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分类: 转载文艺评论 |
乡
愁
杨维松
乡愁一个劲地在枕边
恶意吵闹,喋喋不休。听蟋蟀
在亢奋的聊天。声音
时大时小,或远或近
此起彼伏。聊得有些孤单
但不寂寞,有些漠然
但不无奈。具体聊些什么
不知道,透彻地不知道。我只知道
一块残砖
一片断瓦
构筑了它们的家园
点
评
蟋蟀作为一个诗歌原型意象,古代多用来写悲秋。在秋天凄凉的夜晚,听着蟋蟀的鸣叫,常唤起一种时光易逝的伤感。这感伤中的记忆,往往生长出一缕缕的乡愁。现代诗人承继了这一流脉,并予以增殖和创造。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蟋蟀吟》和大陆诗人流沙河与之唱和《就是那一只蟋蟀》,二人都出生在四川,虽然隔着海峡,相距千里,但一只“唱童年的惊喜/唱中年的寂寞”的蟋蟀,把他们的乡愁联在一起,相互慰藉,因而传为两岸诗坛一段佳话。杨维松这首《乡愁》,也是以蟋蟀为核心意象写乡愁,但不是单只蟋蟀,而是多只蟋蟀合鸣。即所谓:“乱蛩吟壁”。也许是由于现代人的生活,整日繁忙、劳神,心绪浮躁,夜晚睡前,在枕边,初听一群蟋蟀同时鸣叫,觉得有些“恶意吵闹”,“喋喋不休”,如果说这也是乡愁,这乡愁也让人心烦意乱。然而,静下心来,细听,它们仿佛是“在亢奋的聊天”,那声音,“时大时小,时远时近”,而且“此起彼伏”。进一步辨听,发现它们“聊得有些孤单/但不寂寞,有些漠然/但不无奈”。虽然秋凉中它们的生命有些短促,但仍热烈地求偶,顽强地渴望繁衍后代。至于它们具体聊的是什么,人们无从知晓,但也不难想象,它们是吟唱和守护自己的家园:那“一块残砖
一片断瓦”……此诗以蟋蟀写乡愁,先抑后扬,从烦乱到静听,从体察到领悟,层递推进,婉曲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沉埋的拂之不去的对乡土的思念和眷恋……
前一篇:[转载]论诗歌的通感
后一篇:[转载]符号诗学构想
< 前一篇[转载]论诗歌的通感
后一篇 >[转载]符号诗学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