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维萨德自由广场周边是步行街,散布着不同宗教的建筑,有东正教的教堂,犹太教的教堂,伊斯兰教的教堂,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归宿,所以诺维萨德被称作“塞尔维亚的雅典”。
诺维萨德在塞尔维亚语中的意思是“新农场”,它是伏伊伏丁那的行政、文化和政治中心——伏伊伏丁那属于低地自治省,位于萨瓦河和多瑙河以北。在这里,无论是建筑还是艺术、文化,都能看到奥匈帝国的影子。自由广场位于老城中心,从18世纪以来一直是集会和举行庆典的场所。
在奥匈帝国统治时期,这座广场被命名为弗兰茨·约瑟夫广场,以纪念茜茜公主的丈夫弗兰茨·约瑟夫。一战结束后,广场更名为革命广场,象征着当时的革命氛围。直到二战后,广场才最终定名为自由广场,寓意着战后的自由与和平。
广场的西南角矗立着是新文艺复兴风格的市政厅,其朝向东北。按照人口计算,它是塞尔维亚第二大城市,但在18世纪至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诺维萨德一直作为塞尔维亚最大的城市,扮演着政治和文化中心的角色。
这座建于1895年的建筑,由建筑师乔治·莫纳尔精心设计,其外墙装饰着艾奥尼亚柱和柯林斯柱,尽显古典韵味。包括精美的连拱廊、连拱窗,以及三角形窗楣,更增添了古典与庄重的气息。此外,还有花环状及蔓藤状的精致装饰,使得整个建筑在视觉上呈现出对称与和谐的美感。而二楼两侧窗户外的两尊希腊罗马风格的寓言式人物雕像,更是Julius
Anika的匠心独运之作,为这座历史悠久的市政厅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气息。顶部的圣佛罗莱恩钟楼,以火灾守护圣人佛罗莱恩的名字命名,每到整点,钟声悠扬地响起,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城市的历史。
广场中央,那尊为纪念斯韦托扎尔·米莱蒂奇而建的铜像,在阳光下愈发显得庄严肃穆。这位19世纪极具影响力的塞尔维亚政治家,曾于1861年和1867年两度担任诺维萨德市长,他的政治生涯与市政厅紧密相连。他目光坚定地凝视着远方,似乎在诉说着这座城市往昔为自由而抗争的故事。铜像周围,鸽子们自在地踱步、觅食,时而振翅飞起,与广场上的建筑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
环顾四周,各具风格的建筑令人目不暇接。新哥特式风格的圣玛丽亚教堂高耸入云,73米高的塔楼直插天际,宛如一位巨人守护着这座城市。教堂的建造时间跨度为1893年至1895年,由建筑师György
Molnar以新哥特式风格精心设计。其外立面装饰元素在垂直方向上被巧妙拉伸,展现出一种修长而充满生机的美感,仿佛诉说着向上的力量,成为了诺维萨德城市天际线中的佼佼者。
这座天主教堂,见证了诺维萨德的历史变迁。天主教作为匈牙利族的信仰,与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渊源。诺维萨德最初是匈牙利人的聚居地,但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北伐,南方的塞尔维亚人逐渐迁入。在一战后南斯拉夫解体之前,诺维萨德及其所在的伏伊伏丁那自治省,匈牙利族人都占据了相当高的比例。屋顶则铺就成彩色的图案,这些图案采用双面釉陶瓷瓷砖精心制作,展现了典型的匈牙利装饰风格。
那穹顶,仿佛被教堂内的立柱有力地托起,宛如棕榈树阳伞般屹立不倒。而两侧墙壁上,则镶嵌着精美绝伦的巨型彩色玻璃花窗,每一扇都如同艺术的殿堂,闪耀着神秘的光芒。主祭坛与其他大小祭坛,则以木雕为装饰,细腻的雕刻展现出匠人们的精湛技艺。整个教堂,从内到外,都流露出一种修长而优雅的美感,令人心生敬畏。走进教堂内部,偶尔开放的空间里,人们虔诚地祈祷,静谧的氛围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感受着这份神圣与庄严。
