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利华-华为研发作者
张利华-华为研发作者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4,422
  • 关注人气:17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悲情但不悲观的唯冠们

(2012-03-06 08:51:58)
标签:

台湾

宋体

中小企业

自主品牌

唯冠国际

**该文已在《IT经理世界》发表**

2月17日唯冠在北京就iPAD商标权事宜召开新闻发布会,在发布会上唯冠提供了当初注册iPAD时推出的唯冠iPAD产品及ifamily系列产品概念.在这个十年前的以”ifamily”为整体概念产品系列里唯冠科技率先在全球是以i为开头命名其系统产品,其中包括ipad,isystem,itermind,iweb,inote,idvd,iclinet。

       这是一场因为苹果商标官司而引发的十年前产品概念发布会,而不是一场以i为核心的新产品系列的产品发布会!听起来充满悲凉。悲凉的还有唯冠早于苹果五六年的时间推出的ipad电脑产品,如今仓库里还有早无人问津的库存。

       大多数的人不知道十年前还有家叫唯冠科技的在预研ifamily系列的产品,人们更不知道在苹果之前还有个叫ipad的产品曾昙花一现地在这个世界上销售过。

       但这是一个历史事实。

       二十年前IBM、COMPAQ等美国著名IT企业将产业链移到台湾、深圳地区,使台湾及深圳周边涌现了大量替其加工配件的IT企业,如当年的富士康就是给IBM加工电源线。同时期的还有长城开发,以给IBM加工硬盘起家,是二十年前就有5000人之巨的代工企业。唯冠科技也就是在那时期走进深圳盐田区沙头角保税区,成为深圳市当年响当当的出口百强企业。而深圳唯冠是香港上市公司唯冠国际最大最核心的研发生产基地,主要研发和销售电脑显示器、电视及电脑原件及配件。

         苹果产品今天所带给我们用户体验,的确在十多年前已频频见诸报端。那个无处不移动的世界,那个无处不网络的世界,在十多年前已遍布各类技术媒体。十多年前三个A:anywhere,anytime,anydevice(今天时髦的物联网概念),已登上各家IT企业的产品概念宣传胶片。而正是这份共同的理想,一大批台湾及活跃在深圳的大陆中小IT企业,开始了艰难的技术创业之路。

       这些中小企业没有“李刚爹”可以拼,只有比大厂家更快更早地推出创新产品,凭借产品和概念差异化才能在市场立足。他们没有任何陈规可以守,因为他们的市场份额实在微不及道。他们都有一个像苹果一样的创新梦,只是他们没有想到这条自主研发和自主品牌的道路会走得如此艰难。

       十年过去了,预研了ifamily、iPAD产品的唯冠们死在了沙滩上,他们成为技术的先烈,没有成为受全世界膜拜的技术先驱。还有一些企业库存里仍然有比汉王“电子书”早了不知多少年的电子书产品。而人们也不知道谁是他们中间第一个推出MP3产品的,虽然多年后MP3畅销全球,并推动了苹果IPOD这样划时代音乐随身听产品的出现。人们已经不记得他们中是谁最先推出全球第一款寿司形状的U盘,而掀起U盘从电子技术产品发展为个人装饰品、奢侈品、玩具的全球风潮。

富士康走向了深度代工的道路,放弃自主品牌,将代工的品种从电源线扩展到全部电脑组件,后来又将代工产品线扩展到手机,成为背靠国际大品牌之树、利润虽薄但收入稳定的“代工王”。富士康的成功之经验很重要的一条是不做自己品牌产品,每款研发产品都有客户资金的支持或大订单在手,避免了自主品牌销售带来的巨额营销费用,以及超前研发所产生的市场风险。

    但是还有不少像唯冠科技一样的台企及深圳企业,一条腿稳定代工的同时,将另一代腿走向自主品牌和创新。《香港商报》于12年前曾以《台资深圳设厂香港上市 唯冠显示器生产列全球第五大》为题对唯冠iPad产品做过相关报道:出于许多家庭用户,有上网的需求,但又觉得用PC上网太复杂,唯冠国际投入资金和精力研制成功,命名为“iPAD”的联网器,被认为“如果只需要上网,这是最适合的产品”,出厂价每台在三百美元左右。

    雄心勃勃的唯冠科技曾想借iPAD电脑进军美国市场,但最终产品死在了沙滩上:超前于市场的概念产品新颖却无人买单;缺少销售网络支持的创新产品研发费用难以摊销,而只好中止。其实像唯冠这样自主品牌理想的死在沙滩上,又何止这一家。美国的消费电子展CES已有二十年的历史,每一年都会有大量来自台湾和深圳的中小企业怀揣着进军美国市场的梦想来到拉斯维加斯,这股力量早已超过CES展全球其他地区参展商数量总和;但是第二年,或者第三年,就会有大量的中小企业消失。类似于唯冠科技的iPAD,ifamily,以及anywhere,anytime,anydevice物联网概念产品等等早就在十多年前的各类展会上,由这些颇具科技梦想的企业们展出过样品甚至成品。

    像IBM、诺基亚、苹果、摩托罗拉等大企业,他们的创新很大一部分来源就是专人穿梭在各大世界展会,去搜集这些中小企业冒出的尖,然后利用他们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进行再创新,利用他们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和销售渠道,最终推出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创新产品。

