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伯姆的《对话论》
(2011-04-07 11:29:41)
标签:
深广对话论克里希那穆提假定思维过程杂谈 |
分类: 语文讲堂 |
这是几年前的一篇读书笔记。《对话论》一书在页码上很单薄,但在内容上、思想上、操作层面上很厚实,耐人寻味。简简单单的一个词语——对话,富含的深广和精博,正也在于读之思之觉悟之,孔夫子之“正名”,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更是一种旁敲侧击。另外,触类可以旁通,观微可以知著。
戴维·伯姆的《对话论》
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和最重要的思想家戴维·伯姆的《对话论》,旨在探讨我们如何交流和沟通这一问题。
对话,这个语词在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流行起来,那时很“政治化”,并不完全的“学术化”,颇有外交辞令的情采,冠冕堂皇着。在新课程时代,对话——则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其实,任何先进的优秀的教学方法,也都是建基于先进的科学的理念或者思想。若要能够更好地运用“对话”这一教学方式,《对话论》不可不读。
“或许,我们并不太懂说话,也不太会谈话,更别谈对话。”翻译人王松涛在“总序·关于对话”这样说,这是真的!
王松涛还列举了汉语里“表达说话的词汇”,如“交谈、谈话、对话、谈心、协商、谈判、讨论、争论、辩论、争辩、说服、劝告、商量、商讨、聊天、谈论、对谈、谈天、闲谈、闲聊、会谈,等等。”说话者的不同目的、动机与意图,充分反映了说话者之间不同的人际关系,也预示了谈话可能形成的结果。关于“说话”或者“对话”不仅仅是“艺术问题”,即技巧问题。
说,说什么,谁在说,怎样说,为什么说,自说自话还是相互的说,围绕了“说”,如何的能够“说清楚”“说明白”“说透彻”呢?说和不说,又有了怎样的区别呢?是拒绝沉默的言说,还是抗拒言说的沉默呢?浅浅淡淡的勾画开来,铺展开去,真还“意思”和“意味”深藏着。
深山寺庙暮鼓钟,水村山郭酒旗风。
在《对话论》的扉页上,我写下过这样的阅读感受,“对话,是别种意义的言说。对话是沟通,是交流,是对迷障的破解,是对遮蔽的澄明,对话还是达成共识的先决条件,是化解冲突走向和谐的桥梁,也可能是独自言语、自说自话,自我澄明,更可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总之,对话是对‘绝对正确’的思辩和再思辩,对话的至高境界是‘于我心有戚戚焉’,其乐也融融,其情也泄泄,其思也滔滔,其想也芳菲,遍地祥和满天祥瑞。在创造中对话,在对话中创造,对话是共振共撼,对话是共生共荣,对话的神奇美妙更在于‘心有灵犀’,无言无语乃是大化之境,这是对话的终结时刻的至境,天地寂然而美,万物和谐而生。”
“我们的所作所为乃是致力于解决问题。”戴维·伯姆如是说,这是从问题意识出发必有的一种积极而正确的方向。问题是永远存在的,不因为我们的正视或者漠视而存在或者不存在。既然问题存在是一个事实,我们也只有面对,也只有努力去获得正确的处置方法。通过“对话”而去捕捉相关信息,整合相关信息,分析相关信息,找到“问题点”,便也是找到了“突破点”和“生长点”,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当说到真理时,你必须慎重。”因为“真理”的归属和界定,是不能强横和想当然的。可以作为问题提出,可以作为想法抛出,可以作为做法提供,就是不能自以为是地定论。要有勇气,还要有智慧,要刚毅,也要平和,共同意识而至共同识见,必然是共享、共生。伯姆认为,“对话”关注的不是“真理”,即“不直接关注真理,从对话中有可能发现真理,但对话关注的是意义。”对话,是对意义的共享,是对意义的创生。
“我们必须善于倾听,我们不能排斥任何东西。”真能这样,进步和发展的行程也将不会有太多的曲折,少有阻挠而日渐变化,稳步前进,持续发展,这该多好啊!
