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些疏离的历史——《颐和园》

(2010-12-26 10:19:46)
标签:

娱乐

分类: 观影

有一种东西,它会在某个夏天的夜晚象风一样突然袭来,
让你措不及防,无法安宁,与你形影相随,挥之不去,
我不知道那是什么,只能称它为爱情。
——余虹日记

昨天晚上熬夜看完了《颐和园》,怎么说呢,看完以后就被一种不知道如何去形容的感觉笼罩着。

一开始还觉得这个片子应该是一个纪录片,随着故事渐渐的发展,感觉这个片子更多的是一个很凌乱的爱情故事。在看过那么多爱情的大起大落之后,看到《颐和园》,才终于把人从这种动辄想要人伤筋动骨的圈子里跳脱出来。

简单的说,这无非就是一个姑娘近乎冷漠的爱情。从十七八岁到二十七八岁,爱别人,爱自己,爱男人,爱女人,以及各种纠结的情感……

很显然这是我喜欢的风格,冷漠的甚至有点疏离感,用那种仿佛不属于自己的平淡声音不带一点感情的念着自己的日记独白。连续几分钟没有对白的静默场景,片段式的叙事,画面中紧紧纠缠在一起的音乐和声音,还有在一片黑暗中被打亮的面孔,年轻而美好的身体……白平衡被处理成夕阳下的黄色,却像是发黄的老照片,没有温暖,更多的是老旧的感觉。整个片子都处在一种阴暗的光线下,让人感觉到那种不关己事一般的压抑,哪怕那讲的是自己的故事。于是便会慢慢习惯于这种压抑和低沉,乃至于镜头中出现光的时候,你会觉得它刺伤了你的眼睛。

用那种淡淡的口吻讲述自己的故事,却像是在冷眼看着别人的故事,这种感觉孤僻冷漠的让我无法抗拒。没错,一向喜欢的是这种感觉,习惯于讲述的,也是这种感觉。

这部片子或许有点跳脱于人们的接受底线,它的坦率让人无法接受。导演娄斌并没有因为他的真诚而受到青睐,而是五年之内被禁止拍电影。面对着镜头中青春的迷惘和混乱,是的,这种片子是无法被人接受的,但是那些年轻时候对理想主义的拥抱,已经在不自觉中拨乱了一些有过相同经历的人的心弦。

曾经以为,不会有什么电影能够用这种凉薄的口吻来讲述动荡而混乱的青春,性,爱情,政治。8~9 学~潮也能用那种无关外人的视角静静讲述出来,在中间只能看到人们欢快的近乎空虚的疯狂,听到的无非也只是火焰燃烧的劈啪声。涉及政治的片子,比如建国大业十月围城一类,这些片子从未给人这样的感觉。好像不是发生在这个世界,让人无法企及。

于是,《颐和园》做到了。

外面有太阳照耀时,意识里只剩下邪恶和憎恨。那些青春和历史的碎影甚至于叫人不敢正视,但是没有办法,我们还是要继续正视下去,继续的走下去。什么是道德,两个人在一起,这就是道德。无关乎任何人的看法,因为这段历史和这段故事本来就不是任我们反思的,在八几年的那段时光中,那段历史还没有到达允许我们反思的地步。片子只是细细的在梳理这一段岁月,剩下的事情,是观众的。

无论自由相爱与否,人人死而平等。希望死亡不是你的终结。憧憬光明,就不会惧怕黑暗

那些混乱,乃至于到最后涉及到生与死的话题,都是以这样一种疏离讲述的口吻,却在不知不觉中,乱了心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