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古越东山  明代谢迁家族书法史料钩沉

(2013-05-19 17:16:19)
标签:

明代谢迁家族书法史料

文化

分类: 文史

(转载古越东山)明代谢迁家族书法史料钩沉

    明代中后期,泗门谢迁家族科第连绵,累世簪缨,号称姚江望族。而其家族在书法上也大家辈出,流风余韵近百载,则鲜为人知。笔者通过查找相关地方文献,对有关谢迁家族书法的史料作一考索,供大家参考。
    一、书家及作品介绍
    按明《临山卫志》、清《东山志》、民国《余姚六仓志》及《四门谢氏二房谱》等记载,在明代谢迁家族中称得上书法家的主要有四位:谢迁、谢正、谢亘、谢敏行。
    谢迁(1449~1531),字于乔,号木斋,晚号老木。成化十一年状元,授修撰,累迁左庶子,少詹事兼侍讲学士。弘治八年入阁参与机务,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与刘健、李东阳同心辅政,以秉节直亮为天下所称,时人有“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天下称贤相”之语。正德元年,因请诛权阉刘谨不纳,遂与刘健致仕。嘉靖六年,七十九岁的谢迁再次入阁,改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数月后以老告归。卒赠太傅,谥文正。因为谢迁在历史上以贤相著称,所以历代史书介绍的多是他的官声政绩。在《明史•谢迁传》中,对谢迁的书法只是在列传末尾处用一句话提及,说“谢迁善书,明王世贞《国朝名贤遗墨》有录”。谢迁去世后不久,浙东一带屡遭倭寇劫难,故其书法存世者极少。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草书《五言绝句》是目前所知存世的谢迁唯一真迹,其他在《余姚丰山毛氏族谱》、《双桥杨氏宗谱》等谱乘中也能零星见到他的手迹。上虞市上浦镇渔家渡有“绣衣”坊,坊额为谢迁所题,是为目前所知存世的谢迁唯一的真迹石刻。相传位于泗门镇济美桥西北的“东山书院”,门额亦为谢迁所题,惜久已损毁。
    谢正(1468~1551),字大中,号茅山,谢迁长子。初以父荫授中书舍人,寻入文渊阁办事,预修皇史宬,升礼部员外郎,敕封辽主副使。谢正工四体书法,真、草出入颜真卿、赵孟頫间,篆、隶尤有秦汉人风致,大学士李东阳尤敬服之。人们最熟悉的谢正书法,是谢氏大宗祠门楼上的门额“四门谢氏始祖祠堂”。相传阁老府前的“柱国坊”额,以及大方伯第内的“永思”居匾额,亦为谢正所书。另据明嘉靖《余姚县志》记载,“余姚县学田记碑”、“光复胜归山形胜碑”、“余姚县修学记碑”均由谢正篆额。
谢亘(1501~1543),字恒中,号石川,谢迁四子,出继谢迁三弟、广东左布政使谢迪为嗣。由诸生补三品荫,授后军都督府都事,迁左军经历,赞政两府。檄书填委,无少凝滞,遂得疾。卒,年未及强也。生平好吟咏,精音律。书法遒劲,尤重于时,惜无作品传世。
    谢敏行(1506~?),字企之,号兰阜,谢正长孙。以曾祖谢迁荫授尚宝司丞,历尚宝司卿、太常寺少卿。所交多当世名士,长于词翰,有魏晋人风致。归里后,修复上虞东山晋太傅祠,修东山世墓,辑其山川、古迹及谢氏人物等,著《东山志》十九卷。史载明中后期礼制,官员改佩玉为佩袋,自谢敏行始。据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嘉靖初年,世宗升殿,尚宝卿谢敏行以故事捧宝逼近宸旒,其佩忽与上佩相纠结,赖中官始得解。敏行惶怖伏罪,上特宥之,命自今普用佩袋,以红纱囊之。”今绍兴城区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广宁桥,旁有《重修广宁桥记》碑,为谢敏行于万历三年所书。
    二、对外书法交流
    谢迁家族与外界书法交流非常频繁。在谢迁的《归田稿》中,就有谢迁、谢正父子与一代文宗李东阳以书法会友的记载。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开创者。弘治八年,李东阳与谢迁同时入阁参预机务,弘治十八年在孝宗病笃之际,他又与谢迁以及刘健同受顾命。正德元年谢迁被迫致仕后,几得危祸,皆赖李东阳而解。正德九年,谢迁将归田后与冯兰唱和的诗作录为一卷,摘写数首寄李东阳。已而李东阳寄来和诗,又以谢正稍习篆学,特示以篆体。谢迁再作《和答西涯见寄诸作》四首、《再用留别韵写怀一首寄西涯》和之。正德十一年,谢迁作《寄寿李西涯七十用雪湖韵》诗寄李东阳。不久传来李东阳去世的消息,谢迁悲痛不已,乃在李东阳早年所赠翰墨卷后,作《题李西涯翰墨卷后》文。偶与冯兰展看正德九年李东阳所寄之和诗篆文,又作《题西涯诗篆卷后》文。
