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清远
李清远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15,501
  • 关注人气:85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恐慌来临时 积极入场!

(2017-05-09 07:52:27)
分类: 早评
【博主介绍】证券投资顾问,就职于一证券机构,上交所ETF理财规划师;证星十大名博,多家知名网站名博,视频讲师;十年证券投资经历,多年从事投资咨询工作,对主力短线操作手法有所研究。 
【直播特色】利用四大指标:MACD,SKDJ,EXPMA,TOW,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操作体系,利用四大指标分析大盘准确率在70%以上。
【投资理念】中线操作原则:一,中线操作,高抛低吸;二,不惧调整,坚定持有;三,切勿频繁换股操作!短线操作原则:一,个股分时图 逐步盘升是吸货;二,吸货当日是否逆市,如是为佳;三,大盘背离是买点;个股加速诱空是买点.四,盘中可全仓,收盘八成以下.个人总结,供参考!
【股市座右铭】追跌杀涨!! 

【热点解读

 金融股护盘避险路线图隐现  

昨日海外市场整体走强,但A股市场并未走出弱势格局,不过正当市场走弱之际,金融股午后崛起,成为仅有的收红板块和重要的“护盘侠”。在风险偏好明显下降的市场中,绩优白马龙头和金融板块是最主要的避险路线。

点评:市场分化较为明显,一九格局为主,可见绩优股能得到大主力军的支持,无论是国家队还是机构,未来的抱团之势仍将继续,不可回避。

媒体:勿以小幅波动危言耸听 扰动加强监管决心

市场各方要充分把握好短期阵痛与长期健康发展的关系,勿以眼前的市场小幅波动而危言耸听,扰动有关方面加强监管、温和去杠杆的决心。

点评:央行媒体发声,去杠杆是短痛长期受益的过程,避免系统性风险的产生,此举更利于银行的发展和稳定,委外资金及理财产品风险逐步散去,目前银行最大的不确定性是过往不良贷款率何时形成拐点,个人认为在经济回暖的大背景下,不良拐点会来得比想象中早,一旦出现,银行板块也会出现快速回归,此时的低迷,是较好的入场时机。

【大盘分析】

    消息面上,关于市场的新闻并不是太多,但总能听到国外市场持续新高的消息。国内仍处于短期去杠杆,去三高的过程当中,时间较为漫长难熬,大多小盘个股成为市场遗弃的方向,应早日正视起来,回到价值正途上来。从相关报道看,国家队持有银行板块的流通筹码从12%上升到14%水平,加之基金及众多价值坚定持有者,未来银行板块的流通筹码会更加减少。从侧面反映国家队对银行股的态度,不仅仅是为了维稳,或许还有更大的目标等待着大家。

    近期市场格局是上证50维稳,整体PE12倍水平,股息率达3%以上,很难有下行空间,且有国家队的增持护盘;而创小板持续新低,创业板接近两年的低点处,破位已势在必发,随后的恐慌会加大,这是短期风险的窗口,释放越快更利于产生大反弹行情,此时不是恐慌悲观的时候,反而是要加大研究成长股的时刻,在恐慌中买入便宜筹码,才能长久受益。创业板当前整体PE52倍,再有一年估值有望下移到40倍水平,其中必会有错杀个股,逐步配置问题不大;对于一个规模三万亿的创业板,适当高估也较为正常,并不会影响整个50万亿的市场,选择好投资方向,仍能取得好的回报。

    短线重在稳住自己的情绪,等待对手情绪失控,并依靠一定技术来逢低进场!你的竞争对手就是恐慌失措的人群,当其出错大幅抛出就是你进场获利之时;而当众人情绪稳定或亢奋之时,就是离场了结之时; 

    今日操作建议:创业板破位可能性较大,若恐慌力度较大,个人认为是较好的差价进场时机,一般来讲,前期个股一轮下跌超过20%,此时再恐慌加速下行,无疑是较好的选择标的,无论是短期还是中线建仓,都是有较大的优势的。恐慌的释放就是心态稳定者赚钱的时刻,不要犹豫,积极参与其中就好!目前策略,个人建议防守仓逐步调仓活跃仓为好,享受差价为主!上证下行空间有限,支撑看3050点,压力位3150点,也是进场赚钱概率大的时候。别人恐慌我贪婪!

后期策略

一,坚定价值投资为主,选择低估的金融,电力,汽车,消费个股进行中长期操作为主,单个板块持仓不宜超过三成仓,同时结合打新策略来实现年化10%以上的稳定收益,股息加打新收益为主。

二,笔者较为看好银行保险券商的长期投资机会,看好平安银行,中国平安,中信证券等机会。

,市场中的一些稳定获利性机会,如合并重组套利,封闭式基金,债券,定增折价基金,对于资产量大的朋友较为适用。以上投资方法可供参考,相关个股文章中不便提及,不妨多关注个人直播,会有所提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