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雏议”、“诌议”与“刍议”

(2010-02-05 18:47:59)
标签:

杂谈

      “雏议”、“诌议”与“刍议”

                          刘从军

    我们经常在文章的题目上见到这样一个词:刍议。但在教学中我经常发现学生要么把“刍”读为“zhōu”、“zōu”,要么写成“雏”、“诌”。不光学生,误用的现象也经常见诸报端。

    “刍”与“雏”都读“chú”,而“诌”读“zhōu”。查查各类词典,只有“刍议”一词而并无“雏议”、“诌议”等词。这就需要从意义上搞清“刍”与“雏”、“诌”的区别。

    “刍”为“刍荛”的略称,割草叫“刍”,打柴叫“荛”。“刍荛”,指割草打柴,也指割草打柴的人。刍议,犹刍言,意即草野之人的言论。显然,刍议就是把自己的言论比作草野鄙陋之人的话,常用于对人陈述意见时的谦词。尤其多用于议论文章的题目。用于陈述意见的如唐人张说的《谏避暑三阳宫疏》中说:“臣自度刍议,十不一从。”用于文章题目的简直不胜枚举,比比皆是。

    “雏”,本指幼小的禽鸟。后来凡是初生的生物皆曰雏。如“雏笋”、“雏凤”,还有“雏鸡”、“雏鸟”。白居易的《晚燕》诗有“百鸟乳雏毕”之句。还有用“雏”来比喻幼儿的。如杜甫的《彭衙行》中的“众雏烂熳睡”就是。亦指按照实物编制的模子,如“雏形”。常说一件东西初具规模就说它略具雏形。

    “诌”,是编造言词的意思。它可以构成“胡诌”、“瞎诌”等词,而没有什么“诌议”。倘是硬要生造“诌议”一词,那表达出来的意思也只能是“胡编乱造”、“胡说八道”或“无稽之谈”、“无耻谰言”之类。我想作者即使再谦逊,也不至于如此吧。即使勉强用于文章题目,也与作者的原意相悖了。

    (此文发表于1997年5月7日《汉语拼音小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