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物理学创新杂谈 |
简介:在确立了物质~空间系统论的自然观,认同了物质、空间是两个哲学概念,L和T分别用于计量物理事件的广延性和持续性,传统使用“空时”、“时空”之类术语的陋习必须改正之后,还很有必要论证一下空间中确实存在着“三维圆球”形结构的问题。
本文就结合几位著名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名言,来确证空间中确实存在着“三维圆球”,以证明庞加莱及其后许许多多数学家的辛劳,是卓有成效的。
对空间结构的求证
摘要:本文依据恩格斯、怀特海、海德格尔、爱因斯坦等几位哲学家的卓见,联系开普勒第三定律和庞加莱猜想被完全证明,结合20世纪物理学的全新成果,笔者提出物理学必须持物质~空间系统论的自然观,空间是独立于物质而存在的另一类物理客体的主张。全文采用依据~结合~剖析~得出的结构模式,分三个层次共得出八个推论;不仅论证了空间中存在着三维圆球式的结构,还证明了三维弯曲空间、渐近闵氏空间、渐近三维平坦空间同时存在,尤为重要的是发现了即使是在经典物理学理论中,用L、T表述的物理量,本来就是可以使得用M计量的物体做自然运动的“第一推动者”,彻底戳穿了牛顿所谓“我们必得承认有一个上帝”的谎言。
关键词:物质,空间,质量M,时间T,长度L,自然场强度g,三维圆球,第一推动者
1.
依据
“存在的不是质,而只是具有质并且有无限多的质的物体”。
——恩格斯
“亚里士多德关于称谓和关于基本实体的学说,就发展而为实体的诸属性相互联系而基本实体之间却相互分离的学说了。所有的现代认识论和现代宇宙论都为此问题而大伤脑筋”。
当代哲学面前有一个无法回避的语义逻辑问题,即那些最基本概念的词项,存在着明显的指称对象的不明确性和指谓涵义的欠确定性。这种词义学缺陷为中西方人们所共有的“常识性空白”,由之导致对所有哲学立论的更深层次,存在着严重的负面影响,消除这种“常识性空白”为哲学的“亟切之事”。
——海德格尔
剖析
“科学从科学发展前的思想中将空间、时间和物质客体(其中重要的特例是‘固体’)的概念接收过来,加以修正,使之更加确切”。
——爱因斯坦
可得
基本概念: 物质
基本物理量:质量 时间
表述共性的类概念只有称谓作用,仅用于指称基本存在本身。自然科学理论中使用的物质和空间,并不具有任何物理学意义。
表示个性的物理量,属于可以由任何人重复测定的、并且具有确定计量单位的属性概念,而不用于指称任何实际存在的东西。
结合
“人们曾设想,不依赖于主观认识的‘物理实在’是由空时(为一方)以及与空时作相对运动的永远存在的质点(为另一方)所构成(至少在原则上是这样)。这个关于空时独立存在的观点,可以用这种断然的说法来表达:如果物质消失了,空时本身(作为表演物理事件的一种舞台)仍将依然存在”。
——爱因斯坦
推论一:
宇宙是由用M度量的物质和用L、T度量的空间构成的自组织巨系统;
推论二:
时间T和空间是两个不对等的概念。
2. 依据
开普勒第三定律:
所有行星椭圆轨道半长轴R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T的平方之比值都相等,可以表示为:R3/T2=K。其中的K与质量M无关,R3具有球体积的量纲。
广义相对论场方程采用球度规张量Gμν予以描述。
人们利用哈勃定律通过谱线红移测定了数万个星系的距离,对星系在宇宙空间中三维分布的分析结果表明:
“星系像是集中在一堆肥皂泡的泡壁上,壁上星系密度为平均值的5倍,而泡内密度则为平均值的五分之一(称为“空洞”)”。
结合
100年前庞加莱提出的猜想——任何一个封闭的三维空间,只要它里面所有的封闭曲线都可以收缩成一点,这个空间就一定是一个三维圆球——2006年被完全证明。
推论三:
宇宙是一个由三维圆球式的空间包裹着块状的物质构成的自足、自洽的基本存在。宇宙中的任何一个星系团、星系、恒星、行星、卫星等天体,都分别处在一个三维圆球的中心。
推论四:
