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和“四”为什么在成语中遭贬
(2009-12-25 12:26:09)
标签:
成语三长两短棺材贬义褒义教育文化 |
分类: 知识文化 |
细翻成语词典,发现成语里不光三和四有这个问题,三和其他任何数字只要一碰头,基本上贬义居多,褒义极少。如“三长两短”、“三心二意”、“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难道问题是出在“三”上?
让我们来考证“三长两短”的来历。“三长两短”之所以指灾祸、事故,是因为其出处与棺材有关。据《礼记》中记载,古时在棺木上不用钉子,而是用皮条把棺材底与盖捆合在一起。横的方向捆三道,纵的方向捆两道。横的方向木板长,纵的方向木板短,所以才有“三长两短”这种说法。也有说三长是指棺材的底、帮、盖,两短是指棺材的前后两块短材。
如何解释这些语言现象,让我们从常识中去求证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是很特殊的数字,它往往表示数字的极限,即已经到头了。《道德经》中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讲到三就不往下说了,后面就是无穷大。《曹刿论战》中也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四呢?没有了。民间也有一种说法叫“一而再,再而三”,意思指对于犯错误的人,可以原谅一次、两次,但第三次就是容忍的极限了。我们说“再三”强调,不说“再四”强调。中国人喜欢用“三”说事,好像提到了“三”就提到了一切数字。加之中国人的习惯,喜欢成双成对,喜欢整五整十,而“三”是一个奇数,不齐整、不规矩、不稳定,因此传统上人们习惯拿“三”来指一些不好的事。久而久之,有“三”的成语就变得贬义越来越多,褒义越来越少了。
一些语言学家认为,当婴儿两只眼睛的视线逐渐形成焦点能看清东西,开始认识四周的环境,其首先就是感知温饱的来源——“妈妈”。这主要是由婴儿发音的特点和对温饱的本能需要的一致性造成的,“妈妈”是最简单的发音,是婴儿张嘴吐气的自然结果。
此时,“妈妈”的含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妈妈”,而是乳汁和温暖的象征。随着婴儿对环境识别能力的加强和发音器官的发育,有一天一张嘴,无意中就发出一个最简单的“mɑ”音,一般最先听到这个声音的总是担任哺育任务的母亲,母亲就会主观地认为这是孩子在叫自己,于是就作出一些惊喜的反应,例如,主动地喂奶、呵护等。(选自《海外文摘》)
点读:“妈妈”这个最简单的称呼,其中却蕴藏着最根本的生命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