    在《归田稿》中,还载有谢迁、谢丕父子收藏史琳书画作品的一段佚事。史琳(1438~1506),字天瑞,号一拙,余姚南城人,是谢迁的莫逆之交。成化二年进士,授工科给事中,历官陕西参议,福建参议,江西参政,保定巡抚,以右副都御使入为工部侍郎,三次任命为宣府、大同、榆林提督。史琳是文武全才,不但会领兵打仗,还善书画,尤工墨竹。因史琳对旁人索其字画,总是无求必应,故其去世时,家中所存字画已所剩无几,由次子史鸾珍藏。史鸾是乡贡出身,与谢迁的次子、探花谢丕自小同用一个笔砚,史琳也视谢丕为己子。史鸾服丧期满,将史琳手笔墨竹画示与谢迁观看,谢迁特在画纸背后作《题史都宪墨竹卷后》文。未几,史鸾英年早逝,且无后。谢丕惟恐画作流落非人,便代为收藏。谢迁复于画后作《题一拙墨竹卷后》文。
    在明代,请名人或书法家书写墓志铭、神道碑是很普遍的现象。谢迁家族以其声望,所礼请的对象在官阶上或书法成就上,都是当时的名士闻人。
顾鼎臣(1473~1540),初名仝,字九和,号未斋,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明代政治名人、书法家。弘治十八年状元(谢丕为是科探花),授修撰,累迁礼部右侍郎。世宗时,以青词结主知,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内阁参与机务,加官至少保兼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卒于官,谥文康。嘉靖十年谢迁去世后,请顾鼎臣书写谢迁神道碑,时任礼部尚书、翰林院学士、经筵日讲官。
    李廷相(1485~1544),字梦弼,山东濮阳开州人。弘治十五年探花,授编修。历官兵部主事,经筵讲官,南京吏部侍郎,南京户部尚书。嘉靖十年,请李廷相给谢迁神道碑篆额,时任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经筵讲官。
    董玘 (1487~1546),原名元,字文玉,号中峰,绍兴府会稽县渔家渡(今属上虞市上浦镇)人。弘治十八年榜眼,授编修。历官成安县令,刑部福建司主事,吏部考功司主事,侍读,经筵日讲官,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学士,教习庶吉士,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礼部左侍郎。卒,赠礼部尚书,谥文简。董玘虽与谢丕同科进士,但娶的却是谢迁姑父潘府之女,与谢迁算是同辈人。正德十六年谢迁妻徐氏去世后,请董玘书写徐氏墓志铭,时任左春坊左德谕兼翰林院侍读、经筵日讲官。
    陆深(1477~1544),初名荣,字子渊,号俨山,南直隶松江府上海人。弘治十八年传胪,授编修。历官南京主事,四川左布政使,太常卿兼侍读,詹事府詹事。卒,谥文裕。陆深少与徐祯卿相切磨,以文章有名。又善书,仿李邕、赵孟頫体。正德十六年,请陆深为徐氏墓志铭篆额,时任国子监司业、翰林院国史编修、经筵官。
    许赞(1473~1548),字廷美,号松皋,河南灵宝人。弘治九年进士,历官大名府推官,御史,编修,临淄知县,浙江佥事,光禄寺卿,刑部侍郎,刑部尚书,改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加至少傅兼太子太傅,兼文渊阁大学士。晚年颇以贿闻。卒,赠少师,谥文简。嘉靖十六年谢迁弟媳陆氏去世后,请许赞书写陆氏墓志铭,时任吏部尚书、侍经筵。
    温仁和(1475~1543),字民怀,号托斋,四川华阳(今属成都)人。弘治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官至工部尚书,礼部尚书,掌詹事府,兼翰林学士。嘉靖十六年,请温仁和给陆氏墓志铭篆额,时任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经筵日讲官、国史副总裁。
    中国有一句老话:“君子之泽,五世而竭,七世而斩。”应用于谢迁家族同样适合。自清兵入关后,谢迁家族再没有出过一个进士,即使偶有出仕官阶也不高于五品。至于在书法上,勉强能称得上书法家的仅谢迁十四世孙、清光绪二十八年举人谢宝书一人而已,名望亦不出乡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