广场南侧,历史悠久的伏伊伏丁那酒店(Hotel
Vojvodina)静静矗立,其上悬挂的西里尔文名字招牌引人注目。这家酒店建于1854年,是诺维萨德最古老的酒店之一,曾吸引过匈牙利著名导演、编剧拉约什·齐洛希在此驻足。
广场北侧,两座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巍峨耸立,其华丽装饰元素引人驻足。如今,这两座建筑已成为一家银行的所在地,彰显着广场的历史底蕴与现代气息。
沿着广场附近的古老街道漫步,仿佛走进了一条时光回廊。泽麦·约维努大街上,街巷中遍布着咖啡馆、酒吧、餐馆和小商店。走进一家纪念品店,琳琅满目的小物件摆满了货架,每一件都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记忆。
广场周边,露天咖啡馆和餐厅一家挨着一家。找个角落坐下,点上一杯地道的塞尔维亚咖啡,再配上一份当地特色的烟熏牛肉卷Pljeskavica,浓郁的咖啡香与美味的食物交织在一起,让味蕾也沉浸在这独特的异国风情中。
诺维萨德新犹太会堂,会堂明亮的暖色调与教堂灰白色立面形成戏剧性对比,新艺术曲线打破周边新古典主义的严肃感。1941年遭纳粹洗劫,穹顶被炮击损毁。战后修复后转为诺维萨德音乐学院音乐厅,不再用于宗教仪式。
雕像为塞尔维亚诗人约万·约万诺维奇·兹玛伊,底座铭文是其诗集名句。粉红建筑为伏伊伏丁那储蓄银行宫,落成于
1895年,奥匈帝国统治时期,原为伏伊伏丁那储蓄银行总部,象征多瑙河流域经济繁荣。2015年全面修复,严格保留原始色彩方案,现为诺维萨德市标保护建筑。
泽普特大厦(Zepter Palace)位于广场西北角,俗称
"双狮宫"。建造时间1894年(奥匈统治时期)1944年广场被炸时仅受轻损。2006年泽普特集团修复后成为其塞尔维亚总部+文化展览空间。顶上有女神尼姬像,这座历经战火、商业重生的大厦,以女神永恒高举的长矛宣告诺维萨德的坚韧,其蓝白身影早已融入城市灵魂,成为自由广场不可或缺的历史拼图。
漫步在诺维萨德主教座堂的西北小巷,你会先经过Laze Telekog酒吧街,再转而进入Grko
školska希腊学校街。漫步至诺维萨德主教座堂的东北角,你会被一座巍峨壮观的建筑所吸引,那便是诺维萨德最重要且规模最大的东正教堂——圣乔治教堂。这座教堂的建造历史可追溯至1734年至1740年,并在1853年进行了重建。其设计灵感源于布达佩斯建筑师Gustav
Saiba的独特构思,整体风格呈现出优雅而庄重的巴洛克风情。
柏拉图宫,市属公共服务机构办公楼。这座如粉彩画般的建筑,以新文艺复兴的矜持和市井生活的烟火气,默默守护着自由广场的百年记忆,其窗楣的葡萄藤雕花,那是奥匈时代诺维萨德酿酒文化的永恒印记。
继续南行,远远地就能眺望见圣母升天教堂那巍峨的钟楼尖顶。这座教堂始建于1776年,以其巴洛克风格的设计而闻名。这座教堂自1776年建成以来,便以其独特的巴洛克风格吸引着无数游客。教堂内部,18世纪末塞尔维亚最精美的巴洛克壁画静静诉说着历史的故事,为每一位到访者带来一场心灵的洗礼。
紧邻圣母升天教堂,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映入眼帘——塞尔维亚国家大剧院。这座剧院自1861年成立以来,便担任着塞尔维亚文化的重要角色,成为第一座专业剧院。剧院内,芭蕾舞团、歌剧团和戏剧团的精湛表演,为每一位观众呈现一场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
踩在诺维萨德自由广场的石板路上,每一步都像在翻阅中世纪的浪漫诗篇。阳光穿过巴洛克建筑的雕花,连影子都染上了历史的温度。
在诺维萨德自由广场的这一天,时光仿佛变得很慢很慢。在这里,历史与现代、艺术与生活完美融合,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塞尔维亚·诺维萨德】时光与艺术交织的城市心脏
