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头小伙子为什么会错
毛头小伙子为什么会错
1905年毛头小伙子发表了《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在物理学界崭露头角;第二年就有人用实验证明该理论不错,但是对于其中的二级效应,多普勒原理却无法圆满解释——最关心这一缺憾的,当然一定是爱因斯坦。
查《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共分:一、运动学部分,二、电动力学部分,出现问题的在第二部分。
毛头小伙子也许是心情急切的缘故吧,明明是与振动能相关的问题,为什么偏偏要选取起源于经典力学的相对性原理为据,去再补充一个公式呢?
从18世纪开始,物理学就有牛顿范式、非牛顿范式之分;前者描述用M计量的实体、自身运动的规律,所使用最关键的物理量是速度V,后者描述用ε计量、被介质传播的波动能量之规律,所使用最关键的物理量是频率f,两种理论的差异性泾渭分明——被介质传递的波动,根本就没有属于自身的速度V,而只能受制于介质本身的恒定波速。把速度、波速混同大错特错也。
实际上只需要明确这一点点常识,就应该清楚所谓的‘光速不变’,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理由:所谓的光,只是被介质传递的一种波动能量,根本就没有属于它自身的‘速度’,所谓的‘光速’本身就是一个虚假概念。
作为牛顿-非牛顿范式之分的根本性差异,就在于两种范式所研究的物理对象,分别用M、ε予以计量;作为这种两分法的延续,迄今的理论物理学就被分为用M计量和l、t描述,用ε计量和λ、T描述两大体系,分别对应于20世纪初创立的相对论与量子论。
惠勒就非常无奈地说过这种极端的话:“我们常说,物理学中最大的问题是协调量子论和相对论。我现在更鲜明地说:量子论和相对论根本不能协调,除非在这样一种观念框架中,即在其中没有这两者,没有定律”。
上述依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互补’原理,总结得出的两大理论体系、就分别适用于相对论与量子论的结论,应该就是消除惠勒困惑的良方。
百余年来物理学界因为丢弃了牛顿、非牛顿范式之分的客观必要性,观念上就出现一个不区分用M、ε计量物理客体的盲区,物理学家们才会都跟着毛头小伙子跑了一百多年、都不曾觉悟,导致产生不近情理的惠勒困惑。
‘人无完人、金无赤足’——爱因斯坦是非常伟大的科学家,但是在他刚刚‘出道’之时,犯个错误本来很正常嘛;为什么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内,就不曾有人提出过疑问呢?为什么惠勒能那样极端地表述自己的困惑呢?
就因为物理学界毫无理由地丢弃了用M、ε计量物理客体的两分法。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