    2006年12月,一家不为公众所熟悉的中国小企业华立通信公司发现在市场中大量销售的三星CDMA/GSM双模双待W579手机使用的技术方案与华立的专利几乎完全相同。2011年6月德兴无线起诉三星,所有三星双卡双待手机都存在对其专利的侵权行为。在中国市场最早为人们所知的双卡双待手机是宇龙酷派推出的,但把双卡双待产品推广到全球的却是著名的三星。

    苹果的IPAD固然成功,但人们也不要遗忘那些勇于创新勇于亮出自主品牌的中小企业们的努力。没有唯冠们—广大中小企业在预研新产品概念上的创新和探索,所谓的大品牌的惊人之举就会缺少一个重要来源。媒体总是在关注华强北“山寨”国际知名品牌,却鲜有媒体关注过已十分普遍的大企业对中国中小企业创意产品或概念产品的“山寨”,甚至是侵权。十多年来几乎所有的创新和第一次产品应用都来自于全球的中小企业,但是为全球用户所熟知的产品则是来自于为数不多的大品牌。行业人士总能在一些大牌产品身上找到不少其他中小企业创新产品及概念的影子。中小企业,是撼动一次次创新革命的蝴蝶,虽然对世界带来深刻影响的最终领军企业的不是他们。

缺少自主品牌的销售通路;缺乏领先的技术内核;缺少围绕用户体验进行的内容与技术的整合;没有令人惊为观止的飞跃式创新,让产品无法与其他同类产品拉开大幅差距,这些等都是唯冠们在市场上失败的重要原因。其背后是产业链不成熟,企业缺少产业链整合的能力,无法取得像苹果一样让全球厂家配合其创新的供应链资源。

企业家浅尝辄止,没有持续朝既定的战略发力,也没有像华为中兴那样进入自我研发芯片等更深的创新领域,这也是唯冠们失败的深层次原因。还有大量的中小企业缺少资金支持,导致创新发展不起来。有很多中国本土的中小企业连打一场捍卫自己知识产权官司的钱都没有,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创新产品被大企业和华强北的作坊们群体“山寨”。

反观美国品牌IT企业,苹果也曾经不只一次地做悲情英雄,诸如“牛顿”等创新产品死在摇篮中,乔布斯也曾悲情于自己做出的全球第一款视窗概念的软件却让微软用WINDOWS系列软件廉价地普及到全世界各类PC产品上。但是美国资本市场对创新概念的追棒,美国投资家认为投资100个创新项目只要成功1个就是成功的风险投资理念,促进了美国中小企业一浪高过一浪的创新大潮。不甘于平庸,坚持做企业的目标就是做创新产品而不是为了赚钱,类似乔布斯这样的不迎合资本市场的短视、失败而不失志的企业家的精神,也推动美国社会不断涌现从小企业发展起来的大品牌。

    唯冠科技最辉煌时期,是全球第四大显示器制造商,在全球12个国家和地区设有近20个分支机构,在中国台湾、内地和巴西设有5个工厂。拥有的产品品牌主要有PROVIEW、MEG(美格)、EMC唯冠科技,还为理光、KDS等世界知名品牌代工。而唯冠之所以闻名于天下,却不是因为其代工的显示器,而是因为其十年前一个小小的未给其带来很好销售和利润,但却先于苹果五六年推出的自主研发、自主品牌的iPAD产品。

唯冠的衰落:2008年金融危机,唯冠的最大客户美国宝丽来(曾风靡全球的即时拍相机和胶卷品牌商)破产,造成唯冠收不到货款而资金链危机;2010年年初,美国对多家液晶屏生产企业提起反垄断诉讼,法院判决多家液晶屏生产企业支付巨额赔偿。受该案影响,唯冠科技在美国市场损失惨重,并由此引发债务危机。

唯冠科技是中小企业沉浮的缩影吧,依赖代工却因代工企业破产而损失惨重;依赖以低成本制造为核心求大求规模而获得一时成功的美国市场,却因反垄断诉讼而又被拒之美国市场的门外。

悲情的唯冠告诉我们企业转型的紧迫性,续持地、更深入地进行自主研发和创新领先的产品是保持企业利润和持久获得全球市场的唯一途径。如果过去十年唯冠能继续在ifamily和iPAD的道路上坚持下去,能推出ifamily和iPAD一代二代三代,那苹果要给唯冠交的就不仅仅是一个商标侵权费。我们期待未来唯冠能从这次商标大战中获得的收益主要投入到ifamily产品系列的研发中去。

与全球最著名品牌企业苹果的商标大战,让唯冠深圳这个暂时破败的曾经出口百强企业成为全球新闻的焦点。过去二十年间曾经在唯冠深圳工作过,如今已散落在其他企业的人们又聚拢在一些谈论当年唯冠所创造的技术和企业文化,对深圳IT业界的深远影响。

       知识产权、人才,这些是唯冠科技们还剩下的,这也是自主创新的另一主要产物。我们期待着唯冠们能依靠曾经的自主创新而翻身,期待着未来在坚持自主创新道路上的中国中小企业能获得资本界、国家政策上及用户更多的支持。

 
作者:张利华,三十二万字研发管理畅销书《华为研发》的作者,资深研发管理与创新战略专家,曾任华为公司业务与软件部总工等职,目前从事研发管理与技术创新领域的培训及咨询业务,辅导过几十家中国企业。曾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咨询顾问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