诺维萨德自由广场周边是步行街,散布着不同宗教的建筑,有东正教的教堂,犹太教的教堂,伊斯兰教的教堂,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归宿,所以诺维萨德被称作“塞尔维亚的雅典”。
诺维萨德在塞尔维亚语中的意思是“新农场”,它是伏伊伏丁那的行政、文化和政治中心——伏伊伏丁那属于低地自治省,位于萨瓦河和多瑙河以北。在这里,无论是建筑还是艺术、文化,都能看到奥匈帝国的影子。自由广场位于老城中心,从18世纪以来一直是集会和举行庆典的场所。
在奥匈帝国统治时期,这座广场被命名为弗兰茨·约瑟夫广场,以纪念茜茜公主的丈夫弗兰茨·约瑟夫。一战结束后,广场更名为革命广场,象征着当时的革命氛围。直到二战后,广场才最终定名为自由广场,寓意着战后的自由与和平。
广场的西南角矗立着是新文艺复兴风格的市政厅,其朝向东北。按照人口计算,它是塞尔维亚第二大城市,但在18世纪至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诺维萨德一直作为塞尔维亚最大的城市,扮演着政治和文化中心的角色。
这座建于1895年的建筑,由建筑师乔治·莫纳尔精心设计,其外墙装饰着艾奥尼亚柱和柯林斯柱,尽显古典韵味。包括精美的连拱廊、连拱窗,以及三角形窗楣,更增添了古典与庄重的气息。此外,还有花环状及蔓藤状的精致装饰,使得整个建筑在视觉上呈现出对称与和谐的美感。而二楼两侧窗户外的两尊希腊罗马风格的寓言式人物雕像,更是Julius Anika的匠心独运之作,为这座历史悠久的市政厅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气息。顶部的圣佛罗莱恩钟楼,以火灾守护圣人佛罗莱恩的名字命名,每到整点,钟声悠扬地响起,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城市的历史。
广场中央,那尊为纪念斯韦托扎尔·米莱蒂奇而建的铜像,在阳光下愈发显得庄严肃穆。这位19世纪极具影响力的塞尔维亚政治家,曾于1861年和1867年两度担任诺维萨德市长,他的政治生涯与市政厅紧密相连。他目光坚定地凝视着远方,似乎在诉说着这座城市往昔为自由而抗争的故事。铜像周围,鸽子们自在地踱步、觅食,时而振翅飞起,与广场上的建筑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
环顾四周,各具风格的建筑令人目不暇接。新哥特式风格的圣玛丽亚教堂高耸入云,73米高的塔楼直插天际,宛如一位巨人守护着这座城市。教堂的建造时间跨度为1893年至1895年,由建筑师György Molnar以新哥特式风格精心设计。其外立面装饰元素在垂直方向上被巧妙拉伸,展现出一种修长而充满生机的美感,仿佛诉说着向上的力量,成为了诺维萨德城市天际线中的佼佼者。
这座天主教堂,见证了诺维萨德的历史变迁。天主教作为匈牙利族的信仰,与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渊源。诺维萨德最初是匈牙利人的聚居地,但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北伐,南方的塞尔维亚人逐渐迁入。在一战后南斯拉夫解体之前,诺维萨德及其所在的伏伊伏丁那自治省,匈牙利族人都占据了相当高的比例。屋顶则铺就成彩色的图案,这些图案采用双面釉陶瓷瓷砖精心制作,展现了典型的匈牙利装饰风格。
那穹顶,仿佛被教堂内的立柱有力地托起,宛如棕榈树阳伞般屹立不倒。而两侧墙壁上,则镶嵌着精美绝伦的巨型彩色玻璃花窗,每一扇都如同艺术的殿堂,闪耀着神秘的光芒。主祭坛与其他大小祭坛,则以木雕为装饰,细腻的雕刻展现出匠人们的精湛技艺。整个教堂,从内到外,都流露出一种修长而优雅的美感,令人心生敬畏。走进教堂内部,偶尔开放的空间里,人们虔诚地祈祷,静谧的氛围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感受着这份神圣与庄严。
