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术文章REFLECTING ON MARY H.
ELEMENTARY中,SCHRAMM-PATE等学者详细阐述了“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与教育的期望值(EDUCATIOANL
EXPECTATION)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我在5P72课程中所完成的PRESENTATION的主要内容。

皮格马利翁和加拉提亚(GALATEA)的故事最早见于罗马诗人奥维德(OVID)的作品《变形记》(METAMORPHOSES)中。雕刻家皮格马利翁用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少女像,并把全部的热情和爱恋都给予了这座雕像,他像对待自己的妻子一样爱抚她、装扮她,并给她取名加拉提亚;皮格马利翁向爱神维纳斯祈求给予她生命,他的热诚深深打动了维纳斯,赐予雕像血肉之躯,并让他们结为夫妻。加拉提亚是皮格马利翁期望值的产物,因此这个神话的寓意告诉我们:只要有执著的追求、殷切的期望,就能使不可能变为现实。

皮格马利翁的传说是很多油画作品的主题
“皮格马利翁”的主题多次出现在英国文学作品中,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英国剧作家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的戏剧PYGMALION(《卖花女》),根据这部作品改编、奥黛丽·赫本主演的好莱坞电影《窈窕淑女》(MY FAIR LADY)获得1964年奥斯卡八项大奖。讲述的是伦敦东区一个卖花女伊莉莎·杜立特尔(ELIZA
DOOLITTLE),在语言学家、富翁亨利·希金斯( HENRY
HIGGINS)的帮助下,从一个粗俗不堪的下层女人变成了人人钟爱的优雅贵妇。虽然这部片子有萧伯纳揶揄、讽刺社会的含义,但我们应当看到其中所含的高期望值带来的神奇效应。希金斯对伊莉莎再教育的过程,使她对生活以及自身有了新的认识,也使她获得了新的社会地位。

大文豪萧伯纳和他的作品《皮格马利翁》(《卖花女》)(1912)

根据萧伯纳名著改编的奥斯卡获奖影片《窈窕淑女》(MY FAIR
LADY)
“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哈佛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RPBERT
ROSENTHAL)和美国圣佛朗西斯可一所小学的校长勒诺尔·雅克布森(LENORE
JACOBSON)合作的一项实验和他们的著作《教室里的皮格马利翁》(PYGMALION IN
CLASSROOM)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个实验就是在雅克布森校长的小学内进行的,他们将一个班里的学生分成了两组,并告诉老师其中一组具有较高潜能,另一组潜能较低,其实组别是随机产生的,这两组孩子并无明显差异;一年后,被标签为“高潜能”的那组孩子无论是参加各种测试、还是平时在课堂上的表现,都要比标签为“低潜能”的孩子突出许多,分析其原因,是因为在这一年过程中,“高潜能”组的孩子得到了老师的特别关注,同时自己也获得一种暗示,进而调动了其学习的积极性。虽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的实验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包括道德层面),它依然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事实:教师的高期望值能带给学生学习动力。

哈佛心理学教授罗森塔尔和他的学术名著《教室里的皮格马利翁》
从以上的传说、电影和实验,我们可以得到很多的启示:
第一,要对生活充满信心。要记住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
第二,要对我们的学生充满信心。要相信每个孩子有其不同于他人的能力和长处,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达“你与众不同”的信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就会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就能取得好的成绩。
不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积极期望的态度是赢家的态度。
(本文中的图片均来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