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长度l时间t位移r路程s广延性和持续性文化 |
与北斗定位卫星韩总工程师的通信(十)
周老师,在郑我已谈了自己的观点:宇宙时空是一体的,唯一的。由观测者分解为"时间"和"空间"。因此两者都是因人而异的。L和T是两个坐标量,是人为定义的。目的在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
我们的观点完全一致,差异仅在于对概念的使用与理解上存在着不同,这也正是学界所存在观念混乱的根源所在。
先说‘时空是一体的,唯一的’,我的理解是:用哲学语言讲就是,宇宙万物都包裹在‘唯一的’空间之中;用物理学语言讲就是,使用L、T的函数所表述的物理量、诸如场概念、g、gνμ
再说‘L和T是两个坐标量,是人为定义的’,物理学量纲式主单位的‘L和T’,是用于计量物理事件的广延性和持续性的‘两个坐标量’,其单位千真万确‘是人为定义的’、‘ 都是因人而异的’——单就米尺而言,两个以相同速度运动的物体,一个轨迹是直线、一个是非直线;如果两个人用相同的尺子去度量相同时间内、两物体通过的路程S,所得到的结果就必然不同、这并非是‘因人而异’;因为前者使用的是位移r,后者使用的却是路程S,即‘人为定义的’概念不同。
绝对不是尺子会变长或变短的原因——经典运动学和相对论的根本性差异,就在于位移r、路程S之差,而不在低速还是高速。出现‘因人而异’之结果的根源,就在于‘人为定义的’概念不同。
只需要承认前者适用于低速、短程,后者适用于高速、长程;前者‘人为定义的’是位移r,而后者则是路程S,不就天下太平了嘛。
‘宇宙时空’被‘观测者分解为"时间"和"空间"’——只需要改为,发生在宇宙空间的任何事件,都需要分别从持续性和广延性两种角度去度量和描述,因为物理学是一门以度量为基础、用数学描述其规律为手段的学科,就必须‘人为定义’用于度量持续性和广延性的标尺,于是就有了量纲式中的‘T和L’,而不是‘分解为"时间"和"空间"’。
L不是空间、T不是时间——真正的意义就在这里。
敬请赐教!
12.26.
传统都说物理学又叫自然哲学,实际上这正是导致观念混乱的肇始——哲学是从宏观的角度把握现象背后的规律,以‘原理’的形式用语言把它表述为一个命题;物理学则是以‘定律’的形式把那些真命题,变成可以精确计量的数学公式。
我曾经说:牛顿的成功不在理论,而在于方法。指的就是使用求极限的方法,在近似的基础上把原理变成定律——这种方法迄今依旧被科学家在继续沿用,但是科学家们却反而把依据这种方法得到的公式,视之为绝对真理;不能把它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去考量、对待。
比如我一眼就看出凡使用γ因式的坐标系,都是在做圆运动,这是一个哲学家的结论;你说在极小的局域范围内,γ因式描述的依旧是直线,这是一位物理学家的说法——这话都没错儿,我们的看法也完全一致;我是从哲学的高度讲,你是从物理学实用的角度说。
又经过一段时间交流,对于在相对论专家眼里的‘惯性运动’,跟牛顿的惯性运动是两码事,我们也终于意见趋同了。
我知道你心里的困惑,集中表现在从‘概念’的角度讲,不少领域都是一团乱麻;虽说对相对论的理解已经非常透辟,但是围绕空间、时间、L和T却总是存在着说不清道不明的茫然。
经过近20年的求索,我已经非常肯定地相信、且围绕廓清概念的问题,写出多篇文章,在学界引起一些共鸣。甚至可以说,我自己觉得,从哲学的角度我已经基本上把存在于科学与哲学之间的悖谬梳理清楚,亟需寻找一位精通物理学的专家,把这些变成物理学语言表达出来。在获悉你有写书的意愿之后,就非常渴望我们这两个‘站在两极’的求索者可以实现互补。
有一篇关于物质、空间、时间之逻辑定位的文章,在网上受到特别的关注,其中着重剖析了5个概念。附上,请赐教!
12.28.
在郑你就说对那张图表很感兴趣,我知道你对另一张同样感兴趣,因为那既是我们长时间讨论已经趋同的结论,同时又是去年我跟董光璧深入交流两个月的结晶。只不过还有些细节问题需要澄清。
但是我也知道你对物质-空间两系统结构论不会欣然接受,实际上只需要把这种观点看做哲学的,你就不会提什么问题了;在亚里士多德之前,柏拉图就把空间称为‘容器’,亚说空间和物质是包容与被包容关系,只有原子论者才把它叫做‘虚空’。
在物理学领域,被称为‘第一位数学物理学家’的开普勒,最早引入R、T表述行星第三定律,其中的R是椭圆的半长轴,T表示运动的周期——本来就是用于度量广延性和持续性的两个坐标量,不幸的是在确立量纲时把它叫成了空间和时间,观念混乱就由此而产生。
再看用L、T的函数表述的物理量,成为推动M的载体做自然运动的动力学量——开普勒第三定律,伽利略自由落体中的g,惠更斯圆运动公式中的g,本来就都是可以推动M的载体做自然运动的动力学量嘛。相对论的结论跟这些本来就一脉相承,又何须大惊小怪呢?
伽利略、惠更斯的g并不相同,因为一个是法向、一个是切向;而科学家们却都宁愿‘忘记’g是矢量,而鸵鸟似地对待这一问题,也不肯正视把自由落体看做直线运动,即是诸多观念混乱的肇始。
然而,华夏先民的智者,却能够发现那一条S曲线,构想出一个太极图,此前我就讲过这个问题。
故而可以肯定:围绕‘运动’的问题,要害就在于是用直线还是非直线描述;传统谓之经典运动学和相对论的差异只在于低速和高速,实际上只是抓住了标,其本却在于是用直线还是非直线描述。
另外,传统既然有运动学和动力学之分,却不清楚前者只能属于数学的范畴,而只有后者才能叫做物理学——上述三个人提供的数学公式中,本来就都包含着‘第一推动者’、即用L、T的函数表述的物理量;传统把自由落体划归非惯性系的运动学范畴,是错误的。
怀特海指出的‘大伤脑筋’虽说非常精辟,但是西方人却根本就无法跳出这个怪圈;因为西方哲学的‘最高抽象’、即物质和意识或存在与思维的对立,就属于实体和属性的对立。以后有时间再讲这些。
附上一篇与‘分类学失误’同等重要的、‘概念分类失误’的文章,敬请赐教!
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