在对话活动中,足可以培养自己的一种可贵品质:敢于质疑自己的思维假定。具备了这样的素养,也就能寻找到新的生长点和新的发展思路。“人能够通过思维来知悉万物。”也足见思维的价值意义,也足见思维的影响力和决定性。因此,切不可满足和听命自己的假定思维,想当然的主观认定。
“真理无‘定途’可循”,能认识到这一点,也就有了海纳百川的胸怀,也就有了万法归宗的宏深,也就有了对话、交流和沟通的向往和追求,也就有了理解和信赖、相互学习和相互欣赏的可能。
“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说,也许潜藏着这种思想:一个人把他说出来,或者其他的人把他提出来,接下来会有人就此话题谈下去。”这也就是“共同的思维过程”。有了这样的情形,共识和共享便也成为可能。“大家一起形成某种思想”,这是极具价值意义的建构和营谋。一滴水,一捧土,一米阳光,一缕清风,只给人些微的感觉,其影响也很微弱,唯有集聚起来,才能强而有力。这样的走向,虽然艰辛而漫长,但努力追求,一定蔚为壮观。
伯姆说,“问题的根源永远是现在”,这是很有见地的话。我们在面对诸多问题的时候,要么归咎于历史,要么期盼着未来,把眼光指向历史或者过去,寻找客观理由,把眼光指向明天或者未来,要么逃避,要么遮掩,就是不能睁眼看世界,在问题的边缘旁观,在问题的门槛止步。事实上,只有面对现实,只有关注当下,追求“在场”而“在状态”,问题也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伯姆《对话论》从“对话”这一特别角度,探索了人类广泛的体验过程:从我们固守的价值与信仰,到人类情感的本质与作用;从我们内心思维过程的模式,到人类记忆的功能,乃至最终深入到人类大脑每时每瞬构造体验的神经生理学方式等等,这种探索对我们所固守的文化观念、生存意义乃至对自我的认识都提出了严格的质疑。本书涵盖了对话的一般理论,涉及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语言通俗易懂,对相关研究人员和对上述领域有兴趣的一般读者都有较好的启发意义。
“对话,作为一种教育原则,从简单的意义讲,强调的是师生的平等交流与知识共建。从深层意义讲,他挑战我们关于师生关系、知识本质,以及学习本质等方面的思维成见、定见与主观认定。尤其是随着网络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基于对话的教学代表着未来教育和人类学习的一种发展演进方向,基于对话的教育教学观也是西方学术界所积极关注的前沿热点之一。”(王松涛《译丛总序》)
近些年,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关于对话教学方式的实践和研究,正在蓬勃兴起,却也存在相应误区,主要是学理和学术的上的遮蔽,局限于“教学过程上的对话法、谈话法、提问法、问答法等”,被视之为一种方法而已,很少从理论深度来进行分析,未曾认识到对话本身就构成了“一种革新性的教育观”。
学会对话,运用对话,于对话中重塑人生的意义、目的与精神,进而改造自我、人性和社会。至为切当的,则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如何有利和有效地开展对话教学,从《对话论》中,将会得到相应的启迪。
(《对话论》【英】戴维·伯姆著,【英】李·尼科编,王松涛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1月)
《对话论》(摘录)
戴维.伯姆著
1、对话旨在探索人类内心思维(Thought)的作用方式——伯姆认为,究其本质人类的思维并非是对客观实在的完全、真实再现,它只是一种有限的媒质,生成于集体之中,并在集体中维持。
2、谈的本质在于它关心的是真正的真理所在,绝不对真理(Truth)做任何的折中和妥协。
3、谈的意图就是为了实现最自由、最彻底、最无拘无束的交流和沟通,在谈话过程中去探索和发现真知与灼见。若果也要为谈确定一个结果的话,他期待的结果是所有人都从中受益,实现双赢、共赢、一赢俱赢。
4、在英语中,对话是指Dialogue。日常交谈:Talk;聊天:chat;讨论:discussion;争论:argue,debate;谈判:Negotiation(conversation与 Dialogue同义)
5、伯母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和最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之一。——伯姆对话:Bohmian
6、对话作为一种教育原则,强调的是师生的平等交流与知识共建。他挑战我们的师生关系、知识本质,以及学习本质等方面的思维成见、定见与主观认定。P10
7、在对话的早期阶段,可以通过辅导员来推动对话的进行,但是这个辅导员的角色应当尽快的消失,从而让大家自行决定对话的进程。——群体(Group)思维假定:(Assumption)
8、在对话中,一个人需要付出巨大的注意力来留心自身的思维假定和反应倾向,以及他们对自身所产生的微妙影响,同时还要感知并认识到整个对话群体所出现的类似问题。这种注意力(Attention)或把它称作意识(Awareness),并不需要你去积累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其目的也不在于去“纠正”对话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使人们能够以全新的角度和透彻的眼光来看事物。注意力的培养是核心要素。
