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伯通冬眠中
伯通冬眠中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03,872
  • 关注人气:1,95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果美国老师虐待了孩子

(2012-11-01 16:03:53)
标签:

杂谈

假如你一上网,就从社交媒体的时间轴上看到一堆照片,打开发现竟是“活蹦乱跳的8厘米大蟑螂”在小学生的脸上爬、有的孩子眼睛被蒙住嘴被胶带粘住,甚至还有女生被用勺子喂一些成年异性的分泌物……你会怎么想?
假如当你发现邻居是一个令人发指的虐童者,然而现有的法律却不足以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惩治,你又会怎么办?
以上都是发生在美国真实事件。实际上,如今会为每个受虐待儿童花费数万美元的美国社会,在对待虐童问题上,也是从束手无策开始慢慢学会如何去应对的。而让美国社会认识到虐童严重性,并愿意为之做出改变的,是一名叫做玛丽·艾伦·威尔逊(以下简称玛丽)的小姑娘。

玛丽是美国社会公认的第一例虐童案例的当事者。当1874年她终于站上法庭作证控诉时,她已经被养母康奈利太太虐待了近8年时光。在邻居的证言中,每天康奈利太太都会“有系统地”进行毒打,玛丽的哭声和哀号充斥着整个房间。后来,那件毒打的证物被发现了,是一条半米多长的马鞭。玛丽从未看过窗外,更没出过门,如果和别人交流就会被痛打,每天被锁在狭小的“地狱般的壁橱”里。
当教会工作人员发现玛丽时,疤痕和烧伤已经覆盖了她的整张脸,甚至还有一条从额头到下巴的大切口,那是康奈利太太用剪刀削出来的。然而,营救小玛丽的过程却并不顺利,纽约当地政府虽然有禁止过度体罚的法条,却未打算干预这件事。
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直到一个多世纪后,美国媒体依然对这件荒诞的事情津津乐道——“没有防止虐待儿童法,却有防止虐待动物法”。是的,就在营救过程陷入困境时,有人说,“为什么不找防止虐待动物协会,这孩子可怜的就像个小动物”。而防止虐待动物协会的介入,最终让司法界和媒体界开始关注并逆转了玛丽的命运。
当有关玛丽的案件审判结束后,美国正式的儿童保护系统迅速地建立了起来。当年,纽约就成立了美国第一个防止虐童协会。到1900年,全美已经成立了161个同类民间组织。1963年,美国政府儿童局制定了举报法范例,随后,各州先后制定了受虐儿童举报法。1974年时,美国通过了《儿童虐待预防和处理法案》,并于1984年通过了《儿童保护法案》。

这些法案的威力在于“组合拳”:通过一系列成熟的法律和政策保护体系,尽可能将儿童利益置于高强度监视之下。
首先是强制报告制度,1963年的“举报法范例”要求,医师、教师、社会工作者、警察、商业摄影及制片行业从业者等,由于可能接触关于虐待儿童的相关信息,被要求有责任报告儿童受虐情况。如果知情不报,法律将予以惩罚。
在美国,虐童者很容易陷入“人民战争的海洋”:任何一个公民都可通过报告事件的方式向地方法律执行机构或社会服务机构发起对孩子虐待或忽视的调查。而且这种举报几乎是不需要什么证据的,只要“有理由怀疑”就可以。大部分州要求,接到这类举报必须在24小时之内开展调查。同时,鼓励孩子倾诉的“说出来,安安全全的”(Speak Up Be Safe)也是在各个学校进行教育的项目。
需要注意的是,美国的虐童法是绝不允许“再犯”的,任何一个父母如果在吃到一次教训后还有类似举动,政府将毫不犹豫把孩子从家庭迁出,并立即将父母告上法庭。同时,美国也有关于成人的一系列治疗课程,包括愤怒管理治疗和心理咨询。
除了政府力量外,美国非政府组织对儿童免受虐待和忽视的支持也不可忽略。从信托基金到儿童福利联盟再到人道主义协会,大量非政府组织通过在预防、宣传和事后救济等方面的努力,完善了整套体系。

如果美国老师虐待了孩子    如果美国老师虐待了孩子

左图:Mark Berndt,61岁,被指控对23名6至10岁的儿童进行虐待与猥亵
右图:Martin Springer,49岁,被怀疑在课堂上对两个女孩进行爱抚

这些充斥着小玛丽血泪的法条与体系,是沉甸甸的,也是令行禁止的。还记得本文开始时的那些照片吗?2010年时,洛杉矶警方收到一份举报,里边有40多张照片,都是教室里的孩子,有的被用眼罩蒙住,有的嘴被胶带粘上,甚至还有女生被喂疑似精液的物质。这些照片是一名负责影片处理的工作人员提供的,“强制报告制度”的作用可见一斑。从此,警方顺藤摸瓜,一举把发生在Miramonte学校的骇人听闻的性虐待儿童事件破获,两名“禽兽教师”被革职。如今,检方正在准备起诉其中一名可能虐待或猥亵了23名儿童的教师。而另一位被戴上了GPS设备,并被要求与儿童证人保持150码(近140米)的距离。他们也在美国各大网站上,被全国网友骂了个够。

(本文刊于本期《南方周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