广场南侧,历史悠久的伏伊伏丁那酒店(Hotel Vojvodina)静静矗立,其上悬挂的西里尔文名字招牌引人注目。这家酒店建于1854年,是诺维萨德最古老的酒店之一,曾吸引过匈牙利著名导演、编剧拉约什·齐洛希在此驻足。
广场北侧,两座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巍峨耸立,其华丽装饰元素引人驻足。如今,这两座建筑已成为一家银行的所在地,彰显着广场的历史底蕴与现代气息。
沿着广场附近的古老街道漫步,仿佛走进了一条时光回廊。泽麦·约维努大街上,街巷中遍布着咖啡馆、酒吧、餐馆和小商店。走进一家纪念品店,琳琅满目的小物件摆满了货架,每一件都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记忆。
广场周边,露天咖啡馆和餐厅一家挨着一家。找个角落坐下,点上一杯地道的塞尔维亚咖啡,再配上一份当地特色的烟熏牛肉卷Pljeskavica,浓郁的咖啡香与美味的食物交织在一起,让味蕾也沉浸在这独特的异国风情中。
诺维萨德新犹太会堂,会堂明亮的暖色调与教堂灰白色立面形成戏剧性对比,新艺术曲线打破周边新古典主义的严肃感。1941年遭纳粹洗劫,穹顶被炮击损毁。战后修复后转为诺维萨德音乐学院音乐厅,不再用于宗教仪式。
雕像为塞尔维亚诗人约万·约万诺维奇·兹玛伊,底座铭文是其诗集名句。粉红建筑为伏伊伏丁那储蓄银行宫,落成于 1895年,奥匈帝国统治时期,原为伏伊伏丁那储蓄银行总部,象征多瑙河流域经济繁荣。2015年全面修复,严格保留原始色彩方案,现为诺维萨德市标保护建筑。
泽普特大厦(Zepter Palace)位于广场西北角,俗称 "双狮宫"。建造时间1894年(奥匈统治时期)1944年广场被炸时仅受轻损。2006年泽普特集团修复后成为其塞尔维亚总部+文化展览空间。顶上有女神尼姬像,这座历经战火、商业重生的大厦,以女神永恒高举的长矛宣告诺维萨德的坚韧,其蓝白身影早已融入城市灵魂,成为自由广场不可或缺的历史拼图。
漫步在诺维萨德主教座堂的西北小巷,你会先经过Laze Telekog酒吧街,再转而进入Grko školska希腊学校街。漫步至诺维萨德主教座堂的东北角,你会被一座巍峨壮观的建筑所吸引,那便是诺维萨德最重要且规模最大的东正教堂——圣乔治教堂。这座教堂的建造历史可追溯至1734年至1740年,并在1853年进行了重建。其设计灵感源于布达佩斯建筑师Gustav Saiba的独特构思,整体风格呈现出优雅而庄重的巴洛克风情。
柏拉图宫,市属公共服务机构办公楼。这座如粉彩画般的建筑,以新文艺复兴的矜持和市井生活的烟火气,默默守护着自由广场的百年记忆,其窗楣的葡萄藤雕花,那是奥匈时代诺维萨德酿酒文化的永恒印记。
继续南行,远远地就能眺望见圣母升天教堂那巍峨的钟楼尖顶。这座教堂始建于1776年,以其巴洛克风格的设计而闻名。这座教堂自1776年建成以来,便以其独特的巴洛克风格吸引着无数游客。教堂内部,18世纪末塞尔维亚最精美的巴洛克壁画静静诉说着历史的故事,为每一位到访者带来一场心灵的洗礼。
紧邻圣母升天教堂,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映入眼帘——塞尔维亚国家大剧院。这座剧院自1861年成立以来,便担任着塞尔维亚文化的重要角色,成为第一座专业剧院。剧院内,芭蕾舞团、歌剧团和戏剧团的精湛表演,为每一位观众呈现一场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
踩在诺维萨德自由广场的石板路上,每一步都像在翻阅中世纪的浪漫诗篇。阳光穿过巴洛克建筑的雕花,连影子都染上了历史的温度。
在诺维萨德自由广场的这一天,时光仿佛变得很慢很慢。在这里,历史与现代、艺术与生活完美融合,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