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参加央视的《夜线》直播,讨论的话题是“孩子要不要吃苦”,因为节目改版,因为小片太多,我自认为没有说明白,深表遗憾,同时小片中有关于“魔鬼训练营”的视频片段,我是极其反对把孩子送到“受虐式”的训练营的,孩子出问题是因为“家长爱错了”,想让孩子好起来,“家长先学会爱孩子”才是正道,只训孩子不训家长,一般都不会有太大的效果,如果有效果也是一时的,因为孩子回到家后会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变回从前。我重申我的观点:
1、现代社会孩子的吃苦,核心目的是让孩子具备“抗挫折能力”,“顽强的意志力”,“能够战胜自我的能力”。精神上的“吃苦”才是当代社会孩子素质教育的重点。
2、孩子要主动吃苦,而不是被动吃苦。主动吃苦苦中有甜,被动吃苦苦上加苦。
3、如何让孩子主动吃苦,最基本的是让孩子有责任心,当一个人有责任的时候,他会做那些不想做还必须要去做的事情,这就是“分内的事情尽力做,出了问题敢担当!”
4、让孩子主动吃苦,最有效的方法是帮助孩子树立“目标”,“动机”和“兴趣”,当孩子自己有强烈的目标、动机和兴趣的时候,他会主动吃苦,因为他想得到甜,不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而是“想为人上人才会吃苦中苦”。
5、孩子不能吃苦,不是孩子的原因而是家长的原因,首先家长学会爱孩子,其次让孩子有责任心,最后帮助孩子树立生活和学习的兴趣、目标和动机是孩子具备抗挫折能力,顽强意志力,战胜自我能力这些“吃苦的内在表现”的三步走。
下面是梁启超先生的文章《最苦与最乐》,我非常喜欢这篇文章,梁先生说“人生最苦,责任未了”,“人生最乐,责任完了”,而我现在想说的,现在很多孩子可能已经无法体会人生的苦乐乐,因为很多孩子没有责任,没有责任就没有了苦乐,因为“没有责任枉为做人”,没了责任“无边苦海,无法解脱”。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一九二二年八月十二日《时事新报·学灯》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