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兰卡·可加拉】向海而生的“高跷钓鱼”
2025-08-26 11:49:04
沿着海岸线前行,在南方省的可加拉(Koggala)海边,便能看到一道道独特的风景——高杆钓鱼。一根根细长的杆子直直地插入海中,渔夫们稳稳地坐在离海面数米高的横杆上,宛如海边的守望者。他们神情专注,手中的钓线随着海风微微晃动,好似在与大海轻声对话。高杆钓鱼,钓起的不仅是生活的馈赠,更是一段段被岁月珍藏的海边故事。
清晨五点,海岸线还浸在蓝紫色的晨雾里,踩着细软的沙滩往海边走,远远就看见几支细长的木杆斜斜插在浅滩上,像水墨画里淡墨勾勒的笔触——那就是斯里兰卡独有的高杆钓鱼。
走近了才看清,木杆底部深深扎进海底的礁石,顶端绑着简易的钓线,线尾坠着一小块虾肉。几个皮肤黝黑的当地渔民,穿着靛蓝色纱笼,双腿分开跨坐在木杆中段的横木上,姿态像栖息在枝头的水鸟,腰背挺得笔直,目光稳稳锁着泛着微光的海面。他们不说话,连呼吸都放得轻,只有海风偶尔掀起纱笼的边角,露出脚踝上沾着的细碎沙粒。
我在旁边的礁石上坐下,不敢出声打扰。印度洋的浪也不温柔,一波波漫过浅滩,没过沙滩和礁石,突然掀起高高的浪花,又悄悄退去。
大概过了十分钟,最左边的渔民突然动了——他手腕轻轻一扬,钓线带着银亮的弧度跃出水面,一条两指宽的沙丁鱼挂在钩上,尾巴还在簌簌摆动。他腾出一只手摘下鱼,随手丢进身边的竹篓,动作流畅得像重复了千百遍,接着又把钓线重新抛回海里,腰背再次绷成一条直线。
后来渔民阿贾瓦看见我,笑着招手让我试试。我小心翼翼爬上木杆,刚坐稳就慌了——脚下的木杆随着海浪轻轻晃动,低头是清澈见底的海水,能看见小鱼群在脚边游过,手心瞬间冒了汗。
阿贾瓦在旁边用英语喊“别怕,等浪来的时候提线”,我盯着钓线末端的浮子,心脏跟着浪的节奏跳。终于,浮子猛地往下一沉,我学着渔民的样子扬手,一条小鱼挣扎着被拉出水面,阳光刚好落在鱼鳞上,闪着细碎的光。
太阳升得老高时,渔民们收起木杆,竹篓里已经装了小半篓鱼。这种钓鱼方式传了好几代,以前是为了在浅滩里捕到躲在礁石缝里的鱼,现在成了游客眼里的风景和打卡拍照的地方,但他们还是习惯清晨来这里,“和海待一会儿,比什么都踏实”。
这些渔民被称为“高跷渔夫”,是斯里兰卡西南海岸加勒至米瑞莎沿岸渔民在浅海区木桩上进行的传统捕鱼活动,因渔民需攀爬海水浸泡的木架垂钓形似踩高跷而得名。该方法起源于渔民因缺乏船只而发明的替代捕鱼手段,使用无饵鱼竿捕捉沙丁鱼,需掌握平衡技巧并适应海洋环境
。主要分布在加勒可加拉一带,当地被誉为“印度洋泪滴”的温暖港湾。
该传统捕鱼方式自2009年登上《孤独星球旅游者》封面后,逐渐演变为斯里兰卡标志性人文景观。渔民常在清晨或黄昏作业以避开烈日,两小时内可捕获数十条鱼。随着旅游业发展,现存渔夫多通过协助游客摆拍获取收入,作业场景成为摄影热点,游客拍摄需支付小额费用。
据说以前没有钱买船的渔民想出了这个办法,在近海海浪中竖起木桩,渔民每天涉水到达浸泡在海水中的木桩前,爬上去,坐在简陋的木架上,手持没有钓饵的渔竿,端坐木架之上,等鱼上钩。远远看去,好似一群脚踩高跷站立海水中的垂钓者,也难怪成为了如今斯里兰卡的标志性画面之一。
随着岁月流逝,在斯里兰卡,新的工厂和农田兴起,就业机会增加。因此,渔民的数量大幅减少,只有三个沿海村庄仍在进行垂钓。
二十年前,这片海滩上密密麻麻全是钓鱼的杆子,现在只剩下稀稀拉拉十几根。
走的时候,我回头看那些渐渐远去的木杆,它们依旧斜插在浅滩上,像是印度洋写给斯里兰卡的诗。原来最好的风景从不是刻意追逐的奇观,而是这样一场人与海的静默博弈——没有喧嚣,只有耐心,和一竿子下去,与惊喜撞个正着的温柔。
