制》中记载:“东明寺在安溪大遮山前,建文帝就在此为和尚并有遗像”。《东明寺志》记载:“因为金川失守,开启一个大箱子,得到杨应能度牒及剃具,佛知运数已定,于是穿着僧袍出逃,由吴兴至钱塘到东明山。”明万历年间还有一本《致身录》记载:“就在建文帝放火自焚绝望的时候,一个太监走了出来,说那高祖驾崩之时,有一个大箱子,在皇帝遇难方可开启。于是打开发现,里面竟是度牒和僧衣以及剃具银两。这和《东明寺志》的说法大体相同,虽然这些不能明确说当时建文帝没死,但也很大程度还原了,在朱棣进入宫中之前,里面所发生的事。估计,建文帝当时也受到了旁人的妙计,才得以逃脱。

  第二则是,焚死的说法,这个基本就是正史记载。据明永乐年间《明实录》中所说,建文帝“已焚死”,而隔代的清朝修的《明史》又延续了这个说法。一来,官方的记载只能说建文帝死于难中,否则,朱棣就不能名正言顺地称帝了。二来,也是为了断绝建文帝等旧人重新复辟的念头。所以说,建文帝朱允炆在历史上“必须死”。不管建文帝死没死,反正他名义上得死,否则,朱棣不会安心地做皇帝的,否则建文帝也有再复辟讨伐燕王的可能。清朝虽然延续了明朝的说法,但是在书中矛盾的地方还有,《明史·恭闵帝本级》中记载:“都城起火,皇帝不知所终。燕王遣入使帝后死于火中,八日后葬。”既然说焚死了,为什么还说不知所终呢?就算找到两具焦黑的尸体,也不能确定就是建文帝夫妇,所以八天里推断死尸是否为他们倒有情可原。不过古代没有现代的DNA技术,辨认几乎不大可能,所以正史也没说出真正的原委,充其量算个盖棺定论。《明史·胡濙传》中记载:“建文帝死于火中,或传言逃走,诸旧臣多从,朱棣怀疑。”朱棣肯定会怀疑,他放不下心。

  于是,寻找朱允炆这件事,暗暗地在朱棣心里列成了课程表,班主任是他自己,而代课老师,一个则是刚提到的体育老师胡濙,第二则是地理老师郑和。胡濙他只是个小官,跟朝廷不沾亲也不带故,却负责寻找朱允炆。因为这件事是秘密,胡濙不显山也不露水,更何况这事不能让全国上下都知道,要是当成话柄,恐怕民众的唾沫会淹死这个帝王。而寻找朱允炆的借口很冠冕堂皇,也很狗血,那还是继续学起秦始皇他们的寻仙之路。胡濙自永乐五年开始,受朱棣之命在外暗访建文帝踪迹十四年。在胡濙回来之前,有传言朱允炆从海陆逃走了,朱棣便分派宦官郑和等人下西洋,便是到这时朱棣才大体消除了疑虑。而郑和是个航海家和外交家,他开辟了航线,和平外交,稳固了东南亚的动荡形势,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这便是著名的“郑和七下西洋”,隐藏任务则是打探建文帝朱允炆的海外下落。

  建文帝的下落之谜也告一段落,情理上讲,朱棣团团围住皇城,怕的就是朱允炆逃跑,肯定格外留心留意,兵临城下的情况下恐怕插翅难逃,而放火自焚,也不至于被俘后失去皇帝的气节。从渴望的角度讲,每个旧臣旧民则希望自己的主子能逃走安身立命,这是最好的向往,也是野史中给予的重托,但没有被官方肯定。从疑虑的角度来讲,最大的便是燕王朱棣,想必这个帝王不知道有多少次从噩梦中醒来。而留给后人的疑虑,则更像《红楼梦》中所说“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