9、与著名的印度教育家和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Jiddu
10、关于对话的另两个观点:一是在对话群体中共享意义(Shared meaning within a group )二是不预设目地和议程而开展对话。目的可以在对话的过程中随时自发的生成和改变。
11、倾听:(Listening)另外一种类型的听。即对说话意图的错误理解能够立即导致另外一种新意义的产生。——意义之流动(Flow of meaning)
12、思维是如何不停的被污染的:我们对事物的表征是基于记忆的,而记忆本身只是对现实的映射其真实性并没得到充分的验证。我们不是把表征当成行动的相对指导 ,而是把他们当成是客观实在的真实再现,这就是造成集体思维紊乱的一个核心要素。……应当是对那些在集体中所隐匿形成的表征加以认真的关注。P15
13、悖论是没有明确的解决办法的,所以需要用一种新的途径来处理悖论,这就是对悖论本身予以持续不断的关注,而不是总想去努力的消灭“问题”。
14、人对自己内心思维的运动过程却缺乏及时的反馈。可以使思维像身体那样,具备本体感受性。
15、平实思维:以实用为目的,以结果为导向,旨在按照“事物的原本面貌”来单独、清楚的描述各个事物。主要表现形式科学与技术思维。共享性思维:具有能够洞悉事物之间的层层联系的能力,这种能力正是平实思维所缺失的。我们所看到的各种现象其实均可以被理解为某种深层自然运动的一种短暂外观,而且始终处于不断“内蓄”和“外显”的循环之中。
16、第一章论沟通:Communication:源于拉丁文——to make something common(传递或交流信息使之得到公认)——沟通问题:the problem of communication 但这并不能涵盖沟通的所有意义。因为在对话时即存在相似性,也存在差异性,在相互转化新的想法与认识后,达成共识。这些共识是在他们相互的探讨与共同的行动中逐渐形成的。以警醒之心观察自己——我们总能将干扰自己的问题搁置一边。=固执己见
17、第二章论对话:英语的对话Dialogue一词源于希腊词:Dialogos。Logos的意思是词,(The word)或者按照我们的意思理解它代表着“词的意义”(The meaning of the word)。Dia的意思不是两个(Two)而是穿越(Through)。因此对话并不仅仅局限于两人之间,它可以在任何数量的人之间进行。甚至就一个人来讲,只要他抱持对话的思维和精髓,也可以与自己对话。这就是对话的意义溪流。
18、与对话相对立的词是“讨论、辩论”(Discussion),他与撞击、冲击(Percussion),和撞击、震荡(Concusion)具有相同的词根。他的真正含义是打破、分裂,他的重点在于分析。在对话中我们不是在互相对抗,而是共同合作。人人都是胜者。
19、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思维假定(Assumption)和观念(Opinion)。人总是把自己与思维假定栓在一起,他的利益得失均与之紧密相连。这些思维假定仅仅出自于你自身的经历而已。
20、思维导致了某种结果的出现,但却认为这个结果与他无关。真正的问题乃是你的这种思维。思维存在于两个不同类型的层次上——即个体思维和集体思维。我们为自己争辩时通常都处于无意识的状态。
21、对话群体形成的力量像激光,由于光线都指向同一方向因而能够聚集能量。如果人们能够像激光那样以高度的内聚力来共同思维,就会生成无穷的力量。——在内心深处形成默契与意会(Tacit)只能意会的隐含知识。我们必须分享我们的意识,必须能够做到共同思考,从而能够清醒、理智的做事。
22、开展对话:找一个辅导员(Facilitator),职责是关注对话的进展过程,并随时对发生的事情进行相应的解释或说明。但他应当把自己置身于对话之外。群体对话的主要目的不是要解决个人方面的问题,而是旨在探讨文化层次上的问题。
23、在对话时,我们要在心中保持一种空灵之境从而可以让任何事情进入——而当对话结束之时则再次将他们清空。“空杯子才能装东西”
24、如果人们的出发点不同,他们就必须在一定的程度上进行协商但这不是对话的终结,而仅仅是开始。协商是一种互相的妥协,各自作出一些让步。
25、开展对话的前提是我们必须拥有同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强调的是我们对共同意义的分享。
26、搁置己见:暂时把你的思维假定搁置起来,既不让他们发挥作用,也不要刻意去压制他们的出现。我们需要从内到外都做到搁置己见,把持住自己,并予以自省。通过这种方式能够看到平时所观察不到的事情。
27、必要导致冲突:倾听、观察、关注思维的实际过程以及他发生的次序,观察它紊乱之所在,辨清它如何会出错,认识所有与之相关的问题,对于对话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基于某种绝对必要性(Necessity)而产生的思维,必要性会对你产生强大的推动力。当你敢于质疑“他是不是真的绝对必要”时,人们就有可能以更具创造性的态度来探索新的观点。关于必要性的思维会驱使一个人产生做事的冲动,但为所欲为不是自由,因为这种为所欲为的冲动乃是受思维所驱使的。当你遭遇思维假定时,在他背后,还存在一个关于绝对必要性的思维假定。
