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鞍华与她的电影。
(2013-03-14 13:04:34)
标签:
光影碎片。 |
分类: 木纹。 |
一
有必要先评价一下许鞍华与她的电影。不过在这之前,更根本的问题可能是:爲什麽是许鞍华?
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她作爲一个有成就的女性导演——或者更清晰点,是她作爲一名有成就的亚洲女性导演,以至香港的女性导演。我明白这样说不无半点性别歧视成分,但不能不承认的,是在整个电影工业——特别是在导演的范畴上——仍摆脱不了男性中心的现象(即使是在发展比较平均的西方亦然)。从这角度看,许作爲一名资深的(如把电视时期也计算的话,从影至今超过三十年)、一直维持着固定平均産量(作品迄今共23部)、在主流商业电影要求与电影制作质素和个人(映射、言志)风格等各方面都能保持着一份不容易的平衡的女性创作者,仅就亚洲电影而言,其整体成就确实是独一无二的。我能想到唯一可以与她分庭抗礼的,勉强只有张艾嘉一人,原因是后者的多面性(监、编、导、演、唱)。但即使是张,若以单一(导演)作品的成绩论,也没有一部能接近许的《疯劫》(1979,张是女主角!)或《投奔怒海》(1982),更遑论类型的变化多端和丰富了。(如果硬是要争拗的话,也可说这是种芜杂。)
我特别提到类型的多样化,是因爲这是许的另一项特色。在她的导演生涯里,她涉猎过的类型起码便有惊悚片(《疯劫》、《极度追踪》)
二
昨文说:「(许鞍华作为一名资深的、)在主流商业电影要求、电影制作质素和个人(映像、言志)风格等各方面都能保持着一份不容易的平衡的女性创作者……其整体成就确实是独一无二的。」
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平衡」的意思。
香港电影工业跟其他国家⁄地区的电影工业有一个很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它从来(是的,是从来)都不认可纯粹的个人创作(一般把这个理解为「艺术片」),因为后者被认为会损害电影工业的发展。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日子里(主要是香港电影的所谓「黄金期」),电影节跟艺术片是同义词。一部港产片在国际性电影节中受注目或获奖,即使是一种荣誉,也是带着歉意与罪疚的(最好的例子是徐克的首三部作品,《蝶变》、《地狱无门》和《第一类型危险》和方育平的电影)。在这份奇特的意识型态底下,视电影为个人创作和有着强烈个人风格的导演,都逐渐懂得怎样利用商业电影的元素和条件,来进行他/她们暗渡陈仓的创作。许鞍华正是其中的「表表者」。严格来说,你可以批评他/她们妥协。我比较不会这样偏激,所以选择了用「平衡」两字。
我的目的并不是在维护许鞍华。事实上,正正由于企图一直在主流中保持平衡(包括维持产量与制作质素之间的平衡),许的电影很多时都因而出现举棋不定、犹豫不决及这样那样的失误(往往是技术性的)——妥协下造成的遗憾。经常影响着她、形成她作品的羁绊的外在因素,最明显的是明星制度(为了争取投资而起用错误的明星去担演角色,如《客途秋恨》中的陆小芬、《半生缘》中的黎明、《玉观音》的谢霆锋)和票房的诱惑(《极道追踪》、《幽灵人间》);属于许本身底的主观因素,则有对驾驭演员(尤其是非职业演员)的乏力(《香香公主》、《少年出英雄》)
三
评价许鞍华与她的电影的另一个可能的障碍,是其朴实无华。在她悠长的电影创作生涯里,尽管不乏规模宏大或耗费不菲的制作(两集《书剑恩仇录》、《倾城之恋》、《半生缘》、《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但很有趣地,这些电影却差不多完全缺乏一般同类大制作的豪华瑰丽或闪烁生辉(俗称「Glam」-《倾城之恋》勉强算是沾到一点边)。在这方面,她甚至连以辈分论可说是她「徒弟」的关锦鹏也比不上,更遑论闪灿夺目的同侪如王家卫了。恰好相反的,出现在她电影里的,尽皆是些潦倒失意、黯然销魂、漂泊终生的凡人、浪人;即或是肩负重任或自我使命的英雄人物,也往往举步维艰、踟蹰难进。
就导演方法论,许承传的是电影的古典主义。也即是说,她的作品鲜有任何技术上的探讨、实验或innovation(不像徐克)。她注重的,是拍摄前的准备工作,多于现场的临时发挥(曾几何时几乎是「港产片」引以为傲的独家标记)、剧本结构、主题上的和视觉风格上的完整性(成功与否是另一回事),多于个别场面或处境的设计与把玩(
四
如果要我用一些字眼来形容许鞍华的电影,以下是我可以想到的:modesty(朴素)
(与上述字眼相反的,但却经常可以在一般──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港产片里找到的特性,
一些许鞍华电影里经常出现的主题:-
飘泊流离、无所依归的异乡人身份(《胡越的故事》、《客途秋恨》、《千言万语》、《玉观音》);
过去、历史对个人与命运底阴魂不散似的羁缠(《疯劫》、《撞到正》、《千言万语》、《玉观音》);
对城市、国家命运的关注,个人与城市、国家的关系(《书剑恩仇录》、《今夜星光灿烂》、《千言万语》);
作为女性的自持(包括她的出身、她的过去、她犯过的错误)与处身在男性中心社会里的挣扎(《客途秋恨》、《今夜星光灿烂》、《女人四十》、《玉观音》);
女性徘回在作为母亲与女儿之间的爱恨与矛盾(《客途秋恨》)。
有看过电影的观众,再比照一下上述,大概不难发现影片几乎包含了所有以上的主题。而《姨妈》是许鞍华活脱脱一部总结其半生创作生涯的最重要作品。Again,不乏瑕疵与遗憾,但却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