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厢记》的主题思想与人物形象
(2011-05-08 11:02:55)
标签:
张生中国《西厢记》崔莺莺主题思想杂谈 |
分类: 班门弄斧 |
浅析《西厢记》的主题思想与人物形象
摘要: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代杂剧艺术成就的最高代表,有“天下夺魁”的美誉,其“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题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作品所表达的反抗封建礼教,提倡追求爱情自由的叛逆精神更是闪耀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同时,《西厢记》善于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主要体现在对张生、崔莺莺、红娘的性格刻画之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西厢记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是元代杂剧的压卷之作。贾仲明评说道:“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李贽称之为“化工”之作,朱权喻之为“花间美人”,金圣叹咏之为“天地妙文”。
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到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再到王实甫的《西厢记》,作品所体现的主题思想不断变换着,同时也在不断改善着,不断成熟着。《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莺的悲剧结局,表达了“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永恒主题,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一对青年。
《西厢记》的主题思想具有反封建反压迫的斗争精神,通过一对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问题上与封建礼教的矛盾冲突表现出来。《西厢记》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反对凭借金钱或权力来威迫利诱而成的买卖婚姻,反对扼杀青年男女真挚爱情,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丑陋和虚伪,赞美了青年男女为争取婚姻自主、美好生活而进行的反封建斗争,从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张,提倡人性的解放。
《西厢记》中不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放在眼里的呐喊,正是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大胆挑战。在王实甫之前,谁也没有这样响亮、明确的呐喊。王实甫歌颂爱情,赞美为争取理想自由而与封建势力斗争的精神。在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中,始终贯彻着这一主题思想,从而使这一流传百年的题材,呈现出全新的面貌,成为数百年来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幸福的赞歌。
《西厢记》深刻的主题思想无疑使这一戏剧成为千古绝唱,然而,剧中鲜明的人物性格是这个戏剧成为一部古代经典爱情剧的基础。剧中的主要人物张生、崔莺莺、红娘,各自都有鲜明的个性,彼此衬托,相映成辉。
张生是一个多情才子,他满腹经纶,才华出众。“万金宝剑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这是张生壮志未酬之叹,可见他有远大的抱负。他便是以他的风流儒雅、才思敏捷牢牢抓住了崔莺莺的眼光。张生并非只是只会吟风弄月的平凡书生,他的过人胆识在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欲强占莺莺为压寨夫人,众人慌乱无计之时凸现出来。张生对莺莺是多情的,他对莺莺的爱是溢于言表、不加掩饰的,他大胆、直白的表露自己的爱情。他用自己的琴声、用饱含深情的诗句,传达了他的爱。他为爱而病,为爱疯狂,口齿伶俐的他在面对崔莺莺时却手足无措,这些都表明了他对崔莺莺的深情、痴情。张生是一个情真意专的“志诚种”,他不过是一介书生,与莺莺的社会地位有着天壤之别,在那个讲求门第和等级森严的时代,他不顾门第的悬殊,不顾世俗的眼光,勇敢地追求相国小姐,面对崔老夫人的毁约赖婚,毫不退缩、不屈不挠。而且在他考取功名之后没有始乱终弃,快马加鞭赶回莺莺身边。张生的这一做法是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至诚种”。而且他大胆追求爱情,不顾忌道学和礼教拘束的叛逆精神,值得世人传颂。王实甫笔下的张生的“傻角”形象,如初次见面就表白自己年方二十三岁,并不曾娶妻;约会莺莺跳墙的莽撞举动等,使得张生的形象更为丰满,更为真实。
崔莺莺是相国府的千金,可是她的风情和作派并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如她出场时的“解舞腰肢娇又软,千般袅娜,万般旖旎”,以及邂逅张生时“临去秋波那一转”,这都缺乏一般大家闺秀应用的矜持。莺莺是一个矛盾的人,一方面她渴望爱情,对男女自由恋爱有一种本能的渴望,就其内心而言,她对张生的爱是很主动、很大胆的,敢于突破禁区;另一方面,作为名门大家小姐,她必须顾及自己的身份,显得心口不一、言行不一、优柔寡断。正是她的这一矛盾使得崔莺莺的人物形象具有多面性和丰富性。崔莺莺渴望爱情,当她遇到风流俊雅的张生,便堕入了爱河,热情奔放,势不可挡。崔莺莺是一个勇敢追求自己爱情的人,她执着热烈地追去心中的爱恋,最后一步步走上了违背纲常,反抗封建礼教的道路。她对张生的爱是纯洁透明,没有一丝杂质的,在她心目中,“情”始终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至于功名利禄,是非荣辱,统统可以不管。崔莺莺就是这样一个敢于对礼教束缚、婚姻包办说“不”,敢于漠视门第观念,不屑于功名利禄、仕途经济,勇敢追求自己爱情幸福的女子,在她身上闪耀着鲜明的时代精神。
甘愿为他人作嫁衣的红娘是剧中最耀眼的人物。她虽出身低贱,只是供莺莺使唤的婢女,却是一个有主见,机智聪明、热情泼辣的人。她急人之所难,富有正义感,为张生、莺莺的自由恋爱穿针引线,常在崔、张爱情处在困境的时候,以其机警勇敢解决矛盾。在崔、张两人的婚事遭到老夫人的反对时,她挺身而出,指责老夫人背信弃义,抓住老夫人碍于世家大族的名誉而怕出丑的弱点,暗示崔、张两人已品尝爱情禁果,巧妙地将老夫人制服。红娘在崔、张两个有情人的终成眷属中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红娘不受任何教条的约束,对于不好的事物她总能尽情地指责讽刺。无论是张生的酸腐、莺莺的矫情,还是老夫人的固执蛮横,都逃脱不了她的讽刺、挖苦乃至严辞驳斥。红娘助人为乐、富有正义感、敢作敢为、机智勇敢的形象至今深入民心,现在已经成为了中国人民心中促成男女婚姻的月老。作者塑造红娘这一光辉形象,旨在宣扬和发掘人性的真善美,讴歌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赞美敢于反抗邪恶、反抗封建礼教的豪情壮志。
《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曲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深邃的思想道德力量和精湛的艺术魅力震撼着剧坛。《西厢记》是一部诗情画合一的作品,我们可以在诗和画的意境中尽情体味其中的爱情。清代杰出戏曲理论家李渔评价道:“吾于古曲之中,取其全本不懈,多瑜鲜瑕者,惟《琵琶》、《西厢》能之。”我们可以从这部古代经典艺术作品中,吮吸乳汁,感受中国戏曲艺术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①
②
③
④
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