【斯里兰卡·可加拉】向海而生的“高跷钓鱼”
沿着海岸线前行,在南方省的可加拉(Koggala)海边,便能看到一道道独特的风景——高杆钓鱼。一根根细长的杆子直直地插入海中,渔夫们稳稳地坐在离海面数米高的横杆上,宛如海边的守望者。他们神情专注,手中的钓线随着海风微微晃动,好似在与大海轻声对话。高杆钓鱼,钓起的不仅是生活的馈赠,更是一段段被岁月珍藏的海边故事。
清晨五点,海岸线还浸在蓝紫色的晨雾里,踩着细软的沙滩往海边走,远远就看见几支细长的木杆斜斜插在浅滩上,像水墨画里淡墨勾勒的笔触——那就是斯里兰卡独有的高杆钓鱼。
走近了才看清,木杆底部深深扎进海底的礁石,顶端绑着简易的钓线,线尾坠着一小块虾肉。几个皮肤黝黑的当地渔民,穿着靛蓝色纱笼,双腿分开跨坐在木杆中段的横木上,姿态像栖息在枝头的水鸟,腰背挺得笔直,目光稳稳锁着泛着微光的海面。他们不说话,连呼吸都放得轻,只有海风偶尔掀起纱笼的边角,露出脚踝上沾着的细碎沙粒。
我在旁边的礁石上坐下,不敢出声打扰。印度洋的浪也不温柔,一波波漫过浅滩,没过沙滩和礁石,突然掀起高高的浪花,又悄悄退去。
大概过了十分钟,最左边的渔民突然动了——他手腕轻轻一扬,钓线带着银亮的弧度跃出水面,一条两指宽的沙丁鱼挂在钩上,尾巴还在簌簌摆动。他腾出一只手摘下鱼,随手丢进身边的竹篓,动作流畅得像重复了千百遍,接着又把钓线重新抛回海里,腰背再次绷成一条直线。
后来渔民阿贾瓦看见我,笑着招手让我试试。我小心翼翼爬上木杆,刚坐稳就慌了——脚下的木杆随着海浪轻轻晃动,低头是清澈见底的海水,能看见小鱼群在脚边游过,手心瞬间冒了汗。
阿贾瓦在旁边用英语喊“别怕,等浪来的时候提线”,我盯着钓线末端的浮子,心脏跟着浪的节奏跳。终于,浮子猛地往下一沉,我学着渔民的样子扬手,一条小鱼挣扎着被拉出水面,阳光刚好落在鱼鳞上,闪着细碎的光。
太阳升得老高时,渔民们收起木杆,竹篓里已经装了小半篓鱼。这种钓鱼方式传了好几代,以前是为了在浅滩里捕到躲在礁石缝里的鱼,现在成了游客眼里的风景和打卡拍照的地方,但他们还是习惯清晨来这里,“和海待一会儿,比什么都踏实”。
这些渔民被称为“高跷渔夫”,是斯里兰卡西南海岸加勒至米瑞莎沿岸渔民在浅海区木桩上进行的传统捕鱼活动,因渔民需攀爬海水浸泡的木架垂钓形似踩高跷而得名。该方法起源于渔民因缺乏船只而发明的替代捕鱼手段,使用无饵鱼竿捕捉沙丁鱼,需掌握平衡技巧并适应海洋环境 。主要分布在加勒可加拉一带,当地被誉为“印度洋泪滴”的温暖港湾。
该传统捕鱼方式自2009年登上《孤独星球旅游者》封面后,逐渐演变为斯里兰卡标志性人文景观。渔民常在清晨或黄昏作业以避开烈日,两小时内可捕获数十条鱼。随着旅游业发展,现存渔夫多通过协助游客摆拍获取收入,作业场景成为摄影热点,游客拍摄需支付小额费用。
据说以前没有钱买船的渔民想出了这个办法,在近海海浪中竖起木桩,渔民每天涉水到达浸泡在海水中的木桩前,爬上去,坐在简陋的木架上,手持没有钓饵的渔竿,端坐木架之上,等鱼上钩。远远看去,好似一群脚踩高跷站立海水中的垂钓者,也难怪成为了如今斯里兰卡的标志性画面之一。
随着岁月流逝,在斯里兰卡,新的工厂和农田兴起,就业机会增加。因此,渔民的数量大幅减少,只有三个沿海村庄仍在进行垂钓。
二十年前,这片海滩上密密麻麻全是钓鱼的杆子,现在只剩下稀稀拉拉十几根。
走的时候,我回头看那些渐渐远去的木杆,它们依旧斜插在浅滩上,像是印度洋写给斯里兰卡的诗。原来最好的风景从不是刻意追逐的奇观,而是这样一场人与海的静默博弈——没有喧嚣,只有耐心,和一竿子下去,与惊喜撞个正着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