28、思维本身乃是问题之源。因你欲思,故你思。思维总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在不断的制造问题,然后再去寻找解决的办法,思维认识不到他自身才是问题之源。
29、悬置的作用就在于帮助你实现本体感受,并以此为鉴,从而能够使你能够看到自己思维的结果。
30、集体参与和分享:共同思考(Think Together),分享一个共同的内容(Sharing a common content)共享性的意识:每一个人都参与并共享群体所有人的全部意义——真正的对话。对话中不欢迎劝告或说服的存在。我们既参与其中友分享彼此,这就是共享的含义。
31、如果一个人能够让自己的大脑接受所有的意义,就能够形成良好的对话心态,并因此而实现对话的效果。
32、如果我们大家都能克制自己的冲动,暂时搁置起自己的思维假定,并对所有的思维假定加以认真的省察和明辨,我们所有人都能形成一种共同的意识状态,——共同意识。(Common consciousness)对思维假定来说,或者对任何一种观念而言,都应当保持一个开放的结构,在证据面前能够接受事实。
33、精神、智力与意识的共享要远比观念的内容更重要。对话的价值就在于他作用于我们内在的精神思维过程。
34、
35、
36、克里希那穆提曾说:活着就是去做人,就是与人发生种种的关系与联系。
37、对话旨在通过集体的途径,来开启我们的内部思维之门,进而全面认识隐匿于思维背后的种种主观假定和判断。
38、第三章集体思维的本质:只是他本身就是思维——乃是独立运动的;从一个人身上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存在着一个统一的知识库。隐含性知识:(Tacit knowledge)你可以意会不能用言语表述的知识。思维的过程是现在进行时,指的是正在发生的活动,他可以敏锐的判断和感知做错的事情。而思维的结果则是一个过去分词。文化让我们对思维和感觉产生了错误的认识。思维和感觉乃是同一个过程,他们都来自于记忆。
39、思维能够以表征的方式再现我们的经历与体验。感觉:呈现某物,而思维则以抽象的方式把它“再现”。
40、净表象:(Net
41、他不会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即关于表象的任何改变,任何发自根本的改变,就是人的改变。
42、第四章问题与悖论:当一个人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想法的时候,其中必定要满足某种预先假定的前提。这种前提在很大程度上是隐含的、默认的。
43、当心理上出错的时候,最好还是把它描述成悖论比较妥当。……他的思维与情感,乃是受一连串自相矛盾的需要或需求所支配。……让注意力全面超越单纯语言或智力所达到的水平之上,就能够真正清醒的认识到悖论的根源。
44、思维都有一个外在的物体或存在物作为它的内容,所有这些物体,在其本质上都是独立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思维过程而独立存在的。但与此同时,我们对这些物体的思维过程本身也是独立于其内容的。
45、当一个人认为自己的思维与情感乃是与思维相互分离和相互独立时,实际上正是自己的思维在进行思考。
46、我们不但要去关注周围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情,更要去关注我们内心世界所存在的麻木空虚与感觉钝化。正是这种麻木空虚与感觉钝化是我们始终发现不了存在于我们思维与情感中的悖论。
47、思维既不是自由的,也不是完全可靠的。我们所应做到的,乃是超越我们混乱的思维过程所进行的想象和智力分析,从而做到能够深刻清醒的认识和洞察导致心性紊乱的内在矛盾前提与情感状态。
48、第五章观察与被观察:思维假定影响我们观察和体验事物的方式,最终影响我们要做的事情本身。……你所进行的观察就受制于你的思维假定。……其实是思维假定本身在观察。……思维让你形成了个体本身乃是思维之源这样的一种认识。
49、第六章悬置、身体与本体感受:自我乃是一个观察器。要想生存的话,你必须学会悬置自己的行为。……首先审视行为的悬置,然后审视个体感受。……正确的做法乃是既不去压制你对恼怒的清醒意识,也不去强制恼怒的出现与爆发;相反,在你的恼怒将发未发的过程中,把它悬置起来,这有点像在刀刃上跳舞。
50、思维的自知与自明是可能的——思维具体真实的运动过程是可以被感知和觉察得到的。
51、如果我们仅仅靠智力或推断性知识来认识发生的事情,那么就不能从深层触及思维的过程。
52、这种求实性的思维方式倾向于分解事物,而共享性思维则倾向于把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53、注意力就其本身来说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它可以用任何形式与以拓展。既可能存在有限形态的注意力,也可能存在无限形态的注意力。
54、在静默状态下,大脑是不被占用的。……人类的大多数体验都处于内寓之届的状态,但社会更看重外明之届(Outward Order)
55、我们不但要在正常的情况下分析事物,还要再出现扰乱的情况下分析事物,二者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