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音乐会原创旅游摄影旅游 |
分类: 漫步欧罗巴 |
刚从电视里欣赏了扬颂斯指挥的2012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精彩的演出和华美的建筑让我回忆起几个月前在维也纳金色大厅观看音乐会的场景,倍感亲切。
到维也纳旅游,不去金色大厅观看一场音乐会的确有些说不过去,因为它的名气实在太大。所谓“金色大厅”(德语:Großer Saal),全称为维也纳音乐协会金色大厅,它并非一座独立的建筑,是音乐之友协会大楼的中间部分。大厅里金碧辉煌的装饰和无与伦比的音响效果通过每年电视直播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展现在全世界的观众面前,金色大厅也成了很多人心目中的音乐圣殿。
每年七八月份的旅游旺季,金色大厅几乎每天都会上演一场主要面向世界各地旅游者的音乐会,由所谓的维也纳莫扎特交响乐团演出。演出的门票在维也纳市内很多景点都有出售,那些穿着宫廷古装的售票者看到我们这些亚洲面孔甚至会说简单的中文。
一走进音乐之友协会大楼,抬头一看,一片金黄:
迈入金色大厅之后,更是陷入了金色的海洋:金色的天花、金色的墙,金色的浮雕,金色的门窗,金色的栏杆,金色的舞台,在巨大的吊灯照耀下,到处都是金光闪闪。只有到了这里才能体会到“金碧辉煌”的真正含义。
金色大厅内共有1654个座位和大约300个站位,至今已有一百四十多年的历史。它的形状呈长方形,长48.80米,宽19.10米,高17.75米。比通常我们的所见的大多数音乐厅都狭长,被戏称为“长方形鞋盒”。
虽然这个“长方形鞋盒”过于狭长了些,但建筑师对共鸣与传声很有研究。大厅的天花板为平顶镶板,高台木制地板下也是空的,共鸣效果特别好。楼上包厢的分割与墙面女神柱的排列也都经过精密的计算,声音流动性特别好。在这里,弦乐器与木管乐器、木管乐器与铜管乐器的平衡达到了巧妙无比的境界,厅内的听众不论坐得远近高低,都能享受到一样水平的音乐演奏。难怪有人曾说:“只要有金色大厅,世上就不需发明麦克风啦!”
大厅两侧的这些音乐女神像,除了装饰作用外,对整个音乐厅的声场改善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对原本直接撞击到墙壁上的声音有延长和舒缓的作用。
金色大厅华丽的天花板:
顶上金色镂花梁柱间,画着音乐女神的彩像。
这次在金色大厅欣赏音乐会对我来说之所以印象深刻,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坐席的位置极其特殊。以往观看音乐会,都是端坐在舞台正前方。而这次我却登上了舞台,坐在乐队的侧后方。这是金色大厅特有的坐席布置,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下图就是我的视角:(尚未开演时)
脚下的舞台,木质地板上坑坑洼洼,布满了岁月的痕迹,显得那么的古朴。这份厚重感是任何“手抓纹”地板也模仿不了的。
我就坐在圆号的边上:
乐团的所有成员都穿上了宫廷乐师的礼服,头戴金色的假发套,有点像电影里的“法官大人”,让人有穿越时空之感,仿佛回到了古老的宫廷。
既然演出的是‘维也纳莫扎特交响乐团’,理所当然,演奏的作品大部份都是莫扎特的作品,如:《小夜曲》、《土耳其进行曲》、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片段等。当然,一些施特劳斯家族的作品也在其列。
这样全新的视角让我从头至尾都只能看到乐队和独唱演员的背影,而指挥家丰富的面部表情却一览无余,还能体会到乐手丰富的动作细节,包括何时给乐谱翻页。实在是一种难得的体验。
整个音乐会期间拍照是不太礼貌的。所以这几张演出期间的照片都是在上半场和下半场演出尚未开始的一刹那以及最后一首返场的“拉蒂茨基进行曲”时不用闪光偷拍的。大厅的精美装饰则是在演出前和中场休息时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