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郑委家庭教育家长教育孩子问题家庭关系教育 |
分类: 家长如何学习类 |
郑老师:
刚刚拜读了您推荐的苏霍姆林斯基《儿童的心灵需要极大的关注和爱护》一文,文章用大量的篇幅、详细的讲解,使人明白了“要用真心去理解孩子、相信孩子去关注而爱护孩子”等道理,三个事例虽已时过境迁,对今天的教育者仍有极强的启发。为加深对“家长要信任孩子”的理解,暂先把您提示的重要观点摘录如下,提醒自己今后注意。
于是把我的教育武库里所有的简陋兵器全部搬出来向他开火。(反思:有多少次当孩子“犯错” 时我亦是这样黔驴技穷的“开火”?)
由于我没有把瓦洛佳的坚定性当作孩子应有的坚强不屈这个好的品质,而是错认为固执不肯悔悟,我便想把他的倔强态度扭转过来。(反思:很多时候,我都是这样想当然的、自以为是,直奔目标而去。)
教育者不应当是根据某一部公正而抽象的法典来冷静地进行审判的法官……真正的教师要是出于良好的动机而做事急躁,考虑欠周,儿童是会谅解的。(反思:看来,教育者不能做武断地“法官”,而要尝试做孩子的“律师。
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反思:“平等和尊重孩子”原则是基础。)
这件事告诉了我们,教师多么应该认真地考虑自己的每一句话,自己对学生的每一个意见。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么,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的地、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
如果不去加强并发展儿童的个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每一个善于深思的教师都知道,如果一个学生(即使是一年级生)确知别人对他的看法比他的实际情况要差的话,那么他的自尊心会遭受多大的损伤。反之,如果儿童知道并感受到教师和集体是看到他的个人优点并加以赞许的话,那么他就会努力做得更好。实质上,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反思:孩子的心理是多么纯净,在成长中需要我们的呵护,保护他的上进心、个人自尊感,违背了这个规律,他就会想向你不愿期待的方向发展。)
一生中不犯错误的人是很难找到的;在形成道德面貌的童年时代,犯这样那样错误的可能性更大。再说,儿童的错误行为,是不可以跟成人的类似行为相提并论的。(反思:以前自己很少意识到,总是怕孩子犯错,想想也是,“一生中不犯错误的人是很难找到的”,成人尚难以做到的事,怎么能去要求孩子?家长不宽容,怕出错,就会要求和包办,孩子丧失了宝贵的“体验”机会,责任感不就会愈来愈少了吗?家长无意识间做了“神偷”。)
有时候,儿童没有感到成年人对他的尊重,却又不善于证实自己具有好的道德品质,于是他就设法找点什么事让人注意到他,结果人们注意到的往往是他的不良行为。(反思:我的孩子是这样的吗?)
儿童的无害的淘气行为,渐渐变为严重的过失;孩子的懒散渐渐发展到好逸恶劳。(反思:铸错不小,看来最终还得回复到纠错当中,用真爱唤醒孩子,任重而道远。)
关注和爱护并不是宽恕一切和无休止的说服。并不真正关心儿童命运的善心,跟漠不关心一样,都是冷酷无情的。真正的关注和爱护是去培养并巩固儿童的优良道德品质。(反思:未来要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