自然场强度g,是描述封闭空间中的三维圆球最基本属性的一个物理量。所有的天体运行和自由落体等自然运动,均由g作用于M所引起——即用L、T表述的空间中的结构,确系就是动力学的量。
推论五:
封闭空间中的三维圆球,即是所有自然运动的第一推动者;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自然运动,皆由g为之提供第一推动的主动因。
3. 依据
所谓的引力定律适用于三维弯曲空间,广义相对论适用于渐近闵氏空间,惯性定律适用于渐近三维平坦空间——全都是倒置的说法。
实际情况则是:用M计量的物体,在三维弯曲空间中将会做向中心聚集的自然运动;在渐近闵氏空间中,将会做沿着椭圆轨道的“载轨”飞行,所有的天体均在各自不同的闵氏空间中做着自然运动;只有在渐近三维平坦空间中,才会做近似于匀速直线的惯性运动——不同的空间类型,都是使得用M计量的物体做不同种类型自然运动的“第一推动者”,而物体之所以会做自由落体、载轨飞行或惯性运动,都只是因为M受到空间自然场强度g的作用,而展现出的被作用的果。
空间中的三维圆球结构为所有的自然运动提供主动因;物体所展示的都只能是被作用的结果。“哥白尼在这一时期的开端给神学写了挑战书,牛顿却以关于神的第一次推动的假设结束了这个时期”——相对论结束了牛顿时代,让科学又回到了哥白尼“的开端”时期;亚里士多德那“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属于经验范畴的哲学理念,从此将彻底退出科学的殿堂,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宇宙模型将即此休也。
结合
航天实践得出环绕速度为7.9km/s、脱离速度为11.6km/s;且近似地假设天体运行的轨道都是圆,并不难计算出:
相对于地球的球心而言,在不超过6.6×106m的范围内属于三维弯曲空间;在距球心6.6×106m~1.39×107m的范围内,任何一个航天器都必将在圆形或椭圆形轨道上做自然运动,这种空间就属于渐近闵氏空间;当距离大于1.39×107m之后,天体就将会近似地遵从惯性定律做匀速直线运动。
推论六:
在每一个三维圆球内,三维弯曲空间、渐近闵氏空间都同时存在;而每一个三维圆球的渐近闵氏空间,同时又是包裹其中的小一级三维圆球的渐近三维平坦空间,比如对太阳的渐近闵氏空间,即是对地球的渐近三维平坦空间。
推论七:
自然场强度g并不是传统所谓的恒量,而是一个大小和方向都会改变的量——
比如火星探测器在离开地球的渐近闵氏空间后,即受到太阳渐近闵氏空间自然场强的作用而运动。
推论八:
牛顿所谓的引力作用,只存在于距地心不超过6.6×1060的范围之内;相对论所揭示的渐近闵氏空间,存在于距地心6.6×106m~1.39×107m之间,惯性定律所必需的渐近三维平坦空间,则只存在于距地心超出1.39×107m的外空间——牛顿的惯性定律和引力定律,根本就不能相容!“引力作用可达无穷远”的说法,是错的!
在我们生活的三维弯曲空间中,牛顿第一定律、即所谓的惯性定律,根本就不能成立!
综上所述,只有将自然科学放到物质~空间系统论的框架内,才有望将“关于第一次推动的问题”彻底取消,从根本上戳穿牛顿所谓“我们必得承认有一个上帝”的谎言。
进而承认我们就生活在“三维弯曲空间”之中;牛顿确立的惯性定律,在这种空间中根本就不能适用;牛顿所谓的引力定律,实际上是空间中的“三维圆球”使得“它里面所有的封闭曲线都可以收缩成一点”所产生的直观效应。百年来围绕所谓的相对论争论不休的根源,就在于传统都错误地说“狭义相对论属于惯性系理论”所导致的结果。
在确立了时间T和空间不对等的观念之后,首先必须改掉使用“空时”、“时空”之类说法的陋习;进而在一般的表述中直呼“空间”,在物理学理论中使用T-L结构、T-L变换以取代传统所谓的“空时结构”、“时空变换”之类造成严